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勇
CT環池改變對急性顱腦損傷的臨床意義
張勇
目的 探析CT環池形態的改變對急性顱腦損傷的臨床價值。方法 選擇142例急性顱腦損傷患者,并對患者的臨床資料作回顧性分析,分析首次CT掃描征象,準確測量環池翼部的寬度,根據寬度進行分型,同時對患者隨訪3個月,并通過采取格拉斯預后評分標準(GPS)將其分為預后較好組100例,包括恢復良好、中殘;預后不良組42例,包括殘、植物生存、死亡,分析患者CT環池形體改變情況與格拉斯哥昏迷評分(GCS)的關系,同時分析其與預后的相關性。結果 預后較好組環池形態的改變與GCS評分之間存在負相關:環池形態改變越為顯著,患者的GCS評分越低;環池形態改變與GCS評分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患者預后。結論 給予急性顱腦損傷患者采取CT環池檢查,觀察其改變,對判斷患者預后及提供治療依據均具有一定的臨床價值。
急性顱腦損傷;體層攝影術,螺旋計算機;環池
顱腦損傷是指暴力直接作用于頭部進而導致的損傷,在臨床上是比較常見的外科疾病之一,其病因主要是交通事故、砸傷等。急性顱腦損傷的患病率僅次于四肢創傷,該疾病的死亡率比較高,及時患者幸存,也對其勞動力、智力等造成一定的影響[1]。為探析CT環池形態的改變對急性顱腦損傷的臨床價值,本文將142例急性顱腦損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江蘇省南京市溧水區人民醫院2013年6月~2014年12月期間收治的142例急性顱腦損傷患者,其中男84例,女58例,年齡4~74歲,平均(38.4±3.9)歲,受傷因素:交通事故傷84例,高處墜落導致19例,硬物砸傷11例,擊打傷導致11例,其他17例。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對其進行格拉斯哥昏迷評分(GCS),其中13~15分49例,9~12分38例,6~8分39例,3~5分16例。入院時瞳孔情況:瞳孔正常111例,兩側瞳孔均出現散大者6例,20例為一側瞳孔散大,兩側瞳孔縮小者5例。并所有患者均進行3個月的短期隨訪。
1.2 方法 所有患者來院即進行急診頭顱CT掃描,層厚4 mm,層距4 mm,急診掃描時間<2 h者48例,2~4 h者40例,5~6 h者35例,>6 h者19例。然后根據患者的實際病情需要進行復查CT,行第2次CT檢查的時間為入院后的5~24 h;行第3次CT檢查的時間為入院后的24~48 h;行第4次CT檢查的時間為入院后的48~168 h;如果患者的病情比較嚴重,應隨時根據其病情變化隨時進行復查。
1.3 CT資料結果 142例患者中,急性硬膜下血腫部位在頂額顳部者具有36例,顳部者具有36例,頂枕部者具有26例,顳頂部者具有23例,額部者具有21例。環池分級:掃描的基底線為聽眥線,準確測量環池翼部的寬度,并根據患者顱腦損傷后中腦的情況和動態CT掃描對其進行分級,共分為五級:其中環池翼部的寬度在3 mm以上,且環池和中腦形態無異常為Ⅰ級;環池翼部的寬度在2~3 mm之間,且環池形態發生變窄,而中腦形態無異常為Ⅱ級;環池翼部的寬度在1~2 mm之間,且環池形態部分消失,中腦顯示受壓變形為Ⅲ級;環池翼部的寬度在1 mm以下,中腦顯示受壓,呈現密度減低為Ⅳ級;環池顯示完全閉塞、基底池及腳間池也完全消失,中腦受壓,為呈現低密度或出血為Ⅴ級。
1.4 觀察指標和評價標準
1.4.1 觀察指標 患者預后情況觀察指標主要是從恢復良好、中度殘廢、重度殘廢、植物生存、死亡進行觀察。
1.4.2 評價標準 以《道路交通事故受傷人員傷殘評定》中傷殘等級10級分類法進行評價,并對預后進行分組,預后較好組:主要包括恢復良好、中度殘廢;預后不良組:主要是包括重度殘廢、植物狀態和死亡[2]。
1.5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1.0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r為相關系數,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急性顱腦損傷患者GCS評分和預后之間的相關性分析GCS評分在8分以上者87例(預后較好組),GCS評分在8分以下者55例(預后較好組),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急性顱腦損傷患者GCS評分和預后之間的相關性分析[n(%)]
2.2 預后良好組(100例)中,CT掃描環池分級為Ⅰ、Ⅱ、Ⅲ級的患者81例,占81%;Ⅳ、Ⅴ級的患者19,占19%;預后不佳組(42例)中,CT掃描環池分級為Ⅰ、Ⅱ、Ⅲ級的患者11例,占26%;Ⅳ、Ⅴ級的患者31例,占74%;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環池形態改變越為顯著,患者的GCS評分越低,而患者預后也越好。見表2。

表2 急性顱腦損傷患者的預后與環池分級之間的相關性分析[n(%)]
2.3 環池分級與GCS評分的相關性分析 經統計學相關檢驗,環池分級與GCS評分呈負相關(r=-0.563,P<0.05),兩者呈負相關,環池分級越高,則GCS評分越低。見表3。

表3 環池分級與GCS評分的相關性分析(n)
環池是腦脊液循環中必經部位,位于中腦的外側,并連接于腳間池和四疊體池之間。在患者發生急性顱腦損傷后,會引起顱內壓壓升高,此時患者的患側大腦半球會向健側逐漸發生移位,不過在移位的過程中受到大腦鐮的限制,進而移位受到阻礙[3]。同時,半球底部近中線的結構會發生向下移位的情況,同時也移位過程中受到限制和阻礙,形成腦干受壓并向對側移位,最終形成環池受壓。當環池受到壓迫時,腦脊液循環向幕上回流受到障礙[4]。
決定患者預后情況的主要因素在于中腦結構是否受損,而環池形態的情況是患者腦干是否受壓的主要征象,也是判斷患者腦干受損的主要依據。在臨床上,患者腦干損傷的情況不管是原發性的還是繼發性的,都表現為環池受壓或者環池閉塞的情況,而其形態大小也可以作為判斷患者腦干受壓情況的依據,環池的形態改變對急性顱腦損傷患者的臨床治療及預后評估均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5-6]。
臨床上雖然采取GCS評分對患者預后評估具有一定的價值,但是該方法盡可以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進行評估,對患者顱內病變的情況不能夠直接反映。而采取CT掃描可以直接觀察患者顱內病變的情況,通過對環池分級,簡單且直觀,對患者顱腦損傷的程度直接反映,為預后評估提供了一定的依據,同時也有助于更好的指導臨床治療和評價預后[7-8]。本研究中,患者的預后情況與環池受壓情況呈正相關,并且環池分級越高,GCS評分越低。因此,臨床上應密切觀察患者的CT環池形態改變情況,這對評估預后意義重大,此外,在診療過程中,合理的運用GCS評分及環池的分級,對臨床及時采取干預,阻斷病情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 王珂,吳紅霞,岑炳欣,等.早期CT環池形態改變對急性顱腦損傷患者預后的影響分析[J].實用醫學影像雜志,2013,14(2):89-91.
[2] 余偉桂,王曉剛,張海江,等.腦灌注壓與環池變化在急性顱腦損傷病人術前評估中的臨床意義[J].保健醫學研究與實踐,2013, 10(1):46-49.
[3] 陳偉棠,劉朝暉,陳茵茵,等.急性顱腦損傷CT評分與血糖、乳酸脫氫酶和超敏C反應蛋白表達關系的研究[J].中國醫藥導報,2012, 9(17):127-128,134.
[4] 金浩,張衛,朱揚清,等.急性顱腦損傷患者環池形態變化的臨床意義[J].江蘇醫藥,2015,41(10):1159-1161.
[5] 吳浩.CT環池變化與顱腦損傷的預后研究[J].中國現代醫藥雜志, 2013,15(2):110-113.
[6] 楊國芳.顱腦損傷CT環池動態改變的原因及臨床意義[J].中國急救復蘇與災害醫學雜志,2013,8(1):80-82.
[7] 程振宇,陳亦華.急性創傷性凝血病與顱腦損傷患者住院期間死亡的相關分析[J].溫州醫科大學學報,2014,44(4):303-305.
[8] 王方勇.CT環池改變與顱腦損傷患者預后關系的研究[J].浙江創傷外科,2015,20(5):876-878.
10.3969/j.issn.1009-4393.2016.32.015
江蘇 211200 江蘇省南京市溧水區人民醫院放射科(張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