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慧


隨著監管政策的陸續落地,網貸行業的發展將越來規范,投資者也將越來越理性。
在剛剛過去的2015年,P2P網貸的影響力進一步擴大,成交額破萬億元,投資人數過千萬,在助力我國中小微企業發展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也成為廣大投資者投資理財的眾多渠道之一。隨著網貸監管政策的逐步落地,平臺如何進一步合規運營,成為擺在眼前的迫切問題。在經歷了2013年的發展元年、2014年的爆發年和2015年的監管元年之后,2016年,網貸發展將何去何從?投資者選擇網貸產品時又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監管:細則落地,政策從嚴
2015年12月28日,銀監會公布《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征求意見稿》),面向社會公開征集意見。《征求意見稿》進一步明確了網絡借貸的信息中介性質,對多項事宜進行了明確規定,如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不得自融;不得將融資項目的期限進行拆分;不得發售銀行、券商、基金、保險或信托產品;除一些必要的經營環節外,不得在線下物理場所開展業務等,并給不符合要求的網貸平臺以18個月的整改為限。
在《征求意見稿》出臺之后,各地逐漸釋放出收緊網貸行業監管政策的信號。2016年1月,深圳、上海、北京陸續叫停P2P等新增互聯網金融公司登記注冊。對此,網民普遍表示支持,認為在當前各類網貸平臺魚龍混雜,而普通投資者風險識別能力有限的情況下,此舉有利于控制平臺風險,規范行業發展,也表明未來監管力度將進一步加大。2015年出臺的互聯網金融行業法規見圖1。
有分析人士稱,各地暫停注冊可能只是第一步,地方金融辦在暫停注冊后,可能就要提前展開摸底整頓,待清理整頓完存量、地方監管意見出臺后,仍會放開注冊。
平臺:從拼“膽量”到實力的較量
在監管趨嚴的環境下,隨著監管政策的陸續落地,網貸行業的發展將越來規范。專家分析認為,打著P2P網貸的旗號行詐騙之事的偽P2P平臺將首先被徹底清理出局,而以往單純靠營銷支撐起來的平臺,如不勤練內功也將逐漸失去市場,行業野蠻生長時代終結,發展亂象將得到逐漸改善,取而代之的,將是平臺之間真正的實力比拼。
風控能力不強、資金不夠雄厚、產品單一的中小平臺將面臨生存危機,很可能由于經營不善被淘汰出局。而越來越多強背景平臺的涌入、發力,將使行業競爭變得更加激烈,尤其是螞蟻金服、陸金所、京東金融近期陸續完成巨額融資,隱約顯出互聯網金融三大巨頭的格局,不得不為中小平臺尤其是草根系平臺捏一把汗。當然,這個格局還只是個趨勢,并未定格,其間還存在著多種變數,傳統銀行、其他互聯網巨頭,以及手機廠商同樣不會坐視3家分食這塊市場,它們的加入將使這場戰役充滿無限可能。
總而言之,行業的洗牌將使網貸平臺的發展環境得到凈化,優秀平臺脫穎而出,而這個脫穎而出的過程,也將是平臺實力高低的較量。我國P2P網貸發展情況見右圖2~圖4。
資產:得資產者得未來
在經濟下行階段,央行不斷實施降息、降準政策,逐步放開貨幣閘門,希望以此方式拉動經濟發展。帶來的結果是社會上資金越來越多,如何配置就成為一大問題。銀行等大型機構已經開始渠道下沉,逐漸切入網貸較為集中的車輛、房屋、消費等領域,其憑借大體量的資金優勢、更低的融資成本,在爭奪優質客戶上具有無法比擬的優勢。2016年,中國經濟將繼續“探底”,這是業內專家和權威機構得出的一致結論,資產配置荒將延續,這也毋庸置疑。P2P行業內部經過幾年時間的發展,部分大平臺已經積累了足夠的流量、用戶和資金優勢,可以在適當程度上比拼放款點位。這樣的競爭局面下,小平臺的生存空間會受到較為嚴重的擠壓,對其資產端的建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收益:回歸理性
投資網貸產品,最大的優勢就是回報率高、期限短,這一度讓許多投資者忽視了其背后高企的風險。隨著行業漸趨成熟,投資者也將隨著收益的回歸而越來越理性。網貸蓬勃發展的這幾年,收益率總體呈現逐漸下降趨勢,從最初的動輒30%以上,到后來的20%左右,再到2015年普遍降至10%左右甚至更低。可以預料的是,未來,網貸產品收益率仍將逐漸降低,直至回歸合理水平。一方面,經濟學家預測,2016年應該還會有幾輪的降息降準措施,拉低整個社會的融資成本。在這樣的環境中,放款利息下降,直接導致投資者收益降低。另一方面,隨著行業監管的規范,市場本身也趨于理性,平臺本身也需要合理地控制收支,各種因素組合在一起表現出來的就是收益率下降。
誤區:投資盲目、輕信
網貸問題平臺的不斷出現,讓投資者逐漸回歸理性,不再一味追求高收益。如今,多數投資者在投資前會對產品進行一定了解,判斷其風險性,然后決定是否投資。但即便是懂得在投資前進行全面了解,卻仍然存在較多誤區,而這些誤區中,尤其是以下幾方面,很多投資者都有可能“中招”。
一是認為平臺背景強的風險一定小。很多網貸投資者迷戀平臺背景,甚至認為有國資、銀行或者上市公司背景的平臺風險就一定小。但實際上,無論是國資還是民營,銀行還是企業,上市公司還是非上市公司,作為網貸平臺,都有著濃厚的互聯網色彩,最終比拼的都是風控能力、技術能力、運營能力等,在資金保障層面,平臺的背景并不能帶來任何優勢。有人會說,平臺背景可以為平臺背書,實則不全然如此。按照監管要求,平臺不能提供擔保,也就是說平臺是不能兜底和剛性兌付的,其背景的資金實力并不能為用戶帶來更多安全感。但背景強的平臺的確具有其他平臺所不具備的優勢,投資者需要關注的是,其背景企業的風控、技術、運營、產品等方面的實力,是否實實在在地在用在了平臺的發展過程中,這才是平臺安全性的根本保障。
二是認為平臺大、人氣旺就一定安全。很多投資者在投資過程中,誤認為大平臺就有絕對的資金保障,人氣高就說明平臺就一定安全。其實并非如此。大平臺分為兩種,一種是平臺本身有強大的實力和背景,這樣的平臺在運營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但投資者需要清楚的是,平臺的系統管理安全與資金規模并無必然聯系;另一種是看起來很大的平臺,這種平臺經過包裝,表面上有幾億元的資產,實際上可能欠著銀行幾十億元的貸款。而單憑人氣的高低判斷平臺安全性就更不靠譜。有的平臺通過高息政策能夠迅速吸引大批粉絲,但后續是否具備持續運營的能力還是個未知數。所以,盲目地隨大流不可取,認真分析平臺的技術、風控等硬實力才是正道。
三是認為監管能解決一切問題。雖然監管的靴子漸進,但投資者不要指望政策及監管能夠解決網貸行業的一切問題。監管機構出臺相應監管政策既需要時間也不可能面面俱到,缺乏專業知識的投資者依舊無法獲得根本上的保障。因此,在關注國家監管政策方針的同時,也需要不斷提升自身對于網貸的認識。一定要對所投的企業平臺進行全面的調查分析后再做決定。而且,投資者要學會看清平臺項目本身、信息披露情況及風控措施,這些才是最根本所在。
原則:安全第一
2016年,在監管逐步落地,行業洗牌加劇,網貸產品不斷豐富的趨勢下,投資者應如何選擇投資?毫無疑問,安全是貫穿整個投資過程的首要任務,而以下基本原則是投資網貸產品的過程中需要牢記的。
一是投小額標的。借款金額與還款壓力是成正比的,幾百上千萬元的借款標的與幾萬至幾十萬元的標的相比,借款人的還款壓力有著明顯差異。
二是投短期標的。短期標的說明借款人對資金需求時間較短,也說明借款人在短期內有足夠的收入或者回款。長期標的收益雖高,但不如短期靈活安全,建議投資不大于6個月的標的,可以保證收益,同時也降低了風險。
三是投本地平臺。本地平臺方便投資者實地考察甚至突擊檢查。借款人也最好是本地的,即便發生逾期,平臺催收也較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