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福
什么是浪費?在老一代看來,離生存目標越遠就越是浪費。但是,隨著科學的進步,每個人都希望有更多閑暇,住更大的房子,開更好的車子,甚至擁有很多“不實用”的產品和服務,這些是“浪費”嗎?
什么是浪費?這個問題困擾老張10年了。最近,“供給側改革”的提法如日中天,成為2016年宏觀政策的關鍵詞。而“供給”與消費密切相關,消費與“浪費”更是牢不可分。筆者決定不再苦思冥想,把多年來關于浪費問題的思考拿出來,以就正于方家。
1 4種關于浪費的理解
1.1 浪費是人類生存斗爭的產物
自洪荒到近代,人類一直在為溫飽而斗爭。在物質匱乏的時代,一粒糧食,一個物品,都具有生存的意義。作為中國人,告別“饑餓”的記憶僅有30多年。就世界而言,目前還有億萬人口沒解決溫飽問題。從生存的層次看,所謂浪費,就是本可讓更多人生存的物質資料被扔掉了。
1.2 浪費的對象是人類勞動的產品
很顯然,我們討論浪費時,浪費的對象是產品,是人類加工的產品。這種產品消耗了人類的勞動,對人類的生存具有意義,它是稀缺的。這也是經濟學的核心和目的。
經濟學告訴我們:“物質是有限的,人類的欲望是無限的,經濟學的目的就是用有限的資源,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的欲望?!钡?,并非所有對人類生存有價值的東西都是產品,因此不存在浪費的問題。比如,陽光、空氣和水,對人類和萬物而言,意義重大,但是,因為它不是人類勞動的產品,因此,沒有“浪費陽光”的說法。在現代化大生產化學工業發達前,水從來沒有被加工,因此,那時也沒有“浪費水”的概念。
1.3 浪費是福利經濟學的概念
浪費,意味著本來有使用價值的東西,沒有發揮其效用。如果你不浪費,別人可以生活得更好。從這個角度看,浪費屬于“福利經濟學”的范疇,存在“帕累托改進”的可能。
也就是說,人類通過某種改變,在不損害其他人效用的情況下,另一部分人的效用會提高。比如,中國的改革開放,就從整體上提高了中國人的幸福感,雖然有些既得利益者不能繼續獲得期望的利益,但其整體狀況并未變得比以前更壞,但是,大多數普通人的福利卻增加了。
1.4 浪費是一種道德規范
最后,我們討論“浪費”時,是在討論某種道德規范。當我們談及“浪費”時,一般是在批評一個人、一件事、一個群體,是從社會學的角度去判斷“對和錯”,是把一個行為放在道德規范中去做價值判斷。隨著社會的發展,道德規范的內涵也在發展變化。因此,浪費的內涵也是發展變化的。
2 討論浪費問題的3個層次
2.1 個人和家庭層面
這是核心的浪費概念。筆者在農村長大,小時候經常吃不飽,更談不上吃好吃的了。30多年前,對于農村普通家庭而言,浪費糧食,可能餓死人,這是老年人的告誡,也是筆者這代人的親身體驗。
隨著改革的深入,人們的生活日漸改善,現在溫飽已不成問題。現在的“80后”“90后”聽到餓死人,就像聽到銀河外星系的事。其實,殷鑒不遠,饑餓的記憶剛剛離開我們30多年。就家庭層面看,節儉會讓我們擁有更多的財富,提高個人和家庭的社會地位。這是反對浪費的重要理由。
2.2 社會層面
從社會的角度,“浪費”更多屬于道德范疇。從社會整體看,人和人的差距很大,富人的財富可能是窮人的數萬倍、數億倍;與此同時,必須承認,人和人的能力差距也很大。
從經濟學角度,我們很難要求富人捐款給窮人。但是,如果富人奢侈,社會就會有合理的理由提出批評。更何況,社會上總有一些人,很難用經濟學的“理性人”假設去討論。人類中總有一些高尚的人、一些圣人,他們傾向于總結或提倡一些道德規范,從人類公平的角度,約束那些存在“帕累托改進”的行為。
2.3 人類層面
由于可與的物品或服務總是有限的,人類如果毫無節制地消費,森林會消失、化石能源會用完、礦物質會枯竭、生物會滅絕。人類為在這個星球上長期生存,就必須約束自己,而不能大肆揮霍。
以上是筆者在讀舊制度經濟學的祖師——凡伯倫的《有閑階級論》前的思考。而當筆者接觸凡伯倫提出的“浪費性消費”后,就逐漸放開思想的約束,從道德層面、福利經濟學層面轉向傳統經濟學,把浪費放在供給和需求、需求和消費中去討論,形成了新的思考。
3“浪費性消費”與生活的意義
3.1 浪費概念是不斷演變的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產品和服務日漸豐裕,人類的生產能力大幅提升。雖然在世界上還存在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情況,但在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例如中國),溫飽已經不是問題。通過整個社會的財富轉移機制,諸如稅收、財政和社會保障體系,很多弱勢群體也可以維持最低生活水平,不會再擔心溫飽問題。中國就是典型案例,30多年時間,10幾億人口已解決了溫飽,并正轉向全面小康。
隨著經濟的進步,人們追求的價值目標也在不斷演變,“浪費”正在成為社會生活的主旋律。從某種意義上說,“浪費”甚至成了人生的目標。溫飽問題解決了,個人就一定想讓生活舒適一些。如此一來,“浪費的經濟學”就開始了。當然,目前的“浪費”依然是在道德規范的約束之下。
3.2 “浪費”與生活質量改善
先來看看時間的浪費。筆者小時候,印象中,父母起得比我們早,睡得比我們晚,幾乎很少見他們睡覺,而且每天都是這樣。他們幾乎整天都在勞動,盡最大可能不讓孩子們餓死。但是,現在我們正在嘗試把人生中最重要的財產——時間,從工作中轉移出來,盡最大的可能減少工作的時間,增加浪費性時間——閑暇。在閑暇中,做一些沒有收入但會讓我們快樂的事情。
再看生活消費品的“浪費”?!熬佑卸ㄋ笔且粋€人吃飽后最重要的事情,自古就有“廣廈千間,臥榻五尺”的說法。盡管我們睡覺的床就那么大,幾平方米就足夠,但住房面積卻逐漸增加,從十幾平方米向50平方米、100平方米,甚至向住獨棟別墅發展。為什么?因為想要提升舒適感。顯然,這并非傳統意義上的浪費,而是生活質量提升的象征,應列入合理的消費范疇。
另一個著名的案例就是女人的服飾。菲律賓原總統馬科斯夫人擁有上千雙鞋,這被視為典型的浪費和奢侈。但是,中國現在的女士們,一個人可能會買幾十雙鞋、幾十個包,衣服掛滿壁櫥。在女人的衣柜中,有的衣服或鞋子甚至從來沒有穿過。這些行為也未被列入強烈譴責的范疇,而被認為是正常的,無可厚非。
3.3 浪費性消費
典型的浪費性消費是“鉆石”。鉆石本身是一個沒有什么用處的東西,但卻成了“身份的象征”“奢華的象征”,而且價格很貴,只能用“克拉”來衡量。這些鉆石,價值動輒幾萬元、幾十萬元,上千萬元的也不少見。日常生活中,看電影、旅游、逛公園、聽音樂會等,這些活動離生存目標也越來越遠,但顯然已經被人們接受,并不認為是“浪費”了。
顯然,從需求端看,浪費性消費成了人類生活的主旋律。除了明顯的有悖道德理念的行為,大部分的“浪費”行為都被視為正常。當然,從另一個方面看,科學技術進步、生產力的發展,其目的并非是生產更多的產品,而是讓人們生活得更舒適。
每個人都想把更多的時間用于閑暇、擁有更大的房子、更多的衣服、更多的鞋子、更豪華的車子、更豐盛的宴席、更昂貴的化妝品,等等,但很難說這是在追求浪費。事實上,這意味著幸福生活,甚至是人生的意義。
收稿日期 :2016-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