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3年8月16日A股市場爆發“光大烏龍指事件”,上交所正式被要求開始研究“熔斷機制”,到2015年股災后,監管層加快推出熔斷機制,再到2015年12月4日,三大交易所對外發布指數熔斷相關規定,同時宣布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我國的熔斷機制在市場的催化下正式誕生。
新年第一周,中國A股市場成為全球金融界人士關注的焦點。在2016年的前4個交易日中,A股因觸發熔斷而兩度提前休市,1月7日全天僅交易14分鐘。面對來自外界的巨大壓力,在證監會的協調之下,三大交易所在1月7日深夜不得不宣布自次日起暫停實施指數熔斷機制。
1月4日逾4.24萬億元市值蒸發,1月7日逾3.8萬億元市值蒸發,廣大投資者因此蒙受了重大損失。一位期貨界人士指出,難道僅僅宣布暫停熔斷機制就此了事?
熔斷機制起源于美國。芝加哥商業交易所曾在1982年對標普500指數期貨合約實行日交易價格為3%的價格限制。但這一規定在1983年被廢除,直到1987年出現了股災,才使人們重新考慮實施價格限制制度。1988年10月19日,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與證券交易委員會批準了紐約股票交易所和芝加哥商業交易所的熔斷機制。而自1988年紐交所實行熔斷機制以來,對于熔斷機制是否能夠對股票市場產生正面作用,市場上一直存在爭議。
證監會推出熔斷機制的初衷在于穩定股市,避免或減少A股大幅波動下的匆忙決策,保護中小投資者的合法權益,抑制程序化交易的助漲助跌效應,為應對技術或操作風險提供應急處置時間。不過,有業內人士對證監會大力推動的熔斷機制提出了異議。有專家認為,目前實施指數熔斷機制的條件不夠成熟,市場對熔斷機制的認識還不夠,實施效果也存在不確定性。還有專家提出,熔斷機制主要是防范特殊情況下市場的極端現象,這意味著,熔斷機制在我國實行漲停板制度下的作用不大。值得留意的是,一旦實施熔斷機制,當日跌幅觸發熔斷閾值后,市場該如何演繹?這些都有待市場的實踐。
A股熔斷機制僅實施了4個交易日就宣告暫停,這無疑是令管理層尷尬的一件事。證監會雖表示熔斷機制不適合中國,但反思熔斷機制的推出,短暫的實施,到暫停這一過程,結合國際上實施熔斷機制的國家的經驗教訓,為今后我國證券市場政策的制定指明了方向:客觀、獨立。本期3篇系列文章從不同角度對熔斷機制進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