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勁松
短種植體在后牙骨高度不足區行種植修復的臨床效果觀察
胡勁松
目的 對應用短種植體技術對口腔疾病患者后牙體骨高度不足區域實施種植修復治療的臨床效果進行研究。方法 選擇84例口腔疾病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各42例。采用常規種植體對對照組患者的牙體骨高度不足區域實施種植修復治療;采用短種植體技術對治療組患者的牙體骨高度不足區域實施種植修復治療。結果 治療組患者口腔種植修復治療效果(總有效率92.9%)顯著優于對照組(總有效率73.8%);口腔疾病修復治療期間出現的不良反應(1例)顯著少于對照組(7例);口腔功能恢復正常時間(11.33±2.59)d顯著短于對照組(16.79±2.54)d;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應用短種植體技術對口腔疾病患者后牙體骨高度不足區域實施種植修復治療的臨床效果非常明顯。
短種植體;口腔疾病;牙體骨高度不足區;種植修復治療
隨著臨床口腔種植治療技術近年來的不斷發展和進步,牙種植術在臨床上的應用范圍越來越普及,但對于存在于某些特殊部位的牙齒缺損癥狀,如存在上、下頜后牙區位置骨高度不足現象的患者,由于受到上頜竇竇腔、下牙槽神經的生理解剖條件所產生的限制,采用常規長度的種植體實施修復治療存在一定的難度,此時就需要植入短種植體,只有這樣才能夠完成修復治療的要求,并達到預期的效果[1]。本次對口腔疾病患者應用短種植體技術對后牙體骨高度不足區域實施種植修復治療的效果進行研究,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8月~2015年8月修水縣第一人民醫院收治的84例口腔疾病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每組42例。對照組中男25例,女17例;口腔疾病患病時間1~14年,平均患病時間(4.6±1.9)年;患者年齡22~57歲,平均年齡(35.9±3.5)歲;上頜牙疾病患者13例,下頜牙疾病患者29例;治療組中男24例,女18例;口腔疾病患病時間1~16年,平均患病時間(4.3±1.8)年;患者年齡21~54歲,平均年齡(35.7±3.6)歲;上頜牙疾病患者12例,下頜牙疾病患者30例。治療組與對照組患者上述相關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可比性。
1.2 方法 采用常規種植體對對照組患者的牙體骨高度不足區域實施種植修復治療;采用短種植體技術對治療組患者的牙體骨高度不足區域實施種植修復治療,主要措施包括:首先對患者實施常規種植手術消毒處理,在局麻狀態下作牙槽嵴頂切口,并進行翻瓣處理,對需要進行種植的具體部位進行確定,逐級進行備孔,根據后牙區骨的實際高度對OSSTEM種植體進行選擇,然后植入到相應的位置,嚴格按照OSSTEM所述的相關操作流程進行操作。對存在上頜后牙骨質疏松癥狀的患者,可以選擇擠壓式的植入方式。在手術過程中捏患者患側的鼻孔,囑咐患者用鼻吸氣,以對竇底黏膜的完整性進行全面的檢測,對長度合適的種植體進行選擇之后植入,隨后進行縫合處理。在手術治療后拍片,必要的時候還可以通過CT技術對種植情況進行觀察,向患者說明術后相關注意事項,日常生活中應該注意保持口腔衛生,并適當的應用抗生素類藥物預防感染事件的發生[2-3]。
1.3 觀察指標 選擇2組口腔種植修復治療效果、口腔疾病修復治療期間出現的不良反應、口腔功能恢復正常時間等3項內容作為觀察指標。
1.4 療效評價標準 臨床治愈:牙體骨高度不足區域的高度完全恢復正常,正常咬合、咀嚼功能沒有受到任何影響;有效:牙體骨高度不足區域的高度有顯著性改善,正常咬合、咀嚼功能略受到影響;無效:牙體骨高度不足區域的高度仍有明顯異常,正常咬合、咀嚼功能受到嚴重影響[4]。
1.5 統計學方法 統計學分析均經SPSS 18.0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口腔種植修復治療效果 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為
73.8 %,治療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2.9%,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59,P<0.05)。見表1。

表1 2組口腔種植修復治療效果比較[n(%)]
2.2 口腔疾病修復治療期間出現的不良反應 對照組治療期間有7例患者出現不良反應,治療組治療期間有1例患者出現不良反應;組間數據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25,P<0.05)。
2.3 口腔功能恢復正常時間 治療后(16.79±2.54)d對照組患者口腔功能恢復正常,治療后(11.33±2.59)d治療組患者口腔功能恢復正常,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3.9872,P<0.05)。
隨著臨床口腔種植治療技術的不斷完善和發展,上頜竇提升和短種植體技術在臨床口腔治療方面的應用,使后牙區骨高度不足種植治療的適應證進一步擴大。短種植體技術的應用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避免過去的竇底與擠壓器的骨壁敲入性操作,使竇底黏膜穿孔等一些以往較為常見的不良反應明顯減少,該項治療技術在操作過程中實施單純上頜竇內擠壓提升,將相應的種植體植入到適當的位置,有效的完成上頜后牙區的種植修復治療[5]。應用短種植體技術對口腔疾病患者后牙體骨高度不足區域實施種植修復治療主要具有以下幾大優點:(1)一次性手術可以完全所有治療,且屬于非埋入型植入操作;(2)采用內八角盒模式對操作所需要的相關裝置進行連接,使植入治療后的穩定性能夠得到充分的保障;(3)對于各類骨質均能夠適用。但值得注意的是,該項技術的主要缺點在于,手術操作的視野相對較小,對操作者的手術經驗具有一定的要求。故臨床醫生在實際治療過程中,需要充分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對系統和植入體進行選擇,術后抗炎治療要積極進行[6-8]。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應用短種植體技術實施種植修復治療的治療組患者的后牙骨高度不足患者的總有效率達到92.9%,明顯高于應用常規種植體技術治療的對照組患者的73.8%,組間數據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上述結果數據可以充分說明,短種植體技術在后牙骨高度不足種植修復過程中應用的優勢。
[1] 徐淑蘭,周磊,黃建生,等.短種植體在骨高度不足后牙區種植修復的臨床短期觀察[J].中國口腔種植學雜志,2012,14(4):127-130.
[2] 黃征難,李寶勇,劉民,等.上頜竇底內提升同期植入種植體的臨床效果觀察[J].中國口腔頜面外科雜志,2011,7(6):515-518.
[3] 劉長虹.鈦種植體表面特征對種植體周細胞功能的影響[J].中國口腔種植學雜志,2013,13(2):82.
[4] 周磊,徐淑蘭,徐世同,等.Summers骨鑿提升上頜竇的臨床應用[J].華西口腔醫學雜志,2011,26(3):296-298.
[5] 莊龍飛,張志勇,賴紅昌.ITI種植體早期負重與傳統負重穩定性的比較[J].上海口腔醫學,2012,16(3):251-254.
[6] 邱立新,胡秀蓮,陳波,等.上頜竇底沖壓提升法種植修復122例缺牙的臨床觀察[J].中華口腔醫學雜志,2011,41(3):136-139.
[7] 姚云楓.精密附著體和套筒冠技術聯合應用的臨床研究[J].柳州醫學,2011,12(15):236-237.
[8] 李影.不同設計方案種植覆蓋義齒臨床回顧性研究[D].第四軍醫大學,2013,5(1):22-30.
Objective On short implant technology on patients with oral diseases of the tooth bone height less than the regional implementation of the planting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he treatment were studied. Methods 84 patients with oral disease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treatment group with 42 cases in each group.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implant and repair, and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treated with short implant technology. Results The treatment effect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signif i 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adverse reactions during the treatment of oral diseases were signif i cantly less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Short implant technology on patients with oral diseases of the tooth bone height less than regional implementation of planting in treatment of clinical effect is very obvious.
Short implant; Dental disease; Bone height in dental implant; Implant repair
10.3969/j.issn.1009-4393.2016.32.037
江西 332400 修水縣第一人民醫院(胡勁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