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大亮
摘 要:從80年代我國開放國際貨運代理業市場以來,我國的貨代企業數量一直以井噴式的速度增長。自我國改革開放以來,貨代企業增長的規模與我國經濟的發展速度相適應,如此巨量的貨代企業為我國對外貿易提供了高效率服務。但是自08年以來,隨著整個世界經濟形勢的變化,信息技術的飛躍,人們消費觀念發生了變革,各大生產企業的商業模式也在變革,對物流運輸業的要求不斷提升。龐大的貨代企業規模,已經成為了國際貨運行業一種累贅。
關鍵詞:國際貨代;行業危機;管理;平臺
一、國際貨運行業的亂象凸顯
2016年,我國當前到底有多少家貨代企業?這個數量可能已經無法統計。僅上海一地,注冊在案的貨代企業據稱就有1萬多家,從環球運費網查詢結果來看,僅在該網站注冊過的上海貨代企業就達1萬2千多條記錄。而業內默認的行業規則來推斷,掛靠公司的數量可能要2~3倍與已注冊的企業。不管如何,從上述不確定數據我們可以做出兩個基本推斷:其一、我國當前貨代企業數量龐大;其二,從管理難度來看,我國貨代行業存在隱患。事實上,龐大的貨代行業構架,在08年金融危機進出口量遭遇嚴重影響以來,貨代業內的隱患已經開始逐漸凸顯。
二、新的外貿形勢對國際貨運業的需求
首先,國際貨運行業要做到信息透明。把運費的構成,確切的告知貨主,這才是長遠的發展之道。把運費價格當成自己的商業機密,靠人情關系銷售,不僅不利于企業的宣傳推廣,也是造成貨物運輸層層轉手的主要原因。只有透明的市場,才能滿足信息化社會廣大貨主的需求。以現在最流行的網購為例,包郵還是不包,郵費多少對買家來說是個很重要的問題,如果網店店主交代不清楚,這個生意十有八九是做不下去的。這種環境下,以后貨代企業向貨主報價的時候只報個包干費;而船公司價格,服務費,單證費,報關費,訂艙費,THC都含糊其辭,很難想象,這樣的服務能夠讓貨主感到滿意。
其次,國際貨運企業要專業化定向發展。其實目前來講,很多的貨運企業都有其優勢項目。但是第一,因為信息不夠透明,這些優勢并不為廣大貨主所熟知;第二,企業本身也抱著有生意就做的心態,什么業務都接,并不能集中精力去發揮自己的優勢。第三,還是人情因素作怪,本來不是自己擅長的業務,因為是關系戶委托,所以不得不接。大多數公司面對這樣不是自己優勢的業務,大多數其實接來后是再轉手出去的,這對貨主對企業來講都是增加了負擔。只有在信息透明的基礎上,國際貨運企業做好自己的專業項目,才能發揮效率優勢,供廣大貨主擇優選用,才是雙贏的策略。
再次,貨主和國際貨運行業各環節的企業間渠道要實現信息直通和提速。國際貨運是服務于對外貿易服務的,對外貿易對于時間的要求一向比較嚴格,特別是外貿業務逐漸趨向于小批量多批次定制的今天,一筆外貿業務的周期在不斷縮短。最顯著的是我們現在在網上訂購國外的零售商品,一般一周內就可以拿到手中。這對于國際貨物運輸來講對于時效性的要求就更高,而相應的外貿企業與國際貨運各環節之間的信息溝通要求就成倍的提升。原來信息靠企業之間單據交接,電話傳真聯絡,網上數據層層傳遞之類的模式都已經不適用對外貿易的新形勢。貨主和各關鍵環節相關企業之間必須實現直接溝通提高信息傳遞速度和效率才能滿足越來越快的外貿工作節奏。
最后,國際貨運行業要有統一的機構進行監管。當前層層委托的操作模式,國家僅能從企業源頭和海關關口2個地方切實的實施監管,而中間過程往往在國家、貨主、承運人的視線之外,一旦發生問題,往往都需要浪費大量時間人力物力去調查原因。近年來貨代企業激增,貨代業務由傳統的訂艙、報關等單一代理事項向無船承運、全程物流等復合領域延伸,此中出現的違規經營、無序競爭、發展失衡等問題較突出。事實證明貨代企業作為無船承運人,并不能真正掌控全局,問題反而往往會出現在貨代企業本身。所以對于整個國際貨運行業的監控應該進行統一的管理和監控,出現問題,由國家出面解決和協調。
三、國際貨運行業的變革方向
綜上所述,國際貨運行業現有的運作模式必須淘汰,而新的模式應該建立在權威機構掌控下的全行業綜合信息平臺上。這個平臺類似與大型的電子商務平臺,政府是管理后臺的電商,各個貨運相關企業是入住商家,出售的產品是各類運輸,倉儲,報關,保險,包裝,報檢,轉運,裝箱拆箱等等服務項目。廣大的進出口企業是商務平臺的客戶。建立了這樣的綜合信息平臺,政府通過立法和監督參與在內主要在兩個方面起作用:一、規范各類公司的專營范圍,縮短信息鏈。二、明確責任歸屬和提供追責途徑。這樣就可以讓各種服務項目在平臺上明碼標價,使得市場透明化;對于貨運相關企業來講,能夠更好的專營自己的主要業務,提高服務水準,并能夠刺激同行業的良性競爭,而不是粗暴的競相壓價;貨主和各貨運相關企業,企業和企業之間也能通過平臺進行直線溝通,信息傳遞可以用純電子數據傳輸,而不必像當前所謂無紙化辦公,用圖片和文檔再進行轉輸入;對于國家來說,平臺可以建立在現有的海關EDI系統之上,由原來的外管局,檢驗檢疫局海關等機構聯通延伸至每個進出口企業和貨運相關企業,杜絕了非正式企業的門路,便于管理和監控,也方便推行統一的立法規范和行業標準。
四、結論
從上世紀80年代開放我國國內國際貨運市場以來,輝煌的自由市場競爭體系已經逐漸步入衰退,其負面影響越來越嚴重。當前的外貿形勢發展要求更加有效,更加有序的貨運市場來支持。現在日益頻發的國際貨運行業內矛盾,說明建立新的更加有序的行業運作體系已經刻不容緩,而一個由政府立法指導并且設立專門部門監控大局的全行業綜合信息平臺是一種比較可靠的運作模式。
參考文獻:
[1]任博華.國際貨運代理企業競爭優勢形成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14.
[2]尚宏偉.中小型國際貨運代理企業金融危機戰略思考[D].上海交通大學,2009.
[3]張燕,汪志中.新形勢下我國國際貨代企業發展戰略研究[J].江蘇商論,2011(3):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