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致瓊 朱錦 盧靜 李玉潔
膀胱壓監測在胃腸營養中的應用
盧致瓊 朱錦 盧靜 李玉潔
目的 對膀胱壓監測在危重癥患者腸內營養中的應用價值進行探討分析。方法 隨機選擇50例ICU患者的臨床資料,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成A組(27例)與B組(23例),B組患者僅實施腸內營養,A組患者在實施腸內營養的基礎上對膀胱壓進行監測。結果 A組APACHEⅡ評分與血清白蛋白值明顯優于B組(P<0.05);A組感染率明顯低于B組(P<0.05);2組死亡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結論 對危重癥患者實施腸內營養治療過程中對膀胱壓進行監測,可明顯降低患者APACHEⅡ評分,降低感染率,改善患者預后。
胃炎;膀胱壓;腸內營養;危重癥
膀胱為一個腹腔內結構,膀胱內壓力變化情況可將腹內壓變化情況準確反映出來,膀胱壓和育接測量腹內壓具有相關性。因此,臨床將膀胱作為間接測量腹內壓的“金標準”[1]。膀胱壓可將腹內壓特點準確反映出來,對膀胱壓進行測定,并可對危重患者出現腹內高壓進行處理,加強對危重患者胃腸功能的維護[2]。危重癥患者多嚴重創傷或經過手術治療,患者難以正常進食,機體消耗能量增加,故而極易出現身體代謝紊亂現象,對其身體恢復有重要影響。而治療過程中僅通過補液處理難以滿足患者機體對能量的正常需求。隨著臨床研究的不斷深入,臨床上逐漸將腸內營養支持應用于重癥患者的治療中。腸內營養為一種積極療法,在臨床中得到廣泛應用,能夠有效改善患者腸道屏障功能。但目前臨床關于膀胱壓監測在危重癥患者腸內營養中的應用價值報道較少,本文對膀胱壓監測在危重癥患者腸內營養中的應用價值進行探討,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贛南醫學院第三附屬醫院2016年1月~2016年9月收治的50例ICU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22例,女28例,年齡26~72歲,平均年齡(35.2±6.7)歲;病程1~7 d,(2.1±0.6)d;其中重癥胰腺炎20例,顱腦外傷患者18例,急性呼吸衰竭12例,多發傷6例,腦出血4例;患者主要伴有食欲減退等癥狀。患者APACHEⅡ評分為(8.35±2.08)分;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成A組(27例)與B組(23例),2組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可對比。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行常規內科療法,主要包括禁水、禁食、抑制胰酶分泌以及抑酸等方法。在此基礎上,B組僅實施腸內營養;A組在實施腸內營養治療的過程中對膀胱壓進行監測。
1.2.1 腸內營養治療方法 入院3 d后為患者放置鼻腸營養管;第1天:為患者注射500 mL能全力;第2天:為患者注射1 000 mL能全力;第3天:為患者注射1 500 mL;3 d后:為患者注射1 500~2 000 mL。進行輸注時,應用持續重力滴注法。開始注射時,按照每小時20~40 mL的速度滴注,患者無不適感后,按照每小時60~100 mL的速度滴入;將營養液溫度控制為37℃~40℃。
1.2.2 膀胱壓測定 膀胱壓測定值控制為0~10 cmH2O,如膀胱壓測定值>10 cmH2O,則表明膀胱壓升高。本次研究僅對
A組患者進行測定,如膀胱壓值升高>12 cmH2O,可采取經肛管排氣的方式,應用大黃液通便減壓,調節腸內營養滴入速度、減少腸內營養用量或者停止腸內營養滴入,將膀胱壓控制為正常范圍。如患者膀胱壓測定值>26 cmH2O,則可行腹腔減壓術。
1.3 觀察指標[3]入院時、入院10 d后,對比2組患者慢性健康狀況Ⅱ評分(APACHEⅡ)以及血清白蛋白值,并觀察2組患者感染情況、死亡率以及胃腸道反應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本組數據均應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包進行處理,所選數據進行正態性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計量資料應用“x±s”表示,分別采用χ2與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APACHEⅡ評分與血清白蛋白值對比 治療后,2組患者APACHEⅡ評分與血清白蛋白值均優于治療前(P<0.05);但A組APACHEⅡ評分與血清白蛋白值明顯優于B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APACHEⅡ評分與血清白蛋白值對比(x±s)
2.2 2組患者感染率、胃腸道反應以及死亡率對比 A組:出現3例感染(主要包括1例腹腔感染與2例敗血癥),感染率為11.1%;胃腸道反應:1例腹瀉,1例腹脹;1例死亡,死亡率為3.7%;B組:出現8例感染(主要包括2例腹腔感染、3例胰腺膿腫、2例敗血癥以及1例肺部感染),感染率為34.8%;胃腸道反應:9例腹瀉,7例腹脹;2例死亡,死亡率為8.7%。死亡主要由于多器官臟器功能衰竭導致,A組感染率明顯低于B組(P<0.05);2組死亡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對腹內壓進行測量主要包括直接、間接兩種測量方式。其中,直接測量具有損傷性,要謹慎選擇;間接測量法主要對胃膀胱、直腸內壓力進行測量,將腹內壓準確反映出來。2001年,有研究[4]針對腹內壓和膀胱壓之間的相關性進行研究,對腹內壓進行測量時,經Foley導管對膀胱注入50 mL生理鹽水,可將膀胱壓作為反映腹內壓的主要依據。
危重癥患者病情嚴重,發病急,對患者健康及生命安全的影響較大。該類患者多伴有腹內壓升高等現象,有研究[5]顯示急性胰腺炎等危重癥患者急性胰腺炎患者病情與腹內壓水平變化之間緊密相連,由于急性胰腺炎病理生理變化均會直接性或者間接性的使腹內壓水平增高;腹內高壓尤其是腹腔間隙綜合征會對重癥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臨床表現產生重要作用。胰腺體積增大、后腹膜、胰周積液、周圍組織水腫、腹腔積液、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以及胃腸道麻痹擴張等因素均為導致急性胰腺炎患者腹內壓增高的常見因素。且還有研究[6]表明,輕型和重型胰腺炎患者腹內壓之間有明顯差異,腹內壓變化情況和急性胰腺炎患者病情嚴重程度之間存在相關性。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本組60例患者均不同程度伴有腹內壓升高的現象。如患者腹內壓升高,會加重病情,對正常腸內營養治療效果產生不良影響。A組患者實施腸內營養治療過程中,對其腹內壓進行監測,如腹內壓升高,可采取應用中藥通便減壓或者肛管排氣的方式來緩解腹內壓。治療過程中及時對膀胱壓進行監測,可及早處理。本次研究對A組患者的APACHEⅡ評分、血清白蛋白值進行監測,兩項指標可將患者病情嚴重程度準確反映出來,進而減少病情進一步惡化。
研究指出,通過對膀胱壓和腹瀉、腹脹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如腹內壓力較高,則會使內臟血流量減少。如患者腹內壓上升至1.995 KPa,則腸系膜血管血流會受阻,并使胃腸道黏膜局部氧分壓下降,進而出現黏膜水腫、酸中毒的情況[7]。缺氧導致發生的腸麻痹,會使腸腔擴張,進而導致出現嚴重腹脹。一般情況下,腹內壓升高不會直接導致出現腹瀉癥狀,但由于腹脹癥狀會減慢腸功能恢復速度,給予空腸營養,會使腸道受到激惹,并使腸運功能發生紊亂,出現消化不良,最終導致腹脹。B組患者行腸內營養治療過程中未對其膀胱壓進行監測,結果顯示,共發生9例腹瀉,7例腹脹;A組患者行腸內營養治療過程中對膀胱壓進行監測,如發現膀胱壓升高,則及時采取對應處理措施,防止重癥胰腺炎患者出現腹瀉、腹脹等胃腸道反應,且還可降低感染率。
綜上所述,對重癥胰腺炎患者實施腸內營養治療過程中對膀胱壓進行監測,可明顯降低患者APACHEⅡ評分,降低感染率,并提高患者預后質量。
[1] 鄭奇志,羅福如,劉福松.膀胱壓監測在重癥胰腺炎腸內營養中的應用價值[J].熱帶醫學雜志,2011,11(6):684-686.
[2] 張麗娟,王軍,侯惠如,等.對高齡病人應用CORPAK 10-10-10方法留置胃腸營養管的護理[J].護理研究:上旬版,2015,29(12):4349-4350.
[3] 姜從玉,胡永善,吳毅,等.兩種不同胃腸營養方式下吞咽康復訓練療效的成本效果分析[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3,35(12):985-987.
[4] 付剛.泮托拉唑聯合早期胃腸營養對腦出血并發應激性消化道潰瘍出血的預防應用[J].山西醫藥雜志,2014,43(14):1714-1716.
[5] 楊翠.早期胃腸營養護理干預改善ICU危重患者預后狀況的實效性探究[J].醫學美學美容:中旬刊,2014,23(8):416.
[6] 姚紅林,葉向紅,李維勤.膀胱壓監測在外科重癥監護病房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中旬版,2012,26(7):1884.
[7] 溫華姿.ICU危重患者預后與早期胃腸營養護理的相關性探究[J].醫學美學美容:中旬刊,2014,23(6):369.
10.3969/j.issn.1009-4393.2016.32.010
贛州市指導性科技計劃項目(GZ2015ZSF317)
江西 341000 贛南醫學院第三附屬醫院 (盧致瓊 盧靜 李玉潔) 贛南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朱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