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志武
固定義齒修復中冠延長術的臨床應用分析
袁志武
目的 對固定義齒修復過程中應用冠延長術的臨床效果進行觀察分析。方法 選取42例患者(44顆患牙)作為研究對象,采取冠延長術及固定義齒修復并觀察至術后3個月、6個月、12個月,統計分析固定義齒的修復情況(齦溝深度及出血指數、檢查固定義齒邊緣及咀嚼效果)并與患牙同頜對側相對應的健康牙齒進行比較。結果 修復組術后牙齦溝深度、牙齦溝出血指數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42例患者(44顆患牙)固定義齒均未發生松動、明顯裂隙,固位效果顯著且其邊緣密合度較高。結論 在固定義齒修復中利用冠延長術能夠顯著提高治療效果,具有較好的臨床應用價值。
固定義齒;冠延長術;臨床應用
目前許多因外部原因導致的齲、冠折損而導致的牙體缺損病例越來越多,牙齒斷面位于牙齦下段或牙槽骨嵴頂端的殘冠和殘根,臨床治療中通常在進行完善的根管治療后,在采用牙冠延長術將斷面完全顯露,再進行修復。牙冠延長術(crown lengthening surgery)即在堅持牙周生物學寬度的基本原則下,擴大健康牙體組織的暴露范圍,并采取手術方式對部分牙槽骨、牙齦進行去除,從而提高牙齒的暴露量,進而提高牙齦形態的美觀度或對其進行修復[1]。本文選取42例患者(44顆患牙)作為研究對象,對固定義齒修復中應用冠延長術的效果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于葫蘆島市連山區口腔醫院牙周科就診的42例患者(44顆患牙)作為研究對象,男26例(27例患牙),女16例(17例患牙),年齡23~58歲,平均年齡(41.2±3.6)歲。經診斷,44顆患牙中殘根殘冠25顆,殘根斷面的牙齦覆蓋范圍接近100%,且殘根斷面與牙齦下間距離<3 mm,患 者已采取根管治療,效果較好;19顆患牙為牙冠過短,在進行探查過程中利用亞洲探針以與牙長軸平行的方向進行,共8個探查點,包括軸線角及軸線中央各4個,探查距離<3 mm。手術前采取X線對所有患牙進行常規檢查,結果顯示,患牙殘根殘冠根充嚴實,冠根比<1∶1。所有患牙均排除牙槽骨吸收、牙齒松動、根分叉、牙周袋形成等牙周疾病及全身系統性疾病。
1.2 方法
1.2.1 冠延長術 術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包括對患牙殘根殘冠的具體位置、斷端范圍進行仔細探查,對術后牙齦緣的位置進行預測,并以此為冠延長術的手術切口。對于位置處于前牙區域的患牙,應考慮到鄰牙與術后牙齦緣間的一致性、協調性及美觀性。術中:采取內斜切口,對于附著牙齦寬度不足的情況采取根向復位瓣切口,翻開全厚瓣,以患牙實際情況為依據對部分牙槽骨、肉芽進行切除,以<3 mm作為控制牙槽骨嵴頂端與斷端間距離的標準,也可選擇將基牙臨床牙冠增長到5 mm,從而滿足牙周生物學寬度的標準。對于位置處于上前牙區域的患牙,應從美觀角度考慮牙齦形態,對壓根表面殘留的牙周膜纖維進行清除,避免術后復發。隨后對齦瓣的位置、形態及厚度進行調整、修補和復位至牙槽嵴頂,縫合,放置于牙周塞,采取壓迫止血,觀察牙齦位置復位情況及復位效果,最后使用亞洲保護劑。
術前護理:與患者進行充分溝通,安撫患者情緒避免其過于緊張,告知患者術前應保持飲食清淡,提高口腔清潔度;術中護理: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醫生與患者進行交流溝通,緩解患者焦慮情緒,提高其配合度;術后護理:告知患者按照醫囑保持飲食清淡,尤其注意不要吃過于刺激、堅硬的食物,并做好口腔清潔衛生,術后1周進行拆線。
1.2.2 固定義齒修復 所有患牙修復時間為術后6~8周內,其中25顆殘根殘冠患牙進行了樁核烤瓷冠橋修復。分別于修復后3個月、6個月、12個月進行復查,進而確保及時檢查固定義齒齦溝出血指數及深度、固位體邊緣情況以及咀嚼效果,并與患牙同頜對側相對應的健康牙齒進行比較。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軟件對所有數據(牙齦溝出血指數、深度)均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修復效果 復查結果顯示42例患者(44顆患牙)固定義齒均未發生松動、明顯裂隙,固位效果顯著且其邊緣密合度較高。同時未發生牙齦紅腫等其他不良反應,咀嚼效果較好。
2.2 牙齦溝深度 修復組術后3、6、12個月牙齦溝深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修復后牙齦溝深度比較(x±s)
2.3 牙齦溝出血指數 修復組患牙術后3、6個月牙齦溝出血指數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2個月2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修復后牙齦溝出血指數比較(x±s)
牙冠延長術的治療目的是在符合牙周生物學寬度的原則下,將更多的健康呀組織充分暴露出來,通過手術方法去除一部分牙槽骨和牙齦,增加牙齒的暴露量,這樣在進行下一步修復操作或改善牙齦形態時能節省操作步驟,通常情況下,在利用冠延長術對固定義齒進行修復的過程中,首先應遵循牙周生物學原則,即牙槽嵴頂與牙齦溝底間的距離應保持在2 mm左右,具體包括牙周纖維結締組織(1.07 mm)及結合上皮(0.97 mm)[2]。在修復過程中若造成牙齦邊緣位置延伸范圍過大,則極易導致牙周纖維結締組織及結合上皮受到損傷,從而損害了牙周生物學寬度[3]。因此,進行牙冠延長術時應精準判斷牙周組織的形態變化情況并對可能造成的侵犯進行預測,提前為牙齦邊緣保留位置,從而保證牙槽骨、牙齦的清除量科學合理[4-5]。
在固定義齒的修復過程中,冠延長術的適應癥主要包括:(1)應對患者的基牙條件、口腔清潔度、缺牙情況進行全面考慮;(2)在選擇基牙時應保證冠根比≤1∶1,采取樁核烤瓷冠橋修復殘冠殘根基牙過程中應保證樁長≥根長的2/3且同時≥冠長,牙槽骨內樁長應≥1/2的內根長,以上條件不符的情況下則放棄選擇該基牙,同時臨床冠短且傾斜度>30°的基牙也排除[6-7];(3)在手術過程中醫護人員應注意多與患者進行交流與溝通,提高其對固定義齒修復及冠延長術相關知識的認知水平。
本次研究中,修復組術后牙齦溝深度、牙齦溝出血指數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42例患者(44顆患牙)固定義齒均未發生松動、明顯裂隙,固位效果顯著且其邊緣密合度較高。原因分析為:(1)牙冠延長術后4~5 w屬于永久性修復的最佳時期,既不會對修復后的美觀和牙齒功能造成影響,又最大限度滿足了患者盡早修復患牙的要求;(2)在修復過程中,將修復體邊緣置于牙齦溝淺部或平齦處,密合度較高,可減少修復體對牙齦造成的刺激。在劉愛玲[8]等的研究中表明,給予冠延長術修復的觀察組患者修復12個月后牙齦溝深度為(2.21±0.19),牙齦溝出血指數為(0.87±0.28),與本次研究結果相符,進一步證實了冠延長術在固定義齒修復過程中的實用價值。
綜上所述,在固定義齒修復中利用冠延長術能夠顯著提高治療效果,具有較好的臨床應用價值。
[1] 張海燕,彭利偉,郭東曉,等.冠延長術在固定義齒修復中的臨床應用[J].中國現代醫生,2011,49(28):146-147,155.
[2] 張清磊,何艷,譚燕,等.冠延長術在前牙固定義齒修復中的應用[J].中國美容醫學,2014(23):2013-2015.
[3] 劉峻伶.冠延長術在固定義齒修復中的臨床應用[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5(2):83-84.
[4] 董敏奇,盧小鵬.冠延長術在固定義齒修復中的臨床應用[J].陜西醫學雜志,2013(9):1204-1205.
[5] 馬雷,高磊,何惠宇,等.牙冠延長術對前牙不良固定義齒再修復臨床應用13例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0,10(31):7766-7767.
[6] 楊惠民.牙冠延長術的臨床療效觀察[J].當代醫學,2012,18(2):97.
[7] 李光彬.牙冠延長術保留殘根臨床觀察[J].當代醫學,2013,19(22):33-34.
[8] 劉愛玲,劉媛媛.牙冠延長治療牙體缺損達齦46例[J].當代醫學, 2012,18(31):71.
10.3969/j.issn.1009-4393.2016.32.036
遼寧 125000 葫蘆島市連山區口腔醫院口腔修復科(袁志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