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豐
護理干預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應用效果
李曉豐
目的 探討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實施臨床護理干預的實際價值。方法 在89例手術患者中選取80例作為此次研究對象。并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在常規合理基礎上給予優質護理干預,觀察比較2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以及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結果 觀察組的住院時間為(15.4±4.2)d,并發癥的發生率為10.0%,滿意度為95.0%,對照組的住院時間為(27.5±6.6)d,并發癥的發生率為37.5%,滿意度為80.0%,2組患者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臨床上,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實施護理干預可以顯著地減少患者的并發癥和住院時間,從而能夠有效地提高患者對于臨床護理服務的滿意度。
護理干預;急性心肌梗死;效果
急性心機梗塞在臨床上非常常見,屬于一種常見疾病。發病原因主要是因為是冠狀動脈血供急劇減少或者中斷,從而導致患者的心肌出現不同程度的供血不足現象,部分患者甚至會出現缺血壞死表現。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起病往往都比較急,在臨床上屬于是內科的危重癥,在對患者行治療的過程中,也要高度重視護理工作,避免出現差錯或意外事故[1]。本次研究以80例急性心機梗塞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患者分為2組,分別給予常規護理和護理基礎上的優質護理干預,觀察優質護理敢于在急性心機梗塞患者治療過程中的應用價值。
1.1 一般資料 本院在2013年11月~2016年2月期間,共收治了89例手術患者,從中選取80例作為此次研究對象。并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中,男23例,女17例,年齡55~88歲,平均年齡(62.1±2.3)歲,病程2.3~7.8 h,平均病程(4.1±0.2)h,其心功能分級情況為:Ⅰ級、Ⅱ級、Ⅲ級患者分別為12例、20例、8例,患者的梗死部位情況為:前間壁、廣泛前壁、下壁、復合壁患者分別為8例、11例、12例、9例;觀察組中,男22例,女18例,年齡51~88歲,平均年齡(62.5±2.5)歲,病程2.4~7.5 h,平均病程(4.3±0.3)h,其心功能分級情況為:Ⅰ級、Ⅱ級、Ⅲ級患者分別為10例、21例、9例,患者梗死部位情況為:前間壁、廣泛前壁、下壁、復合壁患者分別為9例、11例、9例、11例。2組患者一般資料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 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護理,主要包括:結合其實際情況給予吸氧治療;遵照醫囑給予鎮靜止痛藥物;加強心電監護,并對其血壓等指標進行監測。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給予護理干預,本組患者的護理方法主要是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2.1 健康宣教 護理人員借助于宣傳手冊、個別指導、集中宣教等方式對患者進行健康知識的宣教活動,護理人員需要有耐心,主要是為患者及其家屬介紹急性心肌梗死的發病原因,要注意為患者描述臨床表現,并對患者講解治療方法,叮囑患者相關的注意事項,全面提高患者的認知水平[2]。
1.2.2 心理護理 護理人員需要積極主動地和患者交流,以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和個性特點,引導患者傾訴內心的感受,并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疏導;注意完善患者的社會支持系統,叮囑患者的家人和朋友等常常進行探視,增加與患者交談次數,經常性地使用鼓勵性的語言與患者交流,增強患者的信心。
1.2.3 用藥指導 護理人員全面為患者講解嚴格遵醫囑用藥的意義;要詳細的為患者講解藥物的使用劑量和用藥時間,同時也要嚴格監督[3];在患者用藥期間,護理人員要注意觀察患者是否存在惡心嘔吐、腹脹、頭暈等不良反應,以增強用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1.2.4 生活指導 為患者深入地講解吸煙、酗酒、高鹽高脂肪飲食、過度勞累、缺乏運動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對于疾病的影響,以引起患者的重視;護理人員要督促患者及時戒煙酒,告知其要始終堅持低鹽飲食;同時,囑咐患者多食新鮮的蔬菜水果,避免食用動物脊髓、肥肉、內臟以及黃油等食物[4];告知患者要注意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進行運動,如慢跑、打太極拳、跳廣場舞等,但是要告知患者在運動時要切記循序漸進,避免過量。
1.2.5 出院指導 在患者出院時,護理人員要告知其避免過度操勞,日常生活中要早睡早起,保證充足的休息和睡眠;告知患者避免食用高熱量的食物,同時要注意堅持戶外活動[5];囑咐患者若有不適,切不可自行停藥或者加量,而是在第一時間與主治醫生取得聯系;告知患者定期返院復查。
1.3 觀察指標 觀察2組住院時間、并發癥(胸痛、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的發生率和滿意度。使用滿意度量表[6]評估患者的滿意度,量表中主要是包括患者的飲食情況、睡眠質量、癥狀發生情況、護理人員的服務態度等。
1.4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使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住院時間比較 觀察組的住院時間為(15.4±4.2) d,而對照組的住院時間為(27.5±6.6)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2組并發癥的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并發癥發生率的比較[n(%)]
2.3 2組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滿意度比較[n(%)]
在臨床上,急性心肌梗死的病理表現:心肌存在嚴重的缺氧缺血現象,隨著病情的發展,部分心肌甚至會出現持續痙攣或者壞死表現,部分患者也會有血栓形成,從而導致患者的管腔出現急性阻塞情況。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得到了極大的改善,進而其自我保健意識顯著增強,對臨床護理質量的要求也有所提高,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有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護理干預問題也受到了廣泛的關注[7]。
本研究中,對觀察組患者進行包括健康宣教、心理護理、生活指導、用藥指導以及出院指導等在內的全面護理干預,其中,心理護理的最為主要的目的在于緩解患者的負性情緒,增強其配合臨床治療與護理的積極性;而健康宣教則主要是為了有效地增進患者對于疾病與治療的了解,提高其認知水平,從而有助于增強患者的治療依從性;與此同時,用藥指導的目的在于通過加強對患者的用藥指導和用藥觀察,來及時地預防各種不良反應,確保藥物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此外,生活指導也屬于全面護理干預的重要內容,目的在于引導患者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確保患者的身心均處于良好的狀態,以鞏固臨床治療的效果;最后,出院指導主要是護理人員在患者出院時為其講解疾病的相關知識,重點為其講解院外護理的注意事項,以引起患者的重視,鞏固院內治療與護理的效果[8]。
本研究中,觀察組護理效果顯著優于對照組,這表明,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使用護理干預能夠獲得令人欣喜的效果,所以值得在臨床研究與治療中加以推廣和運用。
[1] 王素霞,周素梅,徐國紅,等.急性心肌梗死PCI術中護理配合[J].當代醫學,2013,19(30):124-125.
[2] 皮靜花.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應用全程優質護理的療效分析[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3,22(19):105.
[3] 茍志娥.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護理[J].醫學美學美容(中旬刊), 2013,21(2):39-40.
[4] 宋艷平,李紅杰.應用臨床護理路徑與傳統護理對急性心肌梗死的護理效果比較[J].中外健康文摘,2013(7):303-304.
[5] 劉麗惠.全程優質護理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效果觀察[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5(6):198-199.
[6] 汪芹霞.48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臨床護理體會[J].中國保健營養(下旬刊),2014(6):3307-3308.
[7] 楊小燕.急性心肌梗死的護理[J].現代養生B,2013(8):47.
[8] 韓海濤.急性心肌梗死的護理[J].中國保健營養(上旬刊),2013, 23(2):705.
10.3969/j.issn.1009-4393.2016.36.084
吉林 132011 吉林省北華大學附屬醫院(李曉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