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瑛
康復訓練在脊柱脊髓損傷伴神經源性膀胱功能障礙的應用效果
王瑛
目的 探討康復訓練在脊柱脊髓損傷伴神經源性膀胱功能障礙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82例脊柱脊髓損傷伴神經源性膀胱功能障礙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均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1例。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常規護理中予以康復訓練,對比2組患者護理效果。結果 觀察組患者腎功能損害、泌尿系造影異常和尿路感染的發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且膀胱容量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殘余尿量明顯低于對對照組(P<0.05)。結論 康復訓練用于脊柱脊髓損傷伴神經源性膀胱功能障礙患者中,效果顯著,值得臨川推廣。
脊柱脊髓損傷;康復訓練;膀胱功能障礙
神經源性膀胱功能障礙(NB)是脊柱脊髓損傷(SCI)患者的一種嚴重并發癥,如病情嚴重,可能會造成患者腎衰竭而死亡[1]。據相關報道,SCI患者傷后25年的病死率高達50%左右[2]。本研究對脊柱脊髓損傷伴神經源性膀胱功能障礙患者進行康復訓練,包括間歇性導尿、Grede法按摩等手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株洲市中醫傷科醫院在2011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82例CSI伴NB患者為研究對象,男53例,女29例,年齡19~63歲,平均(39.81±14.37)歲。其中,腰骶段SCI 31例,胸段SCI 23例,精髓損傷26例。脊髓完全損傷26例,不完全損傷56例。隨機將患者均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1例。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護理方法,包括常規的留置導尿、定期開放尿管、開放引流,對膀胱進行沖洗,拔尿管后擠壓排尿等。
1.2.2 觀察組 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予以康復訓練,其中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間歇導尿,嚴格控制患者水攝入量,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比如自主排尿量、殘余尿量、導尿頻率等),對患者開展導尿訓練。當拔出導尿管時,指導患者對膀胱進行擠壓按摩,并告知基本的導尿操作方法;(2)膀胱功能控制訓練,根據患者損傷程度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訓練法。對于損傷程度>T12患者來講,應采用叩擊訓練法,即在患者排尿前,讓患者保持放松,并且培養排尿意念,接著自主增腹壓,并且輕輕叩擊會陰部、腹部和大腿內側這3個部位,從而有效引發患者產生反射性排尿反應;當患者損傷程度<T12時,則采用Grede法,即用指端按壓膀胱,指導患者自主呼吸,然后緩慢增加腹壓,直到患者將尿液排出;(3)電針治療,選擇的消毒針長50~100 mm、直徑0.5 mm,刺入患者會陽穴、八髂穴,刺入深度控制在30~60 mm,使用電針儀(型號:G680521),予以治療,頻率設定為40~80 Hz,采用連續波形,每天治療2次。
1.3 觀察指標 比較2組患者的尿路感染發生率、腎功能損害情況以及泌尿系造影異常情況;(2)比較2組患者在訓練前與訓練后的殘余尿量、膀胱容量。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統計學軟件SPSS 17.0進行數據分析及處理,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臨床指標改善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腎功能損害、泌尿系造影異常和尿路感染的發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指標改善情況比較[n(%)]
2.2 2組患者訓練前后膀胱容量和殘余尿量比較 2組患者在訓練之后的膀胱容量均呈現上升趨勢,殘余尿量下降(P<0.05),但觀察組患者的膀胱容量與對照組的相比顯著較高(P<0.05),殘余尿量明顯低于對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訓練前后膀胱容量和殘余尿量比較(±s,mL)

表2 2組患者訓練前后膀胱容量和殘余尿量比較(±s,mL)
組別例數膀胱容量殘余尿量訓練前訓練后訓練前訓練后對照組41250.4±29.3307.3±33.5a159.4±25.3113.5±21.4a觀察組41251.1±31.3364.8±36.1ab160.1±27.7 82.5±19.6ab注:與本組訓練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比較,bP<0.05
近年來,隨著交通事故、運動損傷、高處墜落等事故的發生,由此造成的SCI的發病率隨之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而NB作為SCI的常見并發癥會給患者帶來多種不良影響,比如尿頻、尿失禁等,從而給患者的正常生活帶來嚴重的影響,且損害患者的自尊心[3-5]。如病情嚴重,還會造成腎衰竭而死亡。因此,做好SCI合并NB患者的康復訓練顯得尤為重要。
對于神經源性膀胱功能障礙患者來講,治療的原則是增加膀胱容量,同時降低內壓,從而達到低壓排尿、儲尿,讓患者恢復正常排尿功能,并且降低患者尿路感染、泌尿系造影異常的發生率,達到保護患者腎功能的目的[6]。在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予以康復訓練護理,通過間歇導尿、膀胱功能控制訓練以及電針治療措施,幫助患者導尿,并且刺激患者產生反射性排尿反應等,經康復訓練后,患者腎功能損害、泌尿系造影異常和尿路感染的發生率均顯著低于采用常規護理的對照組(P<0.05),且膀胱容量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殘余尿量明顯低于對對照組(P<0.05)。此外,Grede法操作簡單,患者也易于接受,為了保障其應用效果,需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1)在操作時,擠壓力度要適中,以向下方向擠壓會陰部,切忌直接暴力擠壓膀胱;(2)擠壓力度要均勻,不能隨意松手減壓[7-8]。
綜上所述,采用康復訓練治療SCI合并NB患者,效果顯著,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和推廣價值。
[1] 梅迎雪,閆樹英,馬湘,等.脊柱脊髓損傷伴膀胱功能障礙的綜合訓練及康復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09,24(20):1852-1853.
[2] 姬衛華,陳歐.脊髓損傷后神經源性膀胱的康復療效的臨床研究[J].中外醫療,2010,29(11):57-58.
[3] 何婷.脊髓損傷患者神經源性膀胱功能障礙的康復護理[J].當代護士(專科版),2010,8(12):17-18.
[4] 肖源.康復訓練結合針刺對脊髓損傷后神經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的影響[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3,17(13):60,62.
[5] 李偉芳,南晶,張黎.康復訓練結合針刺對脊髓損傷后神經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的影響[J].中外醫療,2014,33(10):62-63.
[6] 陳碧霞.膀胱功能訓練在脊髓損傷伴神經源性膀胱患者康復中的作用[J].中國醫藥指南,2013,18(6):249-250.
[7] 茍會君,何小燕,張錦華.脊髓損傷患者膀胱功能的早期康復訓練及效果分析[J].中國醫學裝備,2013,16(7):87-90.
[8] 石玉昕.脊柱脊髓損傷伴神經元性膀胱功能障礙的綜合康復護理[J].中外醫療,2012,19(21):141.
10.3969/j.issn.1009-4393.2016.36.013
湖南 412007 株洲市中醫傷科醫院(王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