■文|張莉莉 圖|張啟睿
?
半個世紀的溫情郭老堅持義務理發50年
■文|張莉莉圖|張啟睿

“老唐,今天身體怎么樣,我來給你剪發了。”每個禮拜,家住奉賢區金匯鎮白沙東苑的唐德明家里會迎來一位??汀O?,雖然已77歲,但身體十分硬朗。從包里拿出自己的理發工具,老郭就嫻熟地操作起來,圍好圍布,用手輕柔地抬起老人的頭,頭下墊上一個毛巾,拿出電推刀,20分鐘,為老人理了一個清爽方便的板寸,并刮了胡須。癱瘓在床的老唐連忙招呼郭老師坐一會兒,而凳子還沒坐熱,老郭又騎著破舊的自行車到其他人家去了。“剃頭教師”,金匯鎮上的老老少少幾乎都知道這位熱心腸的老人。從青年到暮年,他用半個世紀的光陰,堅持義務理發。從服務學生到為百姓服務,他堅持著“不以善小而不為”的信念,發揮自己的余熱。50年,4萬多人接受過他的服務,大家無不感嘆:郭老師真是一個好人!
上世紀60年代,理發師還并不多,特別是在農村,人們想不到去刻意護理頭發。當時27歲的郭裕先,是齊賢鎮行前小學的一名語文老師,細心的他發現,常年累月不理發,許多學生的頭發里長出了虱子?!耙唬襾韼秃⒆觽兝戆l吧?!庇辛诉@個想法,郭裕先立馬自掏腰包購置了理發工具,說干就干。
剛開始是“趕鴨子上架”,沒經驗的郭老師剪不好,拿親戚做試驗,剪得七高八低,有的還剪禿嚕了毛兒。于是他就跑到鎮上的理發店觀摩,如“三毛學生意”一般,一步步學,如何剪發型、刮胡子。經過一個月“偷師”,郭裕先慢慢上手了。
每天吃完午飯,郭老師的辦公室里就格外熱鬧,四五個學生排排站,一享郭老師的理發技藝??吹胶⒆觽兦逅陌l型,家長們還以為是學校集中組織的理發,得知緣由后,大家都十分感激郭老師的義舉。每年暑假,即便是酷熱的三伏天,郭老師也要幫大部分返校的學生理發,全校176名學生,幾乎都要理個遍。
漸漸地,郭老師名聲遠揚,連生產大隊里的職工也跑來找他,而他每次都有求必應,且分文不取。“當時,每個月工資在25—27元,去理發店理個發要5角吧。”郭老師覺得,看到大家的快樂,理發也有了價值。
1994年3月,郭老師參加學雷鋒活動,第一次到齊賢敬老院義務理發。他回憶,那天他一口氣剃了44個人的頭,握剃刀的手都磨出了血皰。但老人們格外得高興,他們希望郭老師再來,“以后你每個月來為我們理發好嗎?”“當然好!”
就為這句承諾,郭老師月復一月,年復一年,幫敬老院數十位行動不便的老人理發,還自己花錢添置了電吹風、香粉、頭油、洗頭膏等。有一次,郭老師在家拉人力車時不小心壓傷了腳,在床上休養了幾天。但一想到敬老院理發的時間又到了,老人們一定在等他,于是不顧傷痛,讓兒子送他到敬老院,老人們見狀都感動得流下淚來。
郭老師的老伴說,除了理發,他幾乎沒有別的嗜好。1999年退休以后,郭老師甚至把理發當成了自己的職業。很多人找上門來請郭老師幫忙理發,對于一些老人,他往往主動親自上門。
1976年的一天,郭老師在前往白沙小學聽課的途中,看到白沙村的錢龍章兩腳殘疾,只能撐著一只凳子一根棍子行走,他看了十分心酸,立馬帶著隨身工具為他理發。此后,郭老師決定,定期主動上門為他服務。
此后的34年他從未間斷過。錢龍章常跟人說:“郭老師對我的幫助絕不是簡單剃個頭,而是用這份關愛喚起了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對我來說,這就是雪中送炭?!卞X龍章的孫子也十分感激:“郭老每次來,不僅給爺爺理發,還給我們一家四代人理發,是我們全家最尊敬的人,我長大后也要像他這樣幫助別人?!?/p>
家住解放二村的楊林冬,是個獨居老人,由于患有帕金森病臥病在床多年,從報紙上看到郭老師的事跡后,試著打電話給郭老師,郭老師二話不說,花了3小時坐車從金匯趕到南橋。進門后,郭裕先驚呆了,楊林冬癱在床上,家人都不在,他趕忙幫楊林冬換好褲子、床單,再幫他理發,此后還定期上門。熟識后,每次去理發,郭老師還經常把自己家種的新鮮蔬菜帶去?!袄先巳狈﹃P愛,能幫就幫點。”他這樣說道。
白沙三組的王德章夫婦,也是因為年紀大不方便出門,偶然的一天,王德章的小女兒碰到退休的郭裕先,問他:“是否還能上門幫人理發?”郭老師欣然應允。于是每個月上門為王德章理發一次,就這樣一理就是十幾年。直到王德章老人逝世后,根據老人的遺囑,仍讓郭老師為其理了最后一次發。
在郭裕先的服務對象中,有許多比他年紀更大的老人,當被問及是否會嫌他們臟時,郭老師說:“以后我們也會老,在有生之年多付出一點,感動他人,感動社會,對我們也是有好處的。”
如今,理發店多了,但郭裕先還是很受老人們的歡迎?!昂芏嗬先四昙o大了,走不動,我為他們免費理發,除了可以減輕他們子女的負擔,也可以為老人們省錢。”雖然已是77歲,但郭裕先認為“在有生之年,只要走得動,就一定會堅持下去”。
前幾年他動遷至大居恒苑社區后,每月會為社區內老人免費理發一次,通常一站就是大半天,他卻不顧身體疲勞堅持著。漸漸地,郭老師的老伴也從最初的不理解開始到默默支持,每當郭老師外出免費理發,她就在家給他準備好飯菜,在后方默默支持著他。
在郭老師的影響下,另一名志愿者王拾妹也參加了社區理發志愿者隊伍,師徒倆受到了居民們的熱情稱贊。在小區里,當他看到外地來滬人員的孩子頭發長了,也會主動提出幫他們理發。
很多老人過意不去,經常會送他些糕點之類,郭裕先每次都是婉言拒絕,實在推脫不下,就帶著自己家里種的糧食瓜果,送還回去。理發不圖回報,他也不覺得這是低人一等的職業。他總說:“我做的都是小事,積少成多,堅持下去,就能影響更多的人?!?/p>
正是這樣一位善良的老人,曾經冒著嚴寒和危險從沼氣井里救出兩位學生,也曾看到殷惠珍老人突然暈倒在樓梯間而立馬展開急救。他的熱心腸,很多人都看在眼里,每當郭裕先騎著那輛“破坦克”經過時,鄰居們都會友善地喊著:“老郭,慢點騎!”
“天下為公”的傳統精神似乎從一個老人日漸佝僂的身軀中重新煥發出生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人,帶動著整個小區的和諧。50多年來,他收到了30多面錦旗和50多封感謝信,看著寫有“郭裕先同志:一個一輩子做好事的好人”的獎狀時,老人如獲至寶?!斑@是大伙兒對我的肯定。”
積善成德,則“圣心”備焉。存善心,行善舉,縱使是“剃頭匠”,也能備“圣心”,成“圣人”。江湖之遠,更需要郭裕先一般樸素的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