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沁園 張曉明
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基層氣象科普工作在提高公眾科學素質、普及防災減災知識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該文介紹了巢湖市近幾年來氣象科普工作的開展情況和存在的問題,并從建立長效機制、提高信息化水平、加強隊伍建設等方面對做好新形勢下基層氣象科普工作提出對策。
關鍵詞:氣象科普;現狀;對策;巢湖市
中圖分類號 P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10-0158-02
《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方案(2016-2020年)》中提出,到2020年我國要實現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超過10%的目標。氣象科普作為科普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全民科學素質提高的重要途徑。在全球變暖和極端性氣象災害多發、頻發、重發的態勢下,公眾對氣象科普知識的愿望比以往任何適合都要迫切[1],加強基層氣象科普工作,滿足公眾對氣象科技和防災減災知識日益增長的需要,讓公眾了解氣象、關注氣象,使氣象信息能更好地服務于社會經濟發展和生產生活,已成為當前一項重要工作任務。
1 巢湖市氣象科普工作現狀
1.1 圍繞主題活動,多渠道多方式推進氣象科普工作 近年來,巢湖市氣象部門立足本地實際,以普及氣象防災減災知識,提高公眾氣象災害防御意識為重點,面向重點人群,多渠道,多方式推進氣象科普工作的開展。圍繞“世界氣象日”、“防災減災日”、“國際民防日”、“科技活動周”等主題宣傳活動,深入社區、農村和學校,通過展板、懸掛宣傳條幅、發放氣象災害防御指南、科普知識畫冊以及現場解答的形式宣傳氣象科普知識;以大型公眾活動為契機,將氣象科普宣傳與氣象服務保障活動結合起來,如在環巢湖全國自行車比賽現場展出圖說體育與氣象以及體育賽事氣象服務花絮集錦的展板,提高氣象宣傳與科普信息的傳播力;結合春耕春播等關鍵農事活動,組織送氣象科技下鄉,贈送農家書屋科普讀物,為農民送去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避險和氣象科技興農知識;通過建立社區氣象知識宣傳欄和便民天氣預報顯示屏、氣象預警廣播,擴大氣象信息發布渠道,服務群眾生活;定期為氣象信息員、協理員和基層干部開展氣象知識培訓和講座,邀請他們走進氣象臺站參觀,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最大程度發揮氣象信息員、協理員的信息輻散作用。形式多樣的科普宣傳活動讓公眾對于氣象科普知識和氣象服務工作有了更全面深入的認識和了解。
1.2 重視青少年氣象科普教育,建設科普教育基地 青少年作為氣象科普教育的重點人群,激發他們的興趣和求知欲、培養科學素養和探索精神,從小樹立氣象防災減災和應對氣候變化的意識,是氣象科普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巢湖市氣象部門通過與有關學校共建“中小學生科教基地”,組織氣象科技人員走進校園、進課堂舉辦氣象科普知識講座,向師生贈送氣象災害預防教育讀本,開展校園“看云識天氣”科普展以及“天氣和氣候”兒童繪畫比賽等活動,充分調動青少年學習氣象知識的興趣和積極性;圍繞氣象日開展“走進氣象 關注氣象”等主題活動,面向中小學生開放國家氣象觀測站、預報服務業務平臺、影視中心、文化長廊,為青少年提供近距離接觸氣象的機會,通過現場講解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原理,模擬“氣象影視主持人”等環節設置,加強青少年對氣象知識的直觀、具象了解,普及科普知識、提高科學素養的同時提升氣象防災減災意識。開放活動還邀請電視臺、報紙等媒體現場采訪和報道,通過媒體專業高質的報道擴大了青少年氣象科普教育活動的社會影響力。經過申報和現場驗收評審,2015年巢湖市氣象局科普中心被命名為合肥市第二批中小學生校外素質教育基地。
1.3 打造氣象科普文化示范點 將區域自動站建設和氣象科普工作有機結合起來,打造氣象科普文化示范點。依托2014年環巢湖氣象預警工程項目和2015年升級新建共計14所“校園氣象站”,為農村中小學生就近開展氣象防災減災及科普教育活動提供便利,成為農村中小學生實踐素質教育的重要陣地;著力推進烔煬河濕地月亮灣、姥山島旅游景區區域自動站升級改造,通過安裝預警廣播、宣傳標牌、鋪設天氣預報預警圖標步道等,將氣象防災減災、科普宣傳、景區文化與氣象監測站建設結合起來,提升氣象災害監測能力和旅游應急安全服務水平的同時,依托景區人流擴大氣象科普的宣傳和影響力。
2 面臨的主要問題
2.1 缺乏長效投入機制,資金來源不穩定 目前開展氣象科普活動的資金來源不穩定,氣象科普的基礎設施建設缺乏資金,科普工作的組織實施難以形成常態化。氣象科普活動主要圍繞世界氣象日等主題科普宣傳活動開展,缺乏長效的投入和運行機制,導致氣象科普工作不能持續性、有計劃的常態開展。
2.2 氣象科普不能滿足公眾需求 由于人才資金等方面的限制,基層氣象科普工作的力量比較薄弱,傳播形式和產品都不能滿足公共日益增長的需求。目前氣象科普傳播方式仍然以單項傳播為主,互動性不足導致公眾參與度不高,傳播力有限。而科普宣傳的主要內容主要集中在氣象預警信號、應急避險知識等方面,與民生關切的其他行業有交互的氣象科普涉及較少,不能滿足不同人群的多樣化、細分化需求。在農村偏遠地區,受到氣象信息傳播渠道的限制,氣象科普的受眾面仍然有限。
3 對策
3.1 建立政府主導部門合作長效機制 解決氣象科普資金來源不穩定的問題,要爭取地方政府支持,提高政府對氣象科普工作的重要性認識,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導的氣象科普工作經費投入長效機制。將氣象科普工作積極融入“美麗鄉村建設”、“精準扶貧”等政府重點推進工作。加強與應急、科技、農業、教育等部門及鄉鎮社區的聯系和合作,在開展應急管理“六進”活動、科技下鄉、“三農”專項服務、校外素質教育等方面積極探索氣象科普工作的新模式。主動爭取上級部門在氣象科普工作中技術、方法和經驗的指導。在科普計劃制定、具體實施方面進行聯動,形成合力效應。
3.2 推進氣象科普工作信息化 隨著社會信息化水平的不斷提高,以網絡為載體的新媒體迅速興起,成為氣象科普知識傳播的重要途徑?;鶎託庀蟛块T應當重視新媒體在氣象信息傳播中的優勢和價值,積極利用發揮在微博、微信等新媒體上的窗口作用,擴大覆蓋面和影響力。還可與地方政府部門官方微信、微博和其他社會新媒體聯動,拓展社區、學校和其他單位的信息發布屏等宣傳渠道,發布天氣預報、預警信息、講解一些有效的防災減災措施,向人們宣傳氣象科普知識[2]。
3.3 加強防災減災氣象科普宣傳 氣象科普事關防災減災。提高公眾對災害性天氣的認知和防御能力,是氣象科普工作的核心[3]。要加強針對重大災害性天氣過程的科普宣傳,將之與民生關切、社會熱點聯系起來,用公眾更易接受的直觀具象化的形式表達,“數據說”“圖說”其成因、影響、應對避險措施等,增強公眾的防災減災意識,提高避險自救能力。同時利用新媒體的交互性,圍繞話題互動等方式提升公眾的參與度與積極性,使氣象信息通過新媒體用戶得到再次的發散性傳播,擴大覆蓋面。氣象科普工作更好的開展,也需要充分挖掘氣象與農業、環境、旅游等行業以及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氣象資源,開發出既具有基層、地方特色又具有良好社會經濟效益的科普產品[4],如將巢湖休閑旅游、生態觀光、體育賽事活動等內容融入到氣象科普知識的傳播過程中。
3.4 加強氣象科普隊伍建設 農村偏遠地區,是氣象信息傳播的薄弱環節,但農民對于氣象科技興農、氣象防災減災知識需求迫切。要加強對氣象信息員、協理員的培訓工作,充分發揮信息員、協理員在基層氣象科普工作中的作用。通過信息員與農民面對面交流訪需、舉辦宣講、發放宣傳材料等,開展轄區內氣象災害防御及科普宣傳工作,聯通氣象信息傳輸的最后一公里,提高農民災害防御和應用氣象信息的能力。同時動員社會廣泛參與,讓更多社會力量加入氣象科普志愿服務活動中來。
3.5 爭取項目支持建設氣象科普館 氣象科普館是提升公眾科學文化素質的重要載體,也是進行氣象知識普及、防災減災科普教育的重要基地。巢湖市目前還沒有氣象科普館,作為中小學校校外素質教育基地,應加強科普基地基礎設施建設,積極向地方和相關部門爭取項目資金,建設定位以面向青少年、大學生村官為主要群體的氣象科普館,提升巢湖市氣象科普基地的服務水平。
4 結語
氣象科普對于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普及防災減災知識具有重要意義。基層氣象工作者應樹立公共氣象服務的理念,不斷提高自身業務水平和科學素質,創新豐富科普內容和形式,滿足公眾需求,推進氣象科普工作的社會化,使氣象工作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參考文獻
[1]林方曜.論氣象科普在提升公民科學素質中的優勢與作用[J].學會,2012(7):58-61.
[2]唐鶴云,毛琪.氣象新媒體在氣象科普宣傳中的優勢分析[J].科技與創新,2015(14):32-33.
[3]楊武,陳玥熠.重大氣象災害天氣過程新媒體服務的思考[J].廣東氣象,2015,37(3):66-67.
[4]王輝,鄭細華,李勇增,等.基層氣象科普工作的現狀與改進建議[J].廣東氣象,2008,30(6):45-46.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