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環峰
摘 要:如今,隨著新課程教育改革在我國的不斷深入,單一固定的語文教學模式已不適應當前教育教學的發展,也不能滿足小學生的語文學習需求,所以,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提升語文教學質量,是教育發展的趨勢。主要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對多樣化語文教學方法的探究進行總結陳述,希望以此提高學生學習效率,提升語文教學質量。
關鍵詞:多樣化;教學方法;教學質量
筆者在小學語文教學一線奮戰多年,在享受著語文教學快樂的同時,也有一些語文教學的困惑和思考,如語文課堂不再充滿生機和活力,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不再濃厚,語文教學質量一直處于低下狀態……究其原因,我覺得,我們教授語文的渠道過于單一,學生學習方式過于簡單,導致學生逐漸喪失了對語文的學習熱情。所以,探究多樣化的教學方法,讓學生以多種學習形式去學習語文,感受語文學習帶來的樂趣,提高語文學習效率,提升語文教學質量,應該是我們此時重點關注的話題。
下面,筆者就從自身教學實踐出發,對本論文主題談幾點個人做法。
一、實施探究式教學法,培養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也就是說,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去學習和獲取知識,這種教學方式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同時也能發展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現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深刻理解。
比如,在學習《少年閏土》這篇課文時,在正式講解之前,我將學生進行了分組,要求他們以小組的形式對以下問題進行探討:(1)作者與閏土初次見面,閏土的模樣給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通過讀課文畫出描寫他模樣的詞語和句子;(2)說說作者為什么會喜歡閏土?(3)瀏覽課文,概括閏土向我們講述了哪幾件事?嘗試寫出小標題,并說出哪些事詳寫,哪些事略寫?(4)回憶往事,“看瓜刺猹”是作者心目中難以抹去的畫面,跟組員交流,說說為什么“看瓜刺猹”是作者最難忘的?(5)思考:當閏土在他的世界中快樂生活時,“我”和“我”身邊類似的人能做什么?討論完畢后,讓各個小組闡述他們對這些問題的看法。這樣,我通過給學生布置學習任務,實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探究式教學,培養了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也能有效實現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深刻理解。
二、實施情境式教學法,誘發學生強烈的學習動機
情境教學,強調以情動人、以美感人。對于語文課程而言,實施情境教學,可以使課文中所描繪的表象以鮮明形象的投影圖畫展示出來,產生一種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使學生產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之感,營造一種歡快、和諧、愉悅的教學氣氛,誘發學生強烈的學習動機,使學生形成愿學、樂學、愛學的學習態度。
比如,在學習《迷人九寨溝》這篇課文時,為了讓學生直觀地感受九寨溝迷人的景色,我使用現代多媒體技術,給學生播放了包含了九寨溝圖片資料和文字資料的投影課件,于是,九寨溝那猶如人間仙境般的景色便直接呈現在學生眼前,如五彩池、珍珠灘、熊貓海、天鵝海、芳草海、花海、孔雀海、鏡海、蘆葦海、山林……眼前美景,令學生看得都為之陶醉了,不時發出各種贊美聲:“哇!真好看!”“真美,有時間一定要去一次”……這樣,學生仿佛也置身于這一人間仙境中,使他們直觀了解了九寨溝迷人獨特的自然景色,激發了他們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美好情感。
三、實施體驗式教學法,增加語文課堂的教學趣味性
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在讓學生大致了解了文本內容之后,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活動,這符合小學生好動愛玩的性格特征,滿足他們愛表演的需求,也能增加語文教學的趣味性,讓學生樂于并主動地投入到語文學習活動中,能大大地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質量。
比如,在學習《三袋麥子》這篇課文時,因為是一篇童話故事,有著一定的故事情節,所以在學生大致了解了課文內容后,我就組織班里學生開展了角色扮演活動。活動方式為:首先給學生分配好角色,如,土地爺爺、小豬、小牛和小猴,然后,指導學生將課文中的故事情節表演出來,如,土地爺爺給小豬、小牛和小猴送禮物,三只小動物對禮物——麥子的用法,一年后土地爺爺拜訪小豬、小牛和小猴等。這一趣味性的活動,受到了班里學生的踴躍參與,他們也通過親身體驗課文中所描述的情景,知道了小豬、小牛、小猴誰的做法好,體會了三個動物的美好品格。
總之,我們要改變當前小學語文固定單一的教學方法,積極探究多樣化的教學方法,讓學生以多種學習形式去學習語文,感受語文學習帶來的快樂與樂趣,進而大幅度地提升語文教學質量,實現小學語文教學效果的高效化。
參考文獻:
[1]翟淑娟.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小學語文教學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4.
[2]王彥紅.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J].中國校外教育,2015.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