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
摘要:信息技術給課堂信息的傳遞提供了新的途徑,將信息技術滲透到課堂教學環節,能為學生創設認知環境,促進學生自主探究,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掘學生的創新潛能,促進學生的創新學習及自主創新能力的培養。本文主要闡述了信息技術環境下創新思維培養的必要性,從教師和學生角度分別探索培養的方法,并點明需要注意的相關事項。
關鍵詞:信息技術;創新思維;培養途徑;學生
一、信息時代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必要性
創新思維是指有創見的思維。通過這種思維,不僅能揭示客觀事物的本質及內在聯系,而且能在此基礎上產生新穎的、前所未有的思維成果,它給人們帶來新的、具有社會價值的產物,是智力水平高度發展的表現。
第一,信息時代下,創新思維可以不斷地增加學生知識的總量,不斷推進學生的認知水平。創新思維因其對象的潛在特征,表明它是向著未知或不完全知的領域進軍,不斷擴大著學生的認識范圍,不斷地把未被認識的東西變為可以認識和已經認識的東西,從而促進教育的發展。
第二,信息時代下,創新思維可以不斷地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要想獲得對未知世界的認識,學生們就要努力地探索教學中沒有出現的思維方法、思考角度,就要獨創性地尋求新方法和新途徑去正確有效地看待問題、理解問題并解決問題,從而全面提升自己認識未知事物的能力。所以,學生認知能力的提升需要創新思維。
第三,信息時代下,創新思維可以為實踐開辟新的局面。創新思維具有獨創性和風險性,這些特征賦予了它敢于探索、敢于開創的精神,在這種精神的支配下,學生們不滿足于現有的教學體系,不滿足于已有的知識水平及生活經驗,總是力圖探索當今客觀世界中還未被認識的事物、本質和規律,并以此為根據,進行開拓性的實踐,開辟出實踐活動的新領域。
二、信息技術環境下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
在信息技術環境下,教與學相互反饋的教學模式決定了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需要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
1.從教師角度出發,培養學生創新思維
信息技術環境下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教師應充分發揮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從信息時代創新思維的四大特點出發,利用信息技術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培養,爭取將培養的過程做到最優化。
(1)利用信息技術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生思維的主動性。網絡中的資源豐富多彩,各種信息,如文字、圖像、圖形、聲音、視頻、動畫等以多媒體形式呈現,為學生創設了形象生動、形式多樣、貼近實際的學習情境。網絡所帶來的強烈的外部刺激,使學生處于一種強烈的新穎性和感受性認知中。正是這種新穎性和感受性,使學生產生一種積極的心理體驗,并迅速轉化成一種思維的主動性。
(2)利用信息技術提高解題能力,開發學生創新思維擴散性。互聯網的最大特點是知識資源極其豐富,能使學生接觸到多種多樣、形形色色的信息,讓學生的視野不只局限于課本上的內容,從而為教師提供了開發學生創新思維擴散性的廣闊空間。
(3)利用信息技術鞏固知識建構,提升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把已學的知識和新的知識、過去的經驗和新的經驗、舊的概念和新的概念重新加以組織,轉化為新的知識、經驗和概念,使得學生在參與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中,能夠將新的思維和舊的思維進行融合交織,產生更加創新的思維,從而將獲取的知識做到活學活用。
(4)利用信息技術改善教學方式,發展學生思維的獨特性。網絡在時間、地域和交流方式上具有開放性。教學中,教師應該按照自己的教學需求采用適當的模式,在網上進行專題知識的討論,并鼓勵學生各抒己見,多角度提出問題,這樣能更好地擴大參與面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批判精神和鑒別能力,發揮協作學習的優勢,培養學生思維的獨特性。
2.從學生自身角度出發培養創新思維
信息技術環境下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同時也需要學生自身的努力。學生應充分發揮教學中自身的主體性,通過將信息技術與自身學習情況巧妙融合,利用信息技術促進自身創新思維的養成及發展。
(1)利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習興趣,增強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包括創新意識和這種意識下產生的創新思維,因此,創新思維的培養必須以創新意識的增強為前提,同時又以創新能力的提高為目的。因此學生在學習中,要利用多媒體將知識與實際相聯系,把自己帶到一個和生活相通的情境,這樣才能有效激活自身已有的學習、生活經驗。
(2)利用信息技術搭建創新平臺,實現團隊合作。當代學生不但要有扎實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還應有團隊精神和協作精神,利用信息技術搭建創新平臺,將不同空間的學習者聚集起來,形成一個能夠合作交流、共同討論的團隊,從而利用合作的方式尋求知識難點的解決,利用網絡環境與其他人進行知識交流、資源共享,學會在與人協作中創新、創造。
(3)利用信息技術樹立主體觀念,促進自主探究。在學習中,學生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和實際需求,將多媒體集成工具整合、設計的知識內容,以友好、交互的方式集成處理為自己的學習資源。進而使自己通過信息技術獲取生動形象、直觀真實的學習情境,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進行有選擇的自主探究,完成知識的主動建構。
(4)利用信息技術聯系生活實踐,體驗創新成功。對于創新意識的理解,不能僅僅停留在課堂創新思維的展現上,更重要的是,學生自己能否將所學知識靈活地運用到生活實際,創造性地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雖然現在的教學課堂與實際生活聯系得越來越緊密,但課堂與生活畢竟存在一定的距離,現實生活不可能在課堂教學中得到生動的再現,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壓抑自己創新成功的體驗。學生將信息技術融合到教學課堂里,能動態地再現自己熟悉的生活情境,拉近課堂與生活的距離,使得知識不再抽象和枯燥,自身也得到一個運用創新思維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機會,體驗創新所帶來的成就感。
三、創新思維培養中要注意的問題
信息技術環境不僅為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指明了新的方向,也為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徑。然而,這種全新的教學環境一方面有助于解決培養中的某些問題,另一方面又在發展的同時與當下教學實踐進行摩擦,從而產生了新的問題。這些問題需要在培養過程中加以注意和避免。
(1)適度運用信息技術,避免忽略培養目標。在多媒體環境下的教與學的過程中,多媒體容易成為教學活動的“主角”,主導了整個教學過程;教師和學生都成了“配角”,變成了被動的教與學,試想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如何激發創新思維的主動性?因此,教師要為學生布置合適的任務,并給予他們一定的自由度,運用網絡資源爭取做到恰到好處,明確信息技術的載體作用,并將其作為達到教學目標的手段,不能因過于追求網絡的優勢而忽略了思維培養的重點。
(2)教師適度引導學生,避免忽略學生的主體性。教學中,教師可以收集素材,制作網頁,讓學生進行系統的學習;讓學生去查找資料、制作網頁、維護網站,讓他們感到這是自己的網站,從而促使每位學生都能參與到網頁制作中來,增加自身的存在感和使命感。在制作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探索品質、協作精神和獨立工作能力,同時可以將網站內容和其他學科結合起來,促進其他學科知識的增加。
(3)揚長避短,避免忽略傳統教學模式的優勢。不能因為過分地夸大信息技術環境的重要性而舍棄傳統培養模式,也不要因為多媒體的弊端而摒棄信息技術環境,應該努力尋求兩者的結合點,揚長避短,使得信息技術與傳統模式相輔相成,從而取得更好的培養效果。
(4)掌握具體方法,避免忽略實踐操作。在培養過程中,教師要注意通過操作演示、電腦表演、網絡交互等方式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分析各種現象,并參閱大量資料,說明和解決一些問題,促進學生的觀察能力、自學能力、思維能力及獨立工作能力的發展。這是網絡不能替代的,所以不能因為網絡技術的使用而削弱甚至替代了實踐活動。
【參考文獻】
[1]陳水先,鄺勁松.當代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探索[J].中國電力教育,2014(33):44-45.
[2]張永清.基于網站建設的高中學生綜合信息能力培養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06.
[3]李俊杰.淺談信息技術環境下學生的創新學習[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4(5):342-342.
[4]戴麗蘭.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關于創新教育芻議[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12):5-6.
[5]劉時勇.數字化技術背景下學習者自主學習能力培養探析[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4(8):175-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