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銀河
品管圈護理在改善心肌梗死恢復期患者自我效能及預后中的效果觀察
井銀河
目的 探討品管圈護理在改善心肌梗死恢復期患者自我效能及預后中的效果。方法 選取心肌梗死恢復期患者52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26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采用品管圈護理,比較2組護理效果。結果 護理前,對照組自我效能評分(19.35±2.51)分、生活質量評分(53.24±8.15)分,觀察組自我效能評分(19.24±2.48)分、生活質量評分(53.17±8.14)分,護理前2組患者自我效能及生活質量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護理后觀察組患者自我效能及生活質量評分為(31.05±2.26)分、(77.34±6.21)分,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的(26.58±2.35)分、(68.62±6.18)分,2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7.69%,低于對照組患者的30.77%,2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品管圈護理在改善心肌梗死患者自我效能及生活質量中的應用效果顯著,可進行臨床推廣。
品管圈護理;心肌梗死;自我效能;生活質量
心肌梗死為臨床常見心血管疾病,其也是造成冠心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1]。對心肌梗死恢復期患者來說,經由藥物治療后病情可得到有效控制,所以在該階段加強護理工作質量,對減少不良心血管事件發生及生活質量和預后的改善有著重要的意義[2]。為進一步探討心肌梗死恢復期患者的護理方法及應用效果,朝陽市中心醫院對患者采用品管圈護理,取得了顯著效果,現作如下報道。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3年2月~2015年1月住院治療的恢復期心肌梗死患者52例為本次研究對象,以上患者均符合WHO制定的相關診斷標準[3],臨床典型癥狀為胸痛,排除先天性心臟病、肺源性心臟病及肝、腎功能受損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對照組26例,男19例,女7例,年齡41~70歲,平均年齡(53.4±2.6)歲,梗死部位:高側壁9例,前間壁及廣泛前壁12例,下后壁5例;觀察組26例,男18例,女8例,年齡40~71歲,平均年齡(53.7±2.8)歲,梗死部位:高側壁10例,前間壁及廣泛前壁13例,下后壁3例。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可進行對比。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采用品管圈護理,內容及方法如下,(1)制定活動主題:由1名護士長、1名主管護師及7名護士組成品管圈,以上成員均為自愿參加,選取最具監督力的護士長作為圈長,主管護師為副圈長,后確定以“改善心肌梗死患者自我效能及預后”的主題活動,每周2進行1次例行會議,對存在的疑問及發現的問題進行分析討論;(2)制定進度控制技術表:采用甘特圖形式制定進度控制計劃表,對各項工作的負擔輕重以及圈內完成能力的高低進行預估,便于后期按時完成;(3)現狀把握:采用問卷調查的形式對當前護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患者護理需求進行調查,同時結合相應臨床資料及護理經驗進行循證;(4)流程圖制作:制定完善的護理流程及質量管理制度,對各人員的工作職責及標準進行確定,后進行綜合性護理措施的制定,主要內容包括病情管理指導、日常生活指導、飲食指導、運動指導及情緒管理等,并采用制定流程圖的形式對其進行更為清晰的表述;(5)實施情況總結:定期舉行會議對品管圈開展情況及發現的問題進行匯報,共同分析原因并尋找解決辦法;(6)活動總結及改進:在活動開展期間定期進行抽樣檢查,并以數據顯示以獲得實際之改善效果,討論如何才能不再回到改善前的狀態,制定管理辦法,并更深入確認效果是否可有效維持,將部分改進對策推行至全院,進一步加強改善效果。
1.3 觀察項目 統計2組患者自我效能及生活質量評分,隨訪6個月,記錄2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
1.4 判定標準
1.4.1 自我效能評分 依照《一般自我效能量表》(GSES)進行評價[4],共分為10個項目,每個項目1~4分,滿分40分,評分越高表明患者自我效能越強。
1.4.2 生活質量評分 采用生活質量簡表SF-36對進行患者預后評價[5],該簡表主要以健康為重點對患者的生活狀況進行綜合評定,主要包括患者的軀體功能、心理健康、日常活動能力、日常精神活動功能、總體健康、身體疼痛、社會活動功能等方面,折合為百分制,評分越高表明其生活質量越好。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自我效能及生活質量評分對比 護理前,2組患者自我效能及生活質量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護理后,觀察組患者自我效能及生活質量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自我效能及生活質量評分對比(x±s,分)
2.2 2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隨訪結果表明,觀察組26例患者中,發生癥狀性心衰2例,未發現其它嚴重并發癥,并發癥發生率為7.69%;對照組26例患者中,發生癥狀性心衰6例,惡性心律失常1例,心臟性猝死1例,并發癥發生率為30.77%,2組數據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心肌梗死主要是指在持久且嚴重性心肌缺血情況下造成的心肌壞死,主要臨床癥狀表現為心律失常、胸骨后疼痛及心功能衰竭等,致殘率及死亡率較高[6]。近年來由于冠心病患者數量的增加,使得心肌梗死的發生率也有一定程度提升。當前臨床對于心肌梗死的治療主要分為藥物治療及手術治療兩種手段,在有效降低患者致殘率及病死率方面有著重要的意義,同時對患者采用合理的護理模式,也可有效穩定患者病情,促進患者康復及預后。
臨床研究表明[7-8],多數心肌梗死患者存在著不同程度的不良情緒,且部分患者在病情穩定后可能會由于過分樂觀而放松警惕,外加醫護人員對患者的監督及約束力稍有下降,可能會導致患者遵醫行為下降,從而引發多種心血管事件。因此,加強患者自我保健意識及相應技能,從而提升患者獨立生活能力,是心肌梗死患者的護理目標。品管圈是近年來在臨床中得以應用的護理管理方法,通常情況下是由相關人員組合成團隊后,采用集體討論的形式對當前工作中存在的原因進行分析,并尋求有效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改進護理質量方面的意義重大。
在本次研究中,對觀察組患者采用品管圈護理,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自我效能及生活質量評分改善情況優于對照組,且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綜上所述,品管圈護理在改善心肌梗死患者自我效能及預后中的應用效果顯著,臨床推廣價值高。
[1] 劉麗華.心理護理干預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響分析[J].當代醫學,2011,17(11):132.
[2] 紀艷菊.品管圈對于提升護理管理質量的效果研究[J].當代醫學,2015,21(1):17-18.
[3] 張幸國.醫院品管圈活動時間與技巧[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5-23.
[4] 李櫟楊.品管圈活動對提高冠心病患者治療依從性的效果研究[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4,11(12):1728-1729.
[5] 葉小紅.心肌梗死患者實施階段性健康教育的探討[J].當代護士,2011(2):167-168.
[6] 申玉琴.品管圈活動在普通外科手術患者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3,19(6):714-715.
[7] 馮群.連續護理對心肌梗死患者出院后生活質量的影響[J].海南醫學,2012,23(14):146-148.
[8] 林騰鳳.中醫情志護理干預對心肌梗死穩定期病人的影響[J].護理研究,2012,26(22):2092-2093.
10.3969/j.issn.1009-4393.2016.32.075
遼寧 122000 朝陽市中心醫院(井銀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