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
摘 要:初中思想品德的參與式教學,是實現教育培養目標需要,落實課改精神需要,是提升教師素質需要,是促進學生自身發展需要。初中思想品德參與式教學,教師應該多補充綜合性的知識,應該多關注前沿性的知識,應該多挖掘教材中的潛在知識,讓學生能夠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樂于參與、善于參與、有效參與。
關鍵詞:思想品德;參與式教學;教育理論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0-305-01
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中的參與式教學,是力求通過“主體參與”的實施,構建學生的主體活動,完成認識和發展的任務。目的是讓學生能夠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樂于參與、善于參與、有效參與,促進學生的主體性發展,同時對教師專業發展水平也有提高。
一、初中思想品德參與式教學的必要性
1、實現教育培養目標需要。實施素質教育的根本目的,一是為了學生更好地發展;二是為了社會更好地發展。在教育過程中,沒有學生的真正參與也就沒有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學生的真正參與就談不到學生發展。而初中思想品德課的課堂教學,其目標也很明確,即通過教學能讓學生在思想品德范疇獲得相應的知識與能力;學會使用正確學習方法、從而擁有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只有在學生的積極參與、有效參與下,才能更好地優化學生的學習方式,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重構學生的認知過程和情感過程,促進學生個性的全面、持續發展等。
2、落實課改精神需要。課改的核心思想和精髓是“以學生發展為本”。重視學生的學習經歷和經驗,關注學生體驗、感悟和實踐的過程,讓學生主體參與,才能實現新課程理念,才能轉變教與學的方式,才能滿足學生對課程的需求。
3、提升教師素質需要。近年來,隨著新課改理念為廣大教師所認同、接受,教師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出現了一些新面貌。但同時仍然面臨一些問題:教學方面,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動參與不夠,學生的學習負擔依然很重;受應試教育的現實影響,有重分數、輕綜合素質培養的偏向。德育方面,教育形式單調、內容抽象空洞的問題還是存在;教師教育學生說教過多,學生主動體驗、感悟少;真正融入學生的心靈,教育的成效容易被復雜的社會環境抵消等。課程建設方面,不少教師內心有尋找新的發展空間的需求,希望使自己專業發展水平上升一個層次。但是,教師的發展離不開課堂、離不開學生,教師的發展水平需要在學生的主體參與下,在師生的互動中得到提高,只有這樣,才能了解學生的需求,才能把握自身發展的方向和途徑。
4、促進學生自身發展需要。主體教育理論認為,“學生是教育主體”,弘揚人的主體性是現代社會發展的主題,現代教育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高揚人的主體性?!黧w教育的理論與實踐,正是針對傳統教育中嚴重忽視“人的發展”這一問題提出來的。改變過去那種思想品德課只強調理論知識的講解與傳授,忽視對學生思想道德素質進行培養的課堂教學模式,進而突出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其體現了一切為了學生的學習、發展和成長的思想,通過激發學生學習思想品德課的積極性,從身邊小事和社會現象出發,通過閱讀、體驗、參與、合作、交流、引導的學習方式,使學生獲取知識,加強修養,學會做人,從而真正將學生放在教育的主體地位。主體參與式教學以改變學習方式為突破口,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重視研究性學習,倡導自主探究、實踐體驗和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敢于質疑,敢于實踐,敢于創新,追求卓越,才能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才能保證教學從學生己有的知識與經驗出發,才能完成課程的三維目標 (知識與能力要求、過程與方法要求、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要求),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才能實施多元化的教學評價,才能達到學生的自主發展。
二、初中思想品德參與式教學教師的知識要求
1、教師應該多補充綜合性的知識。從宏觀方面來看,知識體系越來越有朝著綜合化的方向發展的趨勢,許多的問題并不能用一個獨立學科的知識所能回答或者解決的。依據教學內容,綜合地補充知識是教師所必需的。有次上課,我在說到地理課的時候,我也簡單地把地理歸類于自然科學。課后,我就覺得我的歸類很不妥當,因為地理其實是一個橫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學科,經濟地理就屬于社會科學,而自然地理就屬于自然科學。類似的,橫跨兩種科學的學科還有軍事等等。發生這樣的疏漏,實非我所愿。但同時,更使我更明白了,要做好一個思想品德教師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就比如說這節課,就要求思想品德教師具備相當良好的科學素養,才能把課上得圓滿。而有時候又要具有很好的歷史功底或地理知識。思品,真是一門貫穿了很多其他學科的課程。而思想品德教師,如果不能及時補充綜合性知識,又怎能培養出智慧的善于學習的學生呢。
2、教師應該多關注前沿性的知識。當今是知識經濟的時代,知識的發展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進行,雖然很多編者在編寫教材的時侯己經注意到知識的更新,但教材建設的相對滯后性特點,使得有些內容在教材一出版就發生了很多新的變化。就拿我上過的關于科學的話題的一課來說,教材中所體現的科學對我們生活的改變都是有利的方面。不可否認,科學的確使我們的生活質量總體上得到了提高,但科學是一把雙刃劍,很多科學技術的應用也給人類帶來了災難,如核武器給人類歷史造成的深重災難;作為新能源的核能開發和運用為祖國建設帶來的巨大效益。讓學生們了解了科學本身沒有是非之分,但是使用科學的人會對其最終產生的效果起決定性作用。因此,面對這樣的情況,我認為教師應該對這些知識進行及時的補充和更新,使得學生能夠了解到知識的發展前景和最新進展。教師要多關注前沿性的知識,有意識地搜集各種與教學內容相關的信息資料,及時地補充到教學中去。
3、教師應該多挖掘教材中的潛在知識。(1)“挖掘、拓展教材中學生易產生疑問的內容和學生感興趣的問題”;(2)“分析所教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因此,教師在備課的時侯,應該結合學生的學習心理、學習興趣,對學生可能容易感興趣的問題和可能會產生疑問的地方或有所預見,做好充分的準備;(3)“重視教材知識在生活、生產、科學技術中的實際應用”,教師應該做到能夠聯系本地區的實際和特點,拓展與分析教材中的應用性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