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蕓蕓
摘 要:《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必須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數學教學活動,包括情感參與、思維參與和行為參與。”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程度是衡量課堂教學成敗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只有讓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才能搞活課堂氣氛,提升教學質量,從而達到教學的目的。
關鍵詞:教學實踐;主動參與;興趣;問題
“教師主導,學生主體”,是新課程改革后提倡的教學理念之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參與情況,隨時了解學生學習動態是新一代教師應該掌握的。學生的參與程度也是衡量課堂教學效果的一個標準。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您給兒童講述一件有趣的事,可是他目光黯淡,木然地坐著,您的話并沒有觸動他的心。您完全有理由為此而感到不安?!睂τ谝粋€學生來說,如果有這樣一種情況發生在他身上,那么他就會對學習越來越疏遠。教師只有盡最大可能讓每一個學生參與,才能讓課堂上黯淡的目光少一些,才能保證課堂教學的效果。因此,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實踐,主動學習,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開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創造能力,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下面結合本人的教學實踐談幾點體會。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興趣
正如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一樣,一個好的教學情境是一堂好課的先行官。創設問題情境,以疑激思,以疑激趣,進而把學生帶入學習活動,使其產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愿望和動力。如在教“乘法分配律”這一節內容的開始,我設置了這樣的懸念:列出如下一組算式后,我很快地說出了它們的得數。①9999×9+9999=?②127×35+127+64×127=?③(100+8)×125=?④98×35=?當學生聽我說出得數后,都感到驚奇不已,這時我趁機導入新課:學習了這節課之后你們就會知道老師是怎么樣很快算出得數的。這樣學生帶著疑問去學習,學習興趣特別濃厚,自然參與程度就比較高。又如,在教授“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時,我一改以往的做法,提出與學生來一個別開生面的師生競賽,看誰算得快且準,學生都很高興。然而,當學生才計算出一道題時,我已經計算完畢。學生驚訝之余產生了疑問:為什么老師這樣神速?這里面一定有奧秘。此時,我抓住時機讓學生求一下每個數各數位上數字的和,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研究中來,增強了學生主動學習的愿望。
二、讓“活動”參與課堂,豐富課堂形式
課堂教學的主體是學生,教師需要將課堂還給學生,讓他們在自己的領地探索知識的奧秘。我認為將課堂還給學生最好的方法就是“課堂活動”?!读x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兒童學習的最根本的途徑應該是活動,活動是連接主客體的橋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在課堂中設置游戲活動,讓學生在玩中學,試想哪個小孩不喜歡玩耍呢?只要他們高興,自然容易參與到活動中來,有參與就有收獲,這也就達到了教學的目的。如在口算練習中,教師可以設置“開火車”的游戲:
教師:這是一列火車(展示火車模型)?;疖囋趺唇械??(停頓2秒)嗚……
出示一列有長長車廂的火車,每個車廂內均標有載客人數,如:
9 4 6 5 7 1 2 9 8
看1號車廂有多少人(9人),2號(4人)……
到站了,他們有的上車有的下車。我們用他們上車、下車來出題進行計算。
學生甲:1號車廂下車8人,還剩多少人?(9-8=1)
學生乙:3號車廂上車6人,現在多少人?(6+6=12)
學生丙:5號車廂下車5人,上車5人,現在多少人?(7-5+5=7)
……
火車載著旅客又向前方嗚嗚開去。
學生為能當一名合格的小火車司機,口腦并用,積極參與。這樣的練習,既節省了練習時間,又能讓學生參與其中,同時提高了練習的效果,讓學生在游戲中掌握了知識,實屬教學中的成功之舉。
三、讓問題貫穿課堂,引導學生思考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同時它也是引導人們主動思考的引繩。數學課堂要能夠圍繞一定的問題展開,有了問題,學生才會思考如何去解決問題,這樣就能讓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自然就會將他們帶到課堂教學中來。教師在課堂中設置恰當的問題(無論是數量上還是問題的深度上都要恰當),學生就會跟著問題在問中思、思中學,積極參與課堂教學,一步步走向知識的殿堂,從而達到教師教學的目的。那么,如何設計數學問題?這是我們每一位小學數學老師窮其一生所要去探索研究的課題。
歸根到底,學生是課堂教學中認識和發展的主體,因此,教學過程中假如沒有學生的積極參與和互動,教學就不能成功。作為新一代的教師,應站在教育改革的前沿,打破長期存在的“教師滔滔講,學生默默聽”的沉悶局面,注重培養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養成自主參與學習的良好習慣。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課堂上積極參與,學生的潛能才能得到充分的體現,才能突出學習的無限激情,才能讓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
參考文獻:
丁蕾.學生如何高效地參與到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5.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