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常凱 周學軍
摘 要:通過開展水稻田應用小麥秸稈腐熟還田技術措施,結果表明:實施秸稈還田,可以改良土壤理化性質,增強水稻抗逆性,水稻增產效果顯著,實際產量較對照增加63.12kg/667m2,增幅14.10%。
關鍵詞:小麥;秸稈還田;腐熟劑;水稻;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 S51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10-0082-02
午季作物秸稈腐熟還田在單季稻上的應用技術模式經過“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項目的示范推廣,目前已經成為太湖縣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土壤綜合產能、落實秸稈禁燒與綜合利用、促進水稻持續穩產高產等工作的重要舉措。按照項目設計方案,小麥秸稈還田是探索驗證秸稈腐熟劑應用效果的主要內容之一,本試驗即是通過水稻大田生產中小麥秸稈應用腐熟劑與否的還田對比示范,從秸稈腐熟速率和產量變化等方面評價還田效果,為選擇秸稈利用模式和腐熟劑推廣應用提供數據支撐與技術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在太湖縣江塘鄉五星村一種植大戶的承包田內進行,該地塊土壤肥力中等偏上,砂泥田偏黏壤質地。
1.2 試驗材料 本試驗供試的秸稈腐熟劑品種為江蘇天象有機物料腐熟劑。供試水稻為雜交組合“隆兩優6號”。供試還田作物秸稈為小麥秸稈。
1.3 試驗設計 試驗設2個處理,處理間設置用包薄膜田埂進行隔離,以防串水串肥,處理間單排單灌,進、出水口單獨設立,自成系統。處理1:小麥秸稈還田200kg/667m2+腐熟劑2kg/667m2,面積為1 500m2;處理2:小麥秸稈還田200kg/667m2+不用腐熟劑作對照(ck),面積為1 200m2。
1.4 試驗過程 分小區施肥并將秸稈機械粉碎均勻分散還田,施肥采用常規方法。
1.4.1 秸稈樣品準備 腐熟速率試驗,選取粗細與長度接近、完整的小麥秸稈,將其剪成3~5cm小段。稱取50g左右秸稈小段放入尼龍網袋中,準備好試驗所需要秸稈樣品若干袋并進行編號。另將5袋樣品置85℃下烘干處理6h后,準確稱重并記錄每袋的重量N0。
1.4.2 樣品的腐解處理 樣品試驗設置每個處理重復15次,將秸稈樣品(尼龍袋)埋入5~10cm土層,分別在試驗的10d、20d、30d進行3次測試,每次測試時隨機取出樣品5袋,4℃冰箱存放,樣品在3d內進行烘干。樣品烘干前,用自來水進行樣品沖洗,直至滴下的水無色(表明泥土等異物沖洗干凈),然后將樣品置85℃烘干6h后,準確稱重并記錄每袋的重量NX。
1.4.3 產量試驗 小區肥料設計施用量按純N12.15kg/667m2、P2O55.25kg/667m2、K2O5.25kg/667m2折算。小麥秸桿按200kg/667m2還田折算小區用量,腐熟劑處理增施3kg/667m2尿素調節碳氮比。基肥拌土拌腐熟劑撒施。其他田間管理措施一致。
1.5 調查內容 自施用腐熟劑后,每隔2~3d定時觀察小麥秸稈腐熟進展情況,對秸稈腐熟程度進行田間取樣觀察記載。采用5點取樣法觀察及測產考種,5點單位面積割產測含水率現場計產。
2 結果與分析
2.1 土壤理化性狀分析 試驗前后土壤樣品化驗結果比較(表1),土壤容重平均降低0.045g/cm3,有機質平均增加0.37g/kg,全氮平均增加0.12g/kg,有效磷平均增加1.4mg/kg,速效鉀平均增加4.5mg/kg,pH值下降了0.1個單位。可見,試驗處理與對照處理(下同,即與化肥配施的秸稈還田、與化肥配施得秸稈加腐熟劑還田處理),均能改善土壤理化性狀,為提高水稻產量奠定了基礎。
配對試驗分析單次標準差Sd=12.92;均數標準差Sd=5.78,t=10.93>t0.01,試驗處理和對照處理的差異水平達到極顯著,說明秸稈還田施用腐熟劑處理能使水稻產量有較大幅度的提高。
3 討論與結論
試驗結果表明,秸稈腐熟還田技術加快了秸稈腐熟的時間,后茬作物的產量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抗逆性明顯增強。實際操作中,應采取控制秸稈還田數量(一般100~150kg/667m2干秸稈或350~500kg/667m2濕秸稈為宜),忌避連作重茬,適當提高化學除草的有效劑量,適當補充土壤水分,科學增施氮素化肥等規避措施。
秸稈還田是秸稈資源利用的主要方式,秸稈腐熟還田技術必須在生產中大面積推廣,其可以破解秸稈焚燒難題,改變農民長期單純依賴化肥的思想,幫助他們樹立環保意識,逐步建立用地與養地相結合的良性循環機制,從而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及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