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娟娟
預見性護理對子宮全切患者術后膀胱功能恢復的影響
徐娟娟
目的 分析預見性護理對子宮全切術后患者膀胱功能恢復的影響。方法 選取2013年1月~2015年6月間實施子宮全切術患者137例,其中2013年1月~2014年1月間65例為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2014年2月~2015年6月間72例患者設為觀察組,予以預見性護理,比較2組間膀胱功能恢復差異。結果 觀察組術后尿潴留發生率9.72%,低于對照組的21.5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平均膀胱殘余尿(53.2±8.3)mL,少于對照組的(88.7±11.4)mL(P<0.05);觀察組膀胱充盈感和排尿完全感依次為94.44%和81.94%,同樣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 預見性護理能有效降低子宮全切術后患者尿潴留發生幾率,幫助改善膀胱功能和主觀感受,具有一定臨床價值。
預見性護理;子宮全切術;尿潴留;膀胱功能
子宮全切術是治療宮頸癌、子宮內膜癌、重度子宮脫垂、子宮肌瘤等多種良惡性疾病的有效方法,尤其適用與無生育需求的中老年女性。但是,由于手術需要游離膀胱、輸尿管,難免損傷神經及泌尿道平滑肌組織,而且術后膀胱失去支撐與壓迫,出現后傾移位,導致排尿困難[1]。本研究通過給予預見性護理,探討其對子宮全切術后膀胱功能恢復的價值。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2015年6月蚌埠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實施子宮全切術患者137例,以2014年1月31日為臨界日期,將2013年1月~2014年1月間65例患者設為對照組,2014年2月~2015年6月間72例患者設為觀察組。其中觀察組年齡41~63歲,平均(53.7±6.4)歲,手術原因為宮頸癌24例,子宮內膜癌17例,子宮肌瘤15例,其他病因9例;對照組年齡43~64歲,平均(53.9±7.0)歲,宮頸癌25例,子宮內膜癌16例,子宮肌瘤21例,其他病因10例。排除術前合并膀胱手術史、嚴重盆底肌功能障礙以及泌尿系統惡性腫瘤性疾病的患者。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予以常規護理干預,術前完善相關檢查及準備,術后留置導尿,注意觀察導尿管引流尿液的性狀、尿量;指導患者科學飲食、休息,及早功能鍛煉;出院后教育患者做好衛生防護,避免繼發感染。觀察組予以預見性護理,內容有,(1)心理干預:子宮切除術患者圍手術期焦慮、恐懼、抑郁等負面情緒十分常見,在絕近期婦女中更加明顯[2]。不良情緒可以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變化,影響治療依從性,導致預后不佳。所以,責任護士應從不同患者的心理特征出發,給予個性化心理安撫,告知其手術的必要性和安全性,讓其了解可以通過手術達到根治的目的,幫助樹立客觀向上的心態,同時拉近護患之間的心理距離。(2)膀胱排尿鍛煉:手術前后指導患者進行盆底肌肉群功能鍛煉,幫助術后膀胱恢復排尿,鍛煉方法有縮肛運動、盆底肌鍛煉以及排尿中斷訓練等[3]。縮肛運動:患者取臥位,保持下肢、腹肌松弛,按照肛門、陰道、尿道的順序進行主動收縮,直至產生盆底肌上提的感覺,每組肌群保持收縮6~10 s后再放松,一次完成50~100次作為1個周期,每天3~4周期[4]。盆底肌鍛煉:患者取仰臥位,全身放松,在深吸氣運動的同時緩慢收縮肛提肌、恥尾骨周圍的肌肉群4~8 s,再配合呼氣運動緩緩放松,每次持續30個呼吸周期,每天可鍛煉5次左右。排尿中斷訓練:即每次排尿過程中不一次排完,排尿3 s后立即收縮膀胱,5~10 s后再次排尿,分段排盡;排尿過程中配合手掌按壓[5]。(3)放尿訓練:手術后早期不夾閉導尿管,保持持續開放狀態,術后3~5 d開始個性化放尿訓練,根據膀胱充盈感決定兩次夾閉時間和兩次放尿的間隔。有充盈感和尿意后不必立即放尿,可適當延長30 min后再開放導尿管,以后逐步放寬至40 min、60 min,這樣更有利于膀胱排尿反射的恢復。(4)其他護理:在患者輸液治療的同時,指導患者保證每天飲水量在1 000 mL以上,幫助增加尿量,一方面可以提高膀胱充盈、放尿的頻次,還可以起到膀胱沖洗的作用,降低感染發生風險。保持會陰部清潔、衛生,定期更換尿袋。
1.3 觀察指標 對比2組患者間術后尿潴留發生率、殘余尿量、膀胱充盈感和排尿完全感的差異。尿潴留和殘余尿量測定在患者盡量排空膀胱后進行,由超聲進行膀胱經線測量和計算。膀胱充盈感和排尿完全感由護士進行問卷調查,患者主觀評述。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6.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平均膀胱殘余尿(53.2±8.3)mL,少于對照組的(88.7±11.4)mL(t=-20.98,P<0.05)。觀察組術后尿潴留發生率9.72%,低于對照組的21.5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膀胱充盈感和排尿完全感依次為94.44%和
81.94 %,同樣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間膀胱功能恢復情況比較(n)
預見性護理是一種“防患于未然”的護理模式,即在某種事件尚未發生前或在一連串事件的發生途中,給予科學有效的干預,及時阻斷,避免不良事件的發生和惡化[6-7]。運用到護理工作中,預見性護理尤其適用于外科手術患者,分析術后并發癥的原因、發生機率和發生途徑,在圍手術期給予針對性的護理干預,變被動為主動,降低并發癥的發生風險,進而提高手術療效,改善預后。
尿潴留和排尿功能障礙是子宮全切術后常見并發癥,據報道[8],其發生率可高達30%左右,如不及時解除可能引起尿路感染、膀胱出血、腎功能損害等嚴重并發癥的發生。所以,如何及時恢復膀胱功能是子宮全切術后康復的重要組成部分。
本研究對可能提高術后膀胱功能的方法進行分析,并在圍手術期進行預見性護理,包括心理干預、盆底肌鍛煉、排尿訓練以及生活指導等多方面內容。其中心理護理能緩解患者心理負擔,提高醫療行為的依從性;盆底肌鍛煉和排尿訓練是促進膀胱功能及早恢復的關鍵,肛提肌、腹肌、盆底肌等部位肌群的協同鍛煉都能參與到排尿活動中;而科學的生活指導也能避免感染等并發癥的發生。通過對72例患者實施預見性護理,結果發現,觀察組術后尿潴留發生率僅為9.72%,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同時,術后膀胱內殘余尿量亦明顯減少。除此之外,膀胱充盈感和排尿完全感等主觀感受也得到有效的恢復。所以,預見性護理能有效降低子宮全切術后患者尿潴留發生幾率,幫助改善膀胱功能和主觀感受,具有一定臨床價值。
[1] 周錦梅,湯春輝.宮頸癌根治術后尿潴留相關因素分析[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0,31(20):3236-3237.
[2] 王曉燕.預見性護理在宮頸癌術后病人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15,29(6):2278-2279.
[3] 謝玉香,施愛賢,陳蘭轉,等.廣泛全子宮切除術后圍術期盆底肌肉功能鍛煉對膀胱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國實用醫藥,2012,7(28):37-38.
[4] 李宛真.護理干預對宮頸癌根治術后尿潴留的影響[J].中國實用醫藥,2014,9(15):203-204.
[5] 劉玲芳,常軍,周羽.陰式子宮切除術后盆底肌功能鍛煉對膀胱功能恢復的影響[J].實用醫院臨床雜志,2014,11(6):152-153.
[6] 楊凱艷,邵萍.預見性護理在宮頸癌患者術后膀胱功能恢復中的應用[J].江蘇醫藥,2014,40(22):2812-2813.
[7] 常明明.降低宮頸癌根治術后尿潴留的預見性護理研究[J].中國醫藥指南,2015,13(25):256.
[8] 邱麗紅.宮頸癌術后尿潴留的護理干預[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9(9):111-113.
10.3969/j.issn.1009-4393.2016.32.069
安徽 233000 蚌埠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婦科腫瘤一病區(徐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