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越嶺
[摘要]電子商務是變革傳統物流格局、構筑新型商業體系、提升區域經濟競爭力的新型業態。近年來,浙江省電子商務發展迅猛,“洼地效應”日漸凸顯,線上線下市場互促共融勢頭良好。文章對浙江電子商務發展現狀和特點進行多維度解析,并為下一階段升級發展提出戰略性思考。
[關鍵詞]浙江;電子商務;“互聯網+”;品牌戰略
[DOI]1013939/jcnkizgsc201619119
國務院下發《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關于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加快培育經濟新動力的意見》,著重強調“鞏固和增強我國電子商務發展領先優勢,大力發展農村電商、行業電商和跨境電商,進一步擴大電子商務發展空間”。可以預見,“互聯網+”時代電子商務將成為我國經濟發展重要增長極。
2013年,浙江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電子商務這種新型業態一躍成為變革傳統物流格局、構筑新型商業體系、提升區域經濟競爭力的重要杠桿。當前,浙江正處于電商井噴發展、密集創新時期,杭州、金華入選“中國電商百佳城市”前十位,寧波列入“中國電子商務十大最具活力城市”,成功舉辦世界互聯網大會、世界電商大會等國際盛會。2015年,實現網絡零售額7611億元,省內居民網絡消費4012億元,網絡零售順差達3599億元,均列全國前茅,“雙11”天貓交易額創912億元歷史記錄。
1電子商務發展的新特點
11園區平臺高度集聚
浙江是全國電商園區密度最高、產業鏈最全的省份之一。現有各類電商產業園區200余個,其中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基地7個,杭州等6個城市列入全國十大電子商務園區數量最多城市。擁有全球最大的阿里巴巴B2B電子商務綜合平臺,以及中國化工網等2500多個專業化平臺,全國規模最大的十大行業性B2B網站中占有8席。
12線上線下深度融合
浙江是名副其實的市場大省,擁有全球最大的實體市場和網上市場。2014年,全省共有商品交易市場4321個,已登記網上交易市場167家、交易額達26萬億元,均居全國首位。以金華為例,現有網絡經濟市場主體約4萬戶,第三方電商交易平臺近100家,網商20多萬戶,9158、5173上榜中國互聯網百強企業,正著力打造“義烏購”“尚五金”等平臺。
13增量市場熱度升溫
浙江農產品網絡零售額已破200億元,省內銷售額過千萬元的電商村近200個,農村電商服務點8000多個。跨境電商出口量位居全國前列,杭州跨境電商綜試區滿周年,交易規模從不足2000萬美元猛增至35億美元。金義綜合保稅區正式獲批,國際郵件交換局和交換站建設加快推進,金華“跨境通”平臺高效運行,助推浙中地區跨境電商發展。
14配套體系廣度覆蓋
省內有600多家電商服務企業,45個市縣建成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初步形成全省聯動式公共服務體系。郵政等快遞業務總量約25億件,DHL等四大國際快遞企業在全省多地落戶,順豐、圓通等快遞站點密度加大。省政府設立信息產業發展基金,有效吸引國內外戰略投資、風險投資和私募股權投資,打開電子商務與金融業流通管道。
2電子商務發展的新態勢
1宏觀經濟的帶動效應進一步顯現
2015年,浙江實現出口增長12%,以電子商務為核心的新型交易模式功不可沒,網絡零售額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占比超35%。快遞服務業收入增幅、信息服務業增幅等多個指標均有躍升。下階段,帶動作用不僅停留在投資、出口、消費上,更多從推動產業轉型、增加社會就業等供給側提供動力。這從杭州發展電子商務的歷程中可以得到印證。金融危機以來,杭州率先搶灘電商領域,在促進企業轉型升級、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難等方面開辟出新渠道。從當前發展趨勢看,電子商務在經濟領域的影響力將越來越強,對中央宏觀經濟“穩增長、調結構”主基調的推動作用也將越來越大。
2跨界融合的聚變效應進一步顯現
電子商務正逐步滲透到研發、生產、流通、消費等領域,與各類產業關聯度日益加深。如金華初步形成以5731為龍頭的游戲服務業、以阿里巴巴“菜鳥”為代表的智能物流業等多種業態。而以工業產品、零售業為代表的傳統產業也呈現出“二次騰飛”跡象,如銀泰、蘇寧等傳統零售業通過實施“電商+店商”線上線下聯動戰略加速轉型。傳統產業的邊界日趨模糊,跨界融合趨勢向更廣領域、更高層次推進,電子商務與旅游、時尚、金融、高端裝備制造等萬億產業的結合將更緊密,在能源、鋼鐵、化工、藥品等領域的應用也更頻繁。
3創新驅動的質變效應進一步顯現
浙江是電商創新先行省份,阿里巴巴等一批企業以創新領跑全球電商。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和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獲批以來,杭州在電商制度、管理和服務等方面創新下足功夫,“線上集成+跨境貿易+綜合服務”新模式效用日顯。大數據、云計算等互聯網技術不斷更新,移動電商、微商迅猛發展,無線終端市場份額逐步增大,已間接催生出人工智能、語音識別等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層面,滴滴打車是極具代表性的案例,直接改造了傳統出租車行業模式。歸根結底,創新是為了讓電子商務更便捷、高效和人性化。在政策環境優化、通信技術突破等有利條件下,創新步伐必將加快。
24需求差異的裂變效應進一步顯現
電子商務普及程度逐步走高,消費需求也隨之呈現出差異化。服裝、美妝、電器等不少電商企業已采用“私人訂制”方式,滿足不斷增長的個性化需求,如以蘑菇街為代表的細分市場電商平臺已成為風向標。進入細分和專業化時代后,電商產業鏈條更加明晰、分工更加明確等特點“撥云見日”。細分市場品牌戰略將成為電商企業擴大市場份額的必經之路。面對行業競爭壓力,以品質追求倒逼電商行業轉型升級、擴大細分市場品牌影響力的重要性將愈加突出。
3電子商務發展的新思路
電子商務是內外貿易融合發展的重要橋梁,是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強大動力,是城鄉區域統籌協調發展的“破局棋眼”。發展電子商務正是對“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的生動詮釋。但從現實情況看,電商綜合溢出效益仍不顯著,對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推動力還不強;各類人才缺口巨大,行業領軍人才和跨領域復合型人才更是供不應求;風險投資、互聯網金融、軟件開發等配套服務并不完善,高端電商產業鏈尚在孕育中,競爭合力有待提升;電商企業創新不足,經營模式、銷售策略、產品內容往往雷同,沒有深度挖掘服務價值。因此,“十三五”時期,加快發展電商應認清形勢、因勢利導。
1致力于抓好規劃,推動規范有序發展
相較實體市場而言,電子商務涉及領域更廣、人群更復雜。因此,強化規范、合理布局,縱深推進電商市場的整合優化顯得尤為重要。浙江在全國率先開展電子商務知識產權保護,電商數據實時監測體系常態化運行,行業管理和服務水平有了提升。但總體看,電商規范發展水平還有待提升。如何處理好近期目標和發展遠景、頂層設計和基層探索等關系,如何解決好行業標準、環境營造、園區布局等問題,如何推動電商地方立法、落實法規條例等工作,都是電商實現有序規范快速發展面臨的實質性挑戰。
2致力于政策扶持,推動瓶頸制約突破
電商人才缺口、融資渠道狹窄、土地倉儲制約等是亟待解決的發展難題,離不開政策引導扶持。支持電商企業以多種形式引入風險投資,通過發行中小企業集合債券、境內外證券市場融資上市等渠道,緩解融資難問題。發揮浙江大學等高等院校創新優勢,建立全方位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機制,通過以獎代補、費轉成本方式,加大對人才扶持力度。統籌安排電商產業園空間布局,優先安排國家和省重點電子商務項目用地指標,推介玉皇山南基金小鎮改造舊廠房成功經驗,靈活利用工業廠房、倉儲用房等閑置土地資源辦好電商園區。
3致力于完善配套,推動支撐體系構建
健全物流體系,注重商務大數據建設與應用,深入開展“倉配一體化”試點,加快公共倉儲和公共海外倉建設,提高電商物流整體效率,全力打造“智慧物流”。加強安全認證,探索以組織機構為核心的電商認證機制,搭建“來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證、風險可控制、責任可追究”產品監管平臺。構建信用管理信息和個人征信系統,從源頭上規范電商市場秩序。建立電子商務糾紛解決機制,如爭議調解、失信懲戒、法律援助等,營造投訴便捷、處理高效的服務環境。
4致力于品牌戰略,推動產業層次提升
牢牢把握“中國制造2025”國家戰略、“云上浙江”等有利契機,支持引導傳統優勢企業進入電商市場,探索貿易方式轉型升級與“互聯網+”的緊密結合點。塑造專業市場電商品牌,整合產業鏈資源,促進專業市場與電商平臺“聯姻”。推廣“義烏購”模式,根據產業特點和市場基礎打造本土電商平臺品牌。深入推進實體市場體系、網上市場體系、結算支付體系共建共享,加快形成萬億級資本市場。拓展電商多元化發展模式,逐步向金融、旅游、教育等領域延伸。
35致力于拓寬領域,推動新興市場搶占
《浙江省跨境電子商務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5—2017)》對跨境電商發展進行了全面部署。下階段,應實現政策、大通關、生態供應鏈三個突破,健全投資貿易、監管服務、法制環境三項機制,加快信息化、保稅、物流、基礎設施、綜合服務五方面建設。積極對接“一帶一路”國家戰略,參與國際電子商務交流合作,簡化境內電子商務企業海外上市審批流程和境外直接投資外匯登記手續,鼓勵電子商務企業“走出去”“引進來”。大力支持“電商進村”“電商扶貧”,搭建農產品電子商務交易平臺,有效促進農業與電商實現對接。
4結論
“互聯網+”潮流下,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形成線上線下互動的雙向市場是必然趨勢。因此,浙江必須依托實體、聯通網絡,加快完善以電商為基礎的新型交易網絡,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參考文獻:
[1]王立軍,任亞磊義烏電子商務發展路徑研究[J].電子商務,2011(4).
[2]楊志文專業市場與網上市場的演化博弈:理論、模型與實證[J].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2013(6).
[3]吳應良,楊玉瓊專業市場電子商務平臺的構建與運營[J].科技管理研究,20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