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瑾
中國廣電總局推出的國慶60周年獻禮巨作《建國大業》(2009),是近年來紅色影片的經典之作。《建國大業》用宏大敘事的手法,講述從1946年抗戰結束后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發生的一系列歷史事件。《建國大業》這一紅色影視資源的扛鼎之作,不僅題材重大,而且采用了百余位華語影星零片酬出演的形式,充分展現了中國電影業的實力和影視從業者的愛國熱情,所以《建國大業》甫一上映,便受到影視界和公眾的強烈關注。
自上個世紀40年代起,紅色影片就開始進入公眾的視野,《林海雪原》《烈火金剛》《紅巖》《紅色娘子軍》《永不消逝的電波》《渡江偵察記》《英雄兒女》《柳堡的故事》《苦菜花》《紅旗譜》等一系列紅色經典影片的誕生,組成了革命傳統教育的系列專題,曾陪伴一代人走過青春歲月,成為他們永恒而難忘的青春記憶。進入上個世紀90年代之后,伴隨著中國電影產業的改革與發展,以及現代中國核心道德價值觀教育的需要,又一批如《建黨偉業》《十月圍城》《辛亥革命》《沂蒙六姐妹》《天安門》《蕭華挺進冀魯邊》等一批優秀的紅色影片相繼出現,在繼承紅色影視文化優秀傳統的同時,又不斷開拓著紅色影片的德育維度與向度,對新一代青年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塑造愛國理念有著不可替代的意義。
一、 德育與紅色影片的內在關聯
(一)紅色影視的內涵
在《新華字典》中,“紅色”一詞定義為“象征革命或覺悟高”,而在中華民族的風俗里,“紅色”代表著吉祥、喜氣、熱烈、奔放、激情和種種正面含義,本文所論述的“紅色影片”,是指具有革命思想和高度正能量的影片,這種“紅色電影”中的“紅色”,就是指始終流貫在影片中的飽含革命犧牲精神的血脈,是指對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斗爭史和英雄人物的高度褒揚。“紅色影片”在真善美的基本審美特征之下,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近代歷程進行多角度的弘揚與闡釋,進行正面的謳歌與頌揚。從上個世紀的紅色影片來看,可大致分為表現某個歷史時期(如《南征北戰》《創業》《紅旗譜》)、表現重大的歷史事件(如《西安事變》《四渡赤水》《長征組歌》)、表現戰爭年代的傳奇人物(如《狼牙山五壯士》《董存瑞》》《雞毛信》)等三種類別,這些影片構成了紅色影片的重要主題與多種向度,從而奠定了紅色影片的教育體系與觀眾基礎。
以高度商品化和媒介化為標志的21世紀的到來,使得影視媒介作為文化傳播的重要介質更加受到公眾的關注。時代場域與時代話語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教育理念與傳媒熱點,當占據著強勢傳媒的電影在人們的生活中越來越重要時,當更多的傳媒介質與教育手段并軌之后,紅色影片的教育場域亦隨之遼闊。正如毛攀云所說:“在大眾文化場域下,唯有將紅色經典與影視契合,才能廣泛傳播中國人民在革命斗爭和建設實踐中所形成的偉大革命精神,建構中國現代核心價值體系。”[1]這種理念表明,電影是傳遞紅色信息、普及紅色理念的重要介質,是塑造中國現代道德風尚的便捷而實用的載體。這種理念,無疑是把紅色影片的地位提高到進行傳統道德教育、乃至重建社會主義道德觀的標高上。
(二)德育與紅色影片的內在關聯
魯潔教授認為,“在德育的社會性功能方面,除了我們過去強調的政治功能外,德育還具有經濟功能、文化功能和自然性功能;在其個體性功能方面,除了一般的個體品德發展功能外,還具有享用性功能。”[2]德育的社會性指的是社會上的每一個獨立個體都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對象,因此德育工作是一項具有全民普及性質的工作;其次,德育的經濟功能是指德育可以教育青少年養成認真扎實、刻苦鉆研、堅韌不拔的學習態度,進一步樹立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品質,實現與當前的經濟形勢同步協調發展的進取意識;最后,德育的文化功能是指德育具有的文化陶冶和心理培育功能。總之,正確的德育觀念對于個體的成長具有持之以恒的引導效果,在人生的任何一個階段所接受的思想品德教育,都會對個體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建構起到重要作用,都將形成長久的個體發展優勢。
因為“紅色資源是中國共產黨革命史與建設史的特有產物,是黨和國家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它繼承了中華民族優良的革命傳統和民族精神,弘揚了革命先輩們的主流價值和理想信念,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內容,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的重要資源,天然的具有重大的育人價值”[3],所以,紅色影片植根于這種深厚的革命傳統中,占據著最大的傳統教育資源,體現的是現代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因而具備了上述公眾核心道德教育價值。由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過程積淀而成的紅色故事,正是每一個個體、特別是青少年需要汲取的道德修養方面的營養,也是產生群體的道德觀并最終轉化為群體自我約束能量的源泉。紅色影片以“革命主義”和“英雄主義”為核心價值向度,在包含了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科學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的情節設計中,演繹出種種具有正面引導作用的人物和故事,展現出各種場合中的英雄人物的榜樣力量。從這個意義上說,紅色影片正是對每一個個體、特別是青少年進行近代史教育、革命傳統教育、革命理想主義教育的最佳素材與最好方法。而題材全面、風格各異、主題多樣的紅色影片對不同的年齡段、不同的文化受眾、不同的教育場合、不同的審美人群都有所契合,所以,紅色影片就自然而然地成為進行全民道德培養的最佳選擇。從上述意義來看,《建國大業》以毛澤東和周恩來的深謀遠慮和包容大度,以各民主黨派的愛國情懷和合舟共濟,以民主志士的慷慨激昂和自我犧牲,以國民黨愛國將領的憂國憂民與深明大義,見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堅定的民生理念和高度的協作精神之下的誕生過程,作為一部經典的紅色影片,《建國大業》向觀眾準確地傳遞了屬于那個特殊時代的精神原貌。
二、《建國大業》所蘊涵的德育意義
首先,《建國大業》是一部具有強烈歷史感的紅色影片,影片留給觀眾的第一印象就是歷史的真實感。影片開頭出現的國共兩黨領導人同穿中山裝出現在談判會場的情景,表現的正是政治協商制度的初始狀態與基本精神內核。在后來的120分鐘的時間里,影片以順敘與插敘相結合的敘事方略,鋪陳了1946至1949年間發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重慶談判、國共的政治協商會議、聞一多演講、延安的多次會議、蔣介石撕毀雙十協定發動內戰、各民主黨派的討論、國民黨對民主根據地的多次進攻、根據地的土改運動、三大戰役、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定都北平、開國大典,形成了一條完整的時間長鏈,清晰簡潔地講述了在以毛主席為領袖的共產黨的帶領下,各民主黨派、各界民眾以飽滿的熱情走向民主、和平的新時代的進程。立足于宏大敘事的同時,《建國大業》還保留了重要的歷史細節:如聞一多在李公樸先生的追悼大會上的激情演說、愛國將領馮玉祥白天手提燈籠去見蔣介石、還有解放軍攻進南京城后,躺在大街上熟睡的情形,這些都是真實歷史的重演。這種完整而縝密的敘事風格,對于青少年觀眾來說,就相當于一部生動的革命回憶錄,在觀看《建國大業》之后,青少年觀眾心中會形成清晰的時代脈絡,準確地記住建國前發生的重大事件,在此基礎上,才會清楚地、提綱挈領認知中華人民共和國由新民主主義轉向社會主義的發展進程。
其次,《建國大業》傳遞出共產黨人堅定的民主信念和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1949年8月25日,黨中央在《對目前時局的宣言》中提出當前的任務是“鞏固國內團結,保證國內和平,實現民主,改善民生,以便在和平民主團結的基礎上,實現全國的統一,建設獨立自由與富強的新中國”。在此行動綱領之下,共產黨領導下的軍隊不僅靠著“幾十萬條破槍”,在三年時間里打垮了全部美式裝備的國民黨,逼著蔣介石坐在了談判桌前,又在重視民主與民生的理念下,努力與各民主黨派達成共識,爭取實現各界賢達共同治國的政治愿景。所以毛澤東在重慶談判時明確提出“只要找,總是有共同點的”“雙方談判都不讓步,肯定是談不攏的,為了早日實現和平民主建國,我們就先讓一步”的觀點,而共產黨讓步的具體措施就是——“我黨原來要求的48個師已減為20個師,我們在江南的解放區也同意讓出來,希望我黨的妥協和讓步,能促進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和聯合政府的成立。”在籌備新中國成立時,影片又特意安排了毛澤東親自邀請民盟主席張瀾、原國民黨高級將領李濟深擔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的細節,以表現中央政府的高度民主化特征。對國徽國旗方案的討論中,不但有毛澤東以普通政協代表親自參與現場討論、充分聽取各界人士意見的細節,還要通過田漢之口特意指出有一個國徽方案的“設計者是上海普通的職員,第一輪被淘汰,這一次我又把她加上了,是因為這個設計充滿激情”。這些情節以人性化、生活化的姿態重塑了那段難忘的歲月,也充分表現了《建國大業》中的民主意識和“人民當家作主”“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的時代精神。
而《建國大業》中蔣介石的一黨獨裁、全面腐敗,更與共產黨的民主化制度形成了鮮明反差。影片用進步民主人士遭到暗殺、國民黨將士對內戰的反感、蔣介石要開“一黨國大”、李宗仁與蔣介石的政治分歧等情節來說明國民黨內部的獨裁專治,也用孔氏家族在上海囤積居奇、開國大典之前蔣介石仍要轟炸天安門廣場的陰謀,說明國民黨政府嚴重違反民意的一意孤行。所以,影片最后出現的蔣氏父子坐在門前臺階上,生動地詮釋了“失民心者失天下”的真理,蔣氏父子落寞的身影就是蔣家王朝走向窮途末路的象征。
再次,愛國激情一直是流淌在《建國大業》里的熱血,在一個新時代即將開啟之際,各界民眾都被這種時代精神所挾裹,呈現出積極向上的愛國主義精神。因此,《建國大業》中的許多細節都是為了體現愛國激情而設置的,如青年學生(包括傅作義的女兒)的街頭演說和演戲(“放下你的鞭子”)、民眾在李公樸追悼會上的齊聲吶喊,就是愛國熱情的集體呈現。還有如聞一多的激情演說、張瀾在國共兩黨之間的斡旋、宋慶齡為爭取美援在海外奔走,傅作義甘愿為毛澤東牽馬的細節,均是在展現個人的愛國情懷。特別讓人難忘的是在毛澤東在北平機場閱兵時,一位紅二十八團的老兵用嘶啞的聲音喊出:“我代表活著的和死了的紅軍老戰士,向毛委員敬禮!”久經沙場的老兵如同中華民族的國魂一般,彰顯著群體的愛國主義與個人的愛國激情,最終匯合成完整的時代氣場,形成推動中華民族勇往直前、永遠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巨大能量。
毛澤東多次指出:我們要建立的,是一個和平的國家,一個民主的政府,一個通過政治協商達成協議的政權。在《建國大業》的主題構建中,體現的正是消除分裂與獨裁、制止戰爭與離亂、追求民主與協作的高尚精神。《建國大業》以一條清晰的線索向觀眾展示了和平的重要性、民主的必要性、愛國的永恒性,并在新民主主義時期的重大事件中挖掘著最核心的民族傳統道德,以提升公眾的民族歸屬感。在追求視覺感受的當下,電影媒介具有可以超越時空重新喚起群體記憶的功能,從這個意義上說,紅色影片就成為一種重要的道德教育資源,對重現歷史、維護民族尊嚴、重塑道德標高起著重要作用。在以《建國大業》為代表的一系列經典紅色影片中,革命先輩向后人展現了他們的高尚情操,觀眾則通過影片完成了對先輩的緬懷與情感交流,因此,紅色道德觀在影視傳播中的主流價值通過《建國大業》得以體現,該片在作為優秀的德育資源被觀眾充分認可與接受的同時,其德育意義也展現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