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奕融
腹腔 鏡子宮肌瘤剔除術的肌瘤殘留、復發與妊娠結局
朱奕融
目的 探討腹腔鏡與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對患者肌瘤殘留、復發及妊娠結局的影響。方法 將160例子宮肌瘤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80例,對照組采用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觀察組采用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觀察比較2組術后肌瘤殘留、復發及妊娠結局。結果 觀察組手術時間(72.6±14.5)min、術中出血量(158.7±21.8)mL、住院時間(4.6±1.0)d、術后并發癥發生率(3.75%)及肌瘤復發率(2.5%)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妊娠率(77.5%)高于對照組(61.25%);2組術后肌殘留率(2.5%)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結論 腹腔鏡與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均安全可靠,有效保留患者子宮,其術后均可能出現肌瘤殘留。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具有創傷小、并發癥少、恢復快等優勢,有效預防術后復發,提高妊娠結局。
子宮肌瘤剔除術;開腹;腹腔鏡;肌瘤殘留;復發;妊娠結局
子宮肌瘤是一種常見的女性生殖器官良性腫瘤,其發病率呈現逐年上升趨勢[1]。子宮肌瘤的臨床治療以手術為主,隨著女性保留生育功能及身體器官意識的增強,子宮肌瘤剔除術逐漸完善并得到廣泛應用。臨床上主要采取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和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這兩種手術方式對患者術后肌瘤復發及妊娠結局的影響還存在爭議,成為臨床研究的重點。本研究比較腹腔鏡與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對患者肌瘤殘留、復發及妊娠結局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0年12月~2013年12月江西省婦幼保健院收治的160例子宮肌瘤患者的臨床治療,均有保留子宮和生育要求,年齡27~45歲,平均(38.5±5.5)歲。經陰道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68例肌瘤單發,92例肌瘤多發;肌瘤直徑4.0~12.0 cm;平均(6.5±2.5)cm。排除標準:其他盆腔病變;多囊卵巢綜合征、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癥、輸卵管不通暢者等。80例患者行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對照組),80例行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觀察組)。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行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麻醉方式選擇腰麻硬膜外麻醉,常規消毒鋪巾,取下腹正中切口,8 cm逐層進腹。觀察子宮肌瘤數量、大小及位置。局部注射縮宮素20 U,切開子宮肌瘤包膜,剔除子宮肌瘤。徹底止血,沖洗并吸盡沖洗液,清點器械及紗布無誤后逐層縫合,關腹。
1.2.2 觀察組 采用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患者采用全麻,于臍緣上2~5 cm處穿刺充入CO2氣體,氣腹壓力13 mmHg,從臍孔上緣皮膚切口處穿入10 mm Trocar,放置腹腔鏡,于雙下腹麥氏點各穿刺5 mmHg。于子宮與肌瘤交界處注射6 U垂體后葉素加縮宮素20 U,高血壓患者注射20 U縮宮素,注射部位電凝止血[2]。運用電鉤將肌瘤包膜切開,在肌瘤與子宮交界處將肌瘤整個切除,進行創面縫合,采用旋切器粉碎肌瘤后取出。術后隨訪2年,分別于術后3、6、12、18、24個月隨診1次,包括月經情況,常規婦科檢查,盆腔超聲檢查等。手術對有生育要求的患者進行妊娠教育指導。
1.3 觀察指標 比較2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隨訪2年中,術后3個月內超聲檢查2次提示子宮肌瘤為肌瘤殘留;術后3個月內未見異常,6個月后經超聲檢查發現子宮肌瘤為肌瘤復發;6個月后隨訪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妊娠情況[3]。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6.0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手術指標比較 觀察組手術時間及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顯著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手術指標比較(±s)

表1 2組手術指標比較(±s)
組別例數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住院時間(d)觀察組8072.6±14.5158.7±21.84.6±1.0對照組8090.3±21.7241.9±30.46.8±1.5 t值4.8535.7915.276 P值0.0390.0280.035
2.2 2組手術并發癥 觀察組1例發熱,2例出血,并發癥發生率為3.75%;對照組10例出血,2例切口愈合不良,并發癥發生率為15.00%,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2組術后肌瘤殘留、復發及妊娠結局 觀察組肌瘤殘留率為2.5%(2/80),對照組為1.25%(1/80),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觀察組術后肌瘤復發率為2.5%(2/80),對照組為
10.0 %(8/80);觀察組妊娠率77.5%(62/80),對照組為61.25%(49/80),觀察組肌瘤復發率低于對照組,妊娠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子宮肌瘤患病群體多為30~50歲的女性,我國的發病率高達25%左右,是一種常見的女性生殖器官良性腫瘤。其中40~50歲女性子宮肌瘤的發病率最高,為51.2%~60%[3]。現代女性對于保留子宮完整性和生育能力的意識逐漸增強,而子宮切除術會嚴重影響女性子宮分泌功能和卵巢功能,對女性造成生理和心理造成較大的影響,因此,腹腔鏡和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成為廣泛應用的手術治療方式,并取得良好的應用效果。
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始于20世紀20年代,是早期比較常用的子宮肌瘤治療手段之一。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具有較為廣泛的適應證,如果患者不適合采用腹腔鏡、宮腔鏡等手術治療方式,開腹手術效果同樣顯著。國內研究顯示,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的手術視野較為廣闊,更能夠徹底剔除腫瘤,預防腫瘤殘留,且相比于腹腔鏡手術在剔除腫瘤數量上更優。開腹手術還適用于接近黏膜的子宮肌瘤、或多發性子宮肌瘤(>4個)、子宮體積>妊娠12周的子宮肌瘤、多發性子宮肌瘤剔除術后復發的子宮肌瘤,應首選開腹手術[4]。開腹手術也存在一些明顯的缺陷,例如手術切口大、對患者腹腔造成較大的創傷,影響術后切口愈合時間及身體恢復等,術中出血量在所有保留子宮的子宮肌瘤手術中最多。腹腔鏡下手術屬于微創手術,具有切口小、恢復快、并發癥少等優勢,術中對于較大的肌瘤切除可以應用垂體后葉素,使子宮肌瘤的血液供應受到阻斷,減少術中出血量,增加手術視野的清晰度,有利于徹底剔除腫瘤殘留,最大限度地降低肌瘤殘留和肌瘤復發率,從而提高手術效果。
國內多項研究顯示,腹腔鏡與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對患者肌瘤殘留、復發及妊娠結局的影響存在差異,且研究結果仍存在爭議。丁月紅[5]研究結果顯示,行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的患者肌瘤殘留率、肌瘤復發率和妊娠率分別為2.5%、5.0%、82.5%;行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的患者以上分別為20.0%、22.5%、62.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表明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安全可靠,其應用具有可行性,有效改善子宮肌瘤患者的預后。姚旭陽[6]研究結果顯示,腹腔鏡手術治療組的患者肌瘤殘留率明顯高于開腹手術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開腹手術組(P<0.05),但2組患者術后復發率、妊娠率、妊娠結局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表明開腹與腹腔鏡下行子宮肌瘤剔除術均安全可靠,有利于保護患者的子宮,腹腔鏡下行子宮肌瘤剔除術優勢明顯,但肌瘤殘留率較高,因此應根據肌瘤位置、大小等具體情況選擇手術方法,以提高手術治療效果。孫瑞[7]研究結果顯示,與開腹手術組相比較,腹腔鏡下手術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顯著更低(P<0.05),但2組患者術后肌瘤殘留率、復發率及妊娠率等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表明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雖然在手術中具有優勢,但其肌瘤殘留率略高于開腹手術,且兩種手術方式的術后妊娠率及復發率基本相似,因此要針對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手術方式[8]。
綜上所述,腹腔鏡與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均安全可靠,有效保留患者子宮,其術后均可能出現肌瘤殘留。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具有創傷小、并發癥少、恢復快等優勢,有效預防術后復發,提高妊娠結局。
[1] 強艷.腹腔鏡與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后肌瘤殘留、復發及妊娠結局的比較[J].中國當代醫藥,2015,22(32):98-100.
[2] 楊曉芳.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與開腹手術治療后肌瘤殘留復發及妊娠結局的對比研究[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5,20(15): 2202-2203.
[3] 羅紅琳.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和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的比較研究[J].微創醫學,2012,7(2):146-147.
[4] 王雙雙,黃偉娟.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與經腹子宮肌瘤剔除術比較及對妊娠結局的影響[J].臨床醫學,2016,36(4):99-100.
[5] 丁月紅.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與開腹手術治療后肌瘤殘留、復發及妊娠結局的對比研究[J].當代醫學,2013,19(10):40-41.
[6] 姚旭陽.腹腔鏡與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后肌瘤殘留、復發及妊娠結局的比較[J].當代醫學,2015,21(11):74-75.
[7] 孫瑞.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與開腹手術治療后肌瘤殘留、復發及妊娠結局的對比研究[J].臨床醫學,2014,18(4):60-61.
[8] 楊美芳.腹腔鏡與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后肌瘤殘留、復發及妊娠結局的對比分析[J].中外醫療,2016,35(7):68-69.
10.3969/j.issn.1009-4393.2016.36.027
江西 330006 江西省婦幼保健院婦科(朱奕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