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戀寧
摘 要:2008年8月,房利美和房地美作為美國房貸二巨頭,其股價雙雙暴跌,持有“兩房”債券的金融機構遭受血損。雖然美國財政部和美聯儲為表達克服危機的決心,而被迫接管“兩房”,但,其后狀況并不樂觀。雷曼兄弟申請破產保護、美林“委身”美銀、AIG告急等情勢的不斷惡化,使得世界各國都為此次危機而震驚。所以由美國房貸引發的金融危機,在全球化的推波助瀾中,迅速波及全球。中國政府雖采取一系列措施,但仍未能幸免于難。2016年,雖然中國經濟呈現較好趨勢,但金融危機余波猶存,金融余波下,中國產業結構亟待調節,升級。
關鍵詞:金融余波;中國產業結構
一、金融余波與中國產業結構的關系
廣義的產業結構理論包括狹義的產業結構理論和產業關聯理論。產業結構理論是指從“質”的角度,動態的分析產業間技術經濟聯系與聯系方法不斷變化,而在國民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在國民經濟產業部門中起主導作用的產業不斷的更替的規律,以及相應結構所產生的經濟效益。產業關聯理論是從“量”的角度靜態的來分析產業間聯系與聯系方式在一定時期內的經濟數量比例關系,即“投入”與“產出”量的比例關系。兩種動靜態的結合,構成了廣義的產業結構理論。由此可以看出 產業結構的調整是有一定的必然性和規律性的。中國古代到近現代,都是以農業為主,建國初期,大力發展重工業,改革開放后,第三產業可是不斷發展,欣欣向榮,但中國雖然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但產業結構仍舊不完善。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下,揭開產業發展繁榮的背后,,中國產業的弊端,在金融危機的動蕩中逐漸顯現。中國雖然自古以來都是農耕文明的國家,但其實中國農業基礎薄弱,科技化,技術化水平低,農副產品優質率低下,農產品流通不暢,部分農產品出現滯銷等情況,農民的保障不完善,從事第一產業的智力水平和能力水平低下。農產品的生產布局不合理,專業化,區域化水平較發達國家較低。農業作為產業中的基礎,得不到好的發展。第一產業缺乏好的引導和政策支持。第二產業的擴展與發展迅速 ,第二產業有很大的量的突破,但其產業結構不合理,產業升級慢,對生產資料和人力資源消耗大,但浪費率高,對環境的污染較為嚴重。我國的第二產業發展快,在世界市場中,有“世界工廠”之稱,中國制造的旗幟遍布全球,但我國在產業分工中,一直處在最底層,主要依靠加工組建和廉價勞動力從而獲得市場,但其真正獲得的利潤是極低的。雖然一直高唱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但中國第三產業結構并不完善,產業效率低,發展滯后,從發展結構來看,發達國家的第三產業,主要以科學,教育,金融,信息為主,而我國則以餐飲,娛樂,服裝等為主。技術含量和知識含量低。在管理水平,組織規模,營銷手段和方式上嚴重落后于發達國家。金融余波下,需要產業結構的調整,來應對。
二、金融余波對中國產業結構的影響
影響產業結構的因素有很多,但環境因素也是其中重要因素之一。環境因素包括外部環境因素和內部環境因素。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不斷推進,牽一發而動全身,金融危機必然會波及世界各國。2008年金融危機看似依然過去,但全球經濟仍舊低迷,金融危機的余波猶存。國家統計局19日公布2015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根據初步核算,全年國內生產總值67670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9%,增速創下25年新低。(摘自經濟參考報聞2016.01.20)[1]金融余波對中國產業結構的影響,就屬于外部因素影響內部因素。國際大環境的變化,導致我國國內環境相應的變化。金融危機影響下,我國政府不斷做出調整,但2016年,在中國,金融危機余波猶存,雖然中國經濟仍然呈現相對較高,較好的趨勢,但經濟發展較緩,經濟形勢仍舊低迷。經濟的發展水平與發展程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國民的生活水平,制約了國民生活質量的提高。金融危機爆發,各國經濟發展低迷,嚴重制約了我國的對外進出口貿易。此外,金融危機導致股市動蕩,中國股市本來根基不穩,發展遲緩,金融危機更是使中國股市倒回原點。人民幣面臨升值壓力。貨幣政策出現問題。美國降息,國內通貨膨脹加劇。調整產業結構,提高產業的競爭力,使得我國的產業在世界分工中處于有利地位。
三、中國產業結構前景
三大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對第二產業和第一產業融入高科技和技術改進,并進行科學的引導。
王保安表示,經濟保持總體平穩分別表現在速度穩、就業穩、物價穩和居民收入穩定增加等四個方面。穩中有進則主要表現出了三個亮點:一是結構升級,GDP中第三產業比重已經占到50.5%,比第二產業高了10個百分點;二是需求結構改善,最終消費對GDP的貢獻達到了60%以上;三是居民消費的結構升級改善,恩格爾系數從2013年的31.2%降到2014年的31%,2015年進一步下降到30.6%。(摘自經濟參考報聞2016.01.20)[1]政府注重產業結構的調整,積極引導,主動調節,關注。
北京2016年3月30日電 /美通社/ -- 2016年3月26日,首屆創投中國(北京)實業家轉型高峰論壇暨E創投學院成立儀式在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23號華騰科技大廈一層大益廳成功舉行,論壇由百余家國內著名投資機構和知名企業家聯合發起,由E創投學院、中國教育電視臺《觀眾為王》欄目和大益愛心基金會聯合主辦(www.prnasia.com2016年03月30日 08:52)[2]企業自身,自發的調整,積極應對危機余波的影響。
政府調控,與企業自身的調整相結合,共同促進金融余波下,產業結構的調整。
1、第一產業,第一產業所占比重略有提高。發展綠色農業,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加強對農業資金運用的監管,保證物盡其用。注重農業的健康發展。政策上,采取一些切實能夠提高農民收入的舉措,制止城市建設占用耕地的情況。在部分省市,開辟出一些農業專用地。雖然扶農政策較多,但真正能夠起到積極作用的很少。加大對物流,信息流等的資金投入和建設,降低農產品的運輸成本。進行農產品的深加工,提高農產品的價值。從而預防農產品滯銷,農民遭受損失的情況,積極鼓勵農民生產。
2、第二產業,降低對人力資源的依賴程度,機械化生產。多余的人力資源流入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加入更多的科學元素 發展科技,提高資源利用率。利用潔能能源,綠色環保工業。加快產業結構的升級,提高在在第二產業分工中的地位,不是初級的人力輸出,提高其智力輸出的含量。企業提高自身潛質,對自身內部的員工要做好的培訓工作。
3、第三產業,由重心在餐飲,服裝,等服務業,逐步轉移到發展高新技術,電子產品,科學,金融等方面。我國正在加快推進需求結構、產業結構、城鄉結構、空間結構、收入分配結構五大結構的調整和優化,使第三產業、零售消費需求逐步成為主體。加快推進“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長江經濟帶建設,能夠逐步調整優化我國經濟發展的空間格局。(摘自前瞻網)[3]發展第三產業,但科學的控制第三產業的過度膨脹。規范第三產業內部的發展,規范第三市場秩序,禁止市場壟斷的行為,規范第三產業的價格。鼓勵科技,電子,旅游等第三產業的發展,適當對餐飲,服裝等類產業提高準入門檻,使得健康,安全,衛生成為其他發展的和經營的標志。在總體上,提高第三產業的服務質量和水平。
四、綜述
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因素很多,面對金融危機的余波,所采取的舉措,也并非只有產業結構調整這一方面,但環境因素是影響產業結構的一個重要因素,產業結構的調整對整個社會的發展方向影響巨大。外部結構的變化,必然導致內部結構的調整。金融危機會對中國的經濟產生影響,是必然事件,因為信息化,全球化的進程不斷的推進,大國的經濟波動必然會殃及世界其他國家,但2016年,距離美國2008年金融危機的爆發已經9年,金融危機的余波,仍舊對中國經濟的發展產生制約的影響,導致中國經濟在低迷中發展,那么產業結構的調整勢在必行。只有產業結構進行好的調整,產業結構趨于完善,經濟才能得到更加良好的發展。產業結構的自發調整性較慢,那就需要,政府正確的引導,合理調整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產業結構,普遍提高三個產業中的科技水平含量,注重知識與教育的發展。只有教育發展,科技進步,在正確的指導下,產業結構才能不斷的趨于完善。在保證質的基礎上,提高量的增加。金融余波下,中國產業結構的調整,有明朗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