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小勇
胃鏡下慢性萎縮性胃炎診斷的臨床價值分析
樊小勇
目的 分析并探討在胃鏡下對慢性萎縮性胃炎進行診斷的準確性。方法 選取行胃鏡檢查的55例疑似為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這55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在胃鏡下對其進行觀察并診斷。將診斷結果與病理診斷結果進行對照研究,以病理診斷結果為金標準,計算胃鏡診斷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敏感度和特異度。結果 55例疑似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中,經病理診斷后,47例患者被確診為慢性萎縮性胃炎。胃鏡診斷結果中,檢出45例慢性萎縮性胃炎,其中42例符合病理診斷,其敏感度為89.36%,特異度為62.5%,準確性為85.45%,陽性預測值為93.33%,陰性預測值為50%。結論 在胃鏡下對慢性萎縮性胃炎進行診斷具有較高的準確性,胃鏡對病理診斷的敏感度和特異度較高,但在臨床診斷中,仍需將胃鏡檢查結果和胃黏膜活檢結果相結合,避免誤診、漏診的發生。
胃鏡;慢性萎縮性胃炎;準確性;病理診斷;特異度
慢性萎縮性胃炎是一種發病率較高的消化系統疾病,其臨床表現以淺表性胃炎為主,部分患者的胃腸道黏膜層下段的腺體分泌出現減少,這部分患者被診斷為萎縮性胃炎。本次研究選取55例疑似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進行研究,分別對這55例患者進行胃鏡檢查、病理診斷,并以病理診斷為金標準,對胃鏡診斷慢性萎縮性胃炎的價值進行探討,為臨床診斷慢性萎縮性胃炎提供可供參考的指導意見,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55例疑似慢性萎縮性胃炎作為研究對象,選取時間段為2012年1月~2014年12月。排除消化性潰瘍患者、胃十二指腸癌患者。55例患者中,男33例,女22例,患者年齡33~72歲,平均年齡(47.74±3.43)歲。所有患者均出現了上腹部疼痛、惡心、嘔吐、反酸等臨床癥狀,且癥狀出現時間多為飯后。
1.2 診斷標準 胃鏡診斷標準參照中華內科雜志胃炎診斷會議上制定的關于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診斷標準[1]:(1)在白光模式下,患者胃腸道黏膜層的色澤發生改變,從原本的橘紅逐漸變為黃色、灰白色、灰綠色;局部出現病變,有小型病灶出現。(2)黏膜層表面較為粗糙,且出現顆粒狀病變,病變界線不清晰。
病理診斷標準參照全國慢性萎縮性胃炎研討會上制定的病理診斷標準[2],(1)慢性;即患者出現輕度的炎癥感染反應,其炎癥細胞主要聚集于患者胃腸道黏膜層上皮組織中的異型增生膜的淺表層部位,感染范圍不足1/3;患者出現中度的炎癥感染反應,其炎癥細胞較為集中,感染范圍達到2/3;患者出現重度的炎癥感染反應,炎癥細胞的密度極高,感染范圍擴大為整個黏膜層表面。(2)萎縮:輕度萎縮,即患者的胃腸道黏膜層下段的腺體數量減少不足1/3;中度萎縮,即患者的胃腸道黏膜層下段的腺體數量減少超過1/3;重度萎縮,即患者的胃腸道黏膜層下段的腺體數量超過2/3。
1.3 方法 在胃鏡下對這55例患者進行檢查,對患者的病變發生部位進行觀察,并由2名以上有經驗的專科醫生對病變進行判斷,并對患者在胃鏡下的各種表現進行詳細的記錄。
采集患者病變位置的黏膜層下段組織切片,切片至少3塊,使用甲醛對其進行固定,并送往實驗室進行病理學活檢。由2名以上有經驗的病理科醫生對病變進行判斷,對患者進行病理診斷。
以病理診斷結果作為金標準,計算胃鏡檢查的敏感度、特異度、準確性、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敏感度=真陽性/(真陽性+假陰性);特異度=真陰性/(真陰性+假陽性);準確性=(真陽性+真陰性)/總例數;陽性預測值=真陽性/(真陽性+假陽性);陰性預測值=真陰性/(真陰性+假陰性)[3]。
1.4 統計學方法 將患者的各項研究數據錄入到SPSS 17.0統計學軟件中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55例疑似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中,經病理診斷后,47例患者被確診為慢性萎縮性胃炎。胃鏡診斷結果中,檢出45例慢性萎縮性胃炎,其中42例符合病理診斷,其敏感度為89.36%(42/47),特異度為62.5%(5/8),準確性為85.45%(47/55),陽性預測值為93.33%(42/45),陰性預測值為50%(5/10)。見表1。

表1 胃鏡檢查結果與病理診斷結果對比(n)
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其胃腸道黏膜層下段的腺體分泌的減少可能與患者疾病進程有關,如患者未能得到及時的治療或治療效果欠佳,慢性萎縮性胃炎很可能會發展為胃癌,對患者的生命安全構成嚴重的威脅[4-6]。因此,對慢性萎縮性胃炎進行早期診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目前,在臨床上,對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診斷方法主要為病理活檢和胃鏡檢查。在臨床應用中,病理活檢的應用較為廣泛,這是因為胃黏膜病理切片活檢能夠較為直觀地對患者的胃腸道黏膜層下段的腺體情況進行觀察,其診斷的準確性較高,但由于該項檢查需要進行組織切片,在黏膜層進行取材,會對患者造成一定的創傷,患者的接受度較低[7-8]。本次研究結果顯示,55例疑似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中,經病理診斷后,47例患者被確診為慢性萎縮性胃炎。胃鏡診斷結果中,檢出45例慢性萎縮性胃炎,其中
42例符合病理診斷,其敏感度為89.36%(42/47),特異度為62.5%(5/8),準確性為85.45%(47/55),陽性預測值為93.33%(42/45),陰性預測值為50%(5/10),其診斷敏感度、準確性、陽性預測值均高于80%,說明胃鏡檢查對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診斷準確性較高,具有較高的敏感度,能夠為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臨床診治提供具有參考價值的依據。
綜上所述,在胃鏡下對慢性萎縮性胃炎進行診斷,具有較高的準確性,其胃鏡下的各種表現對病理診斷的敏感度和特異度較高,但在臨床診斷中,仍需將胃鏡檢查結果和胃黏膜活檢結果相結合,避免誤診、漏診的發生。
[1] 高淑華.內鏡診斷慢性萎縮性胃炎與病理分析[J].中國醫療前沿, 2011,6(6):79.
[2] 王輝.慢性萎縮性胃炎胃鏡診斷與病理診斷符合率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0,8(10):10-11.
[3] 徐園園,劉希雙,劉華,等.胃鏡下黏膜形態對慢性萎縮性胃炎診斷的價值[J].齊魯醫學雜志,2012,27(5):416-418.
[4] 王健生,李長鋒,張寶剛,等.112例慢性萎縮性胃炎胃鏡與病理診斷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1,15(8):1373-1374.
[5] 王蕾,朱薇,陳楚弟,等.胃鏡下慢性萎縮性胃炎診斷準確性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2,15(13):1464-1468.
[6] 趙偉.胃鏡下慢性萎縮性胃炎診斷準確性分析[J].中國衛生產業, 2014,12(22):28-29.
[7] 烏力吉白乙.慢性萎縮性胃炎胃鏡診斷與病理診斷符合率分析研究[J].亞太傳統醫藥,2011,7(3):129.
[8] 薛振龍.慢性萎縮性胃炎120例胃鏡與病理的對照分析[J].當代醫學, 2010,16(31):53-54.
10.3969/j.issn.1009-4393.2016.29.013
江西 344000 江西撫州市第一人民醫院 (樊小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