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寅飛
摘 要:商業銀行理財產品自2004年發行以來,直至現在歷經了12年的時間,最早從單一投向的理財產品、發展至資產組合式的理財產品,再到不限起點金額隨時申購贖回的理財產品,以及投資于金融市場的結構型理財產品。本文立足于當下的理財市場,并從其發展規律中尋找答案,得出形成當前市場現狀的四點成因。
關鍵詞:商業銀行;理財產品;政策
目前市場上商業銀行發行的主流理財產品按照投資方向可以大致劃分為四種類型:1、投資于單一客戶的理財產品;2、資產組合式的理財產品;3、投資于貨幣基金的理財產品;4、投資于金融市場的理財產品。下面結合具體的產品類型將成因歸為以下方面:
一、市場競爭
目前我國利率市場化尚在逐步實施階段,理財產品市場可謂是我國利率市場化的一個“急先鋒”。因此市場因素主要表現為商業銀行理財產品之間激烈的價格競爭,各家銀行為了打價格戰,在投資期限、募集封閉期、最高年化收益率以及實際收益之間均通過差異化使自身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勝。2013年之前投資方向多以用于銀行客戶的融資需求為主,當以阿里巴巴為首互聯網企業投放余額寶產品之后,市場曾一度瘋狂追捧,目前各家互聯網企業如京東、微信、東方財富等均推出了自己的“寶寶類”產品,而投資方向多以貨幣基金形式為主,如余額寶主要投資于銀行的協議存款。目前多家商業銀行逐步跟進推出投資于貨幣基金的可隨時申購贖回的理財產品,而以“余額寶”為首的寶寶類產品價格跌落至投稿日年化2.453%。
二、監管需要
從2004年至今,銀監會出臺過多項政策規制曾一度比較混亂的理財產品市場,因此銀行也隨之對產品類型做出調整。例如最早的銀信合作類的理財產品,銀監會從產品類型、是否非標、與信托合作的占比等多個方面均做出明文規定。梳理歷年銀監會對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的監管政策,不難發現其釋放著四個信號:1、符合國家宏觀經濟政策,在理財產品初期較為明顯,銀監會禁止銀行“高息攬儲”,避免各家商業銀行惡性競爭,推高市場利率;2、商業銀行穩健經營,如避免商業銀行影子銀行的風險,銀監會出臺了2013年8號文,提出非標概念,用于統一管理銀行理財產品,規避表外業務風險;3、遵循市場規律,自互聯網金融出現以來,各類“寶寶產品”雨后春筍,銀監會出臺政策使銀行客戶理財區別于余額寶等互聯網理財,再投資金額和贖回方式上均作出相關規定,有效地劃分了各自的市場定位和服務客戶對象。4、理財服務初衷,避免大眾理財資金受到損失。理財產品從新鮮事物到家喻戶曉,大眾理財由原來追求高收益到逐步趨于理性,但投資理念的培養并非一朝一夕,因此嚴格要求商業銀行對理財客戶進行相關產品適合度和客戶風險偏好的測試,避免客戶資金損失和銀行誤導銷售。
三、客戶需求
隨著理財產品市場發展的日趨成熟,客戶需求也逐步趨于理性,但仍有不少投資者希望購買高收益的理財產品。因此多家銀行推出了針對部分客戶期望獲得高收益的理財產品。以結構型產品為例,前期表現為某些投資于金融市場的產品使客戶本金虧損甚至是巨虧的現象,如2012年某外資銀行因一款結構型的理財產品而陷入理財欺詐的官司中,由于在跟客戶溝通過程中沒有說明產品在投資期不可贖回而導致客戶巨虧,因此法院宣判銀行方面補償客戶損失。在隨著監管政策逐步落地以及客戶理財趨于理性,市場上出現結構型保本產品。如招商銀行推出焦點聯動系列的結構型產品,標的資產是滬深300指數等的衍生產品。盡管超額收益要根據后市變化才能得知具體獲得多少,但產品是在保證客戶本金不損失的前提下追求額外回報,滿足了部分高收益愿望客戶的需求并符合監管部門的規定。因此針對不同風險偏好,不同資產規模的客戶需求不斷細分,商業銀行理財產品不斷完善自身體系,使其覆蓋更廣的客戶群體,針對適合的客戶群體使之更具投資價值。
四、創新發展
在外部激烈競爭、市場監管以及客戶需求和銀行自身發展等因素的促動下,商業銀行理財產品自誕生之日就在不斷創新,產品創新的方式呈現多樣化、靈活性的特點,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1、在門檻要求上,從最初的5萬10萬起到現在推出的類余額寶的無起點限制的理財產品;2、在產品結構上從最初的銀信合作類理財產品到主體無信托方;3、在風險控制上從單一投向的理財產品到資產組合式的理財產品;4、在資金用途以客戶融資為主,到現在面向高凈值客戶群體的與券商合作的資管計劃;5、在銷售渠道上,從線下網點辦理到線上網銀、手機銀行等方式,如江蘇銀行通過直銷銀行實現理財產品銷售,他行客戶無需開立江蘇銀行賬戶亦可購買;6、同業合作的創新,如興業銀行與具備區域優勢的偏遠地區與農村地區的村鎮銀行和農信社開展同業合作,使廣大偏遠地區和農村地區通過銀銀平臺享受興業銀行的理財服務。
當下正值國內經濟下行期,銀行業息差逐步收窄,不良資產逐漸暴露的關鍵時期,隨著國內利率市場化進程的逐步推進,理財產品作為市場的產物,仍將會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發揮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其發展也必將經歷新一輪市場環境的沖擊與考驗。
參考文獻:
[1]殷劍峰.中國理財產品市場發展與評價[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0.
[2]劉瀾.銀監會2013年“8號文”釋義[J].銀行家,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