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鷹
地佐辛復合丙泊酚用于髖關節脫位手法復位術的臨床觀察
林鷹
目的 探討地佐辛復合丙泊酚用于髖關節脫位手法復位術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行髖關節脫位手法復位術治療的6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患者入院編號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對照組患者給予0.001 mg/kg芬太尼,觀察組患者給予0.05 mg/kg地佐辛,之后2組均以0.5 mL/s速度靜脈注射丙泊酚1~2 mg/kg,直至睫毛反射消失后停止推注。記錄麻醉用藥后2 min心率、血壓、血氧飽和度、丙泊酚用量、蘇醒時間、定向力恢復時間、住院時間,觀察蘇醒后VAS評分鎮痛效果及不良反應發生狀況。結果 觀察組患者麻醉用藥后2 min心率、血壓、血氧飽和度及丙泊酚用量、蘇醒時間、疼痛評分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觀察組患者定向力恢復時間、住院時間與對照組相比明顯較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與對照組相比明顯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地佐辛復合丙泊酚在髖關節脫位手法復位中鎮痛效果良好,患者術后定向力恢復快,且患者不良反應較少,便于患者早日出院。
地佐辛;丙泊酚;髖關節脫位;手法復位術
髖關節脫位是臨床常見骨科疾病,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髖關節脫位手法復位術是臨床治療髖關節脫位的常用方法。傳統復位手法過程中常采取硬膜外麻醉,但操作復雜,阻滯不全時,患者治療痛苦大[1]。其理想的麻醉應該是鎮痛、肌肉松弛滿意,操作簡便,蘇醒迅速無并發癥。現在比較常見的麻醉方法是采用芬太尼復合丙泊酚,但呼吸抑制、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較多。此次研究擬探討地佐辛復合丙泊酚在髖關節脫位手法復位中的臨床效果,詳情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江西省贛州市中醫院行髖關節脫位手法復位術治療的6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經CT檢查、X線檢查等符合《骨科疾病診斷標準》(2009年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出版)中關于髖關節脫位的相關診斷標準;排除其他骨科疾病;均無麻醉藥物過敏患者;ASA分級1~2級;排除重要器官嚴重受損患者;所有患者均無嚴重精神性疾病,能自主表達意愿;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按患者入院編號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觀察組患者中男20例,女10例;患者年齡22~70歲,平均年齡(42.1±4.8)歲。對照組患者中男21例,女9例;患者年齡23~70歲,平均年齡(43.5±4.7)歲。2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可進行比對研究。
1.2 方法 觀察組患者和對照組患者術前均禁食禁飲。患者進入手術室后,開放靜脈通道,常規監測心率、血壓、血氧飽和度,并給予患者面罩吸氧,嚴密監測患者生命體征。對照組患者給予0.001 mg/kg芬太尼注射液(宜昌人福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054171)靜脈麻醉,觀察組患者給予0.05 mg/kg地佐辛注射液(揚子江藥業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80329)靜脈麻醉。5 min后,分別給予2組患者1~2 mg/kg丙泊酚(西安力邦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10368)靜脈麻醉,以0.5 mL/s的速度持續靜脈推注,直至患者睫毛反射完全消失。隨后由專業骨科醫生進行髖關節脫位手法復位術治療。手術治療過程中可根據患者實際狀況追加丙泊酚。若患者心率<50次/min,則給予阿托品治療;若患者血壓下降顯著,則給予麻黃素治療[2]。
1.3 觀察指標 治療結束后,比較觀察組和對照組麻醉后2 min心率、血壓、血氧飽和度狀況,比較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丙泊酚用量、蘇醒時間、定向力恢復時間、住院時間及患者疼痛狀況。比較2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狀況。患者疼痛狀況使用VAS(視覺模擬評分)進行評定,總分0~10分,分數越高,患者疼痛越明顯。
1.4 統計學方法 用統計學軟件SPSS 19.0對本次研究所統計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 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麻醉后2 min相關生命指標對比 觀察組患者麻醉后2 min心率、血壓、血氧飽和度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2組患者麻醉后2 min相關生命指征對比(x±s)
2.2 2組患者麻醉效果及疼痛狀況對比 觀察組患者丙泊酚用量、蘇醒時間、疼痛評分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觀察組患者定向力恢復時間、住院時間與對照組相比明顯較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麻醉效果及疼痛狀況綜合對比(x±s)
2.3 2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狀況對比 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與對照組相比明顯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狀況綜合對比[n(%)]
髖關節脫位是指髖關節在間接暴力作用下,髖關節通過韌帶之間的薄弱部位而引起的脫落狀況。髖關節脫位后常采取單純性脫位手法復位術治療,手法復位常常需要在麻醉條件下進行,傳統常采取硬膜外麻醉方法,但其操作復雜,阻滯不全影響手術進行[3]。芬太尼復合丙泊酚是常用于髖關節脫位手法復位的靜脈麻醉藥物組合,芬太尼是一人工合成的阿片類鎮痛藥,完全激動μ受體,靜脈注射后能快速發揮鎮痛效果[4],但易引起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快速靜脈注射可引起胸壁和腹壁肌僵硬而致影響呼吸,尤其復合丙泊酚時,往往有更加明顯的呼吸和循環抑制作用,影響患者治療效果[5]。本研究觀察組采用地佐辛復合丙泊酚用于手法復位,患者定向力恢復時間和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發生呼吸循環抑制和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均低于對照組,分析其原因可能為地佐辛是苯嗎啡烷類衍生物,為阿片受體激動、拮抗劑,主要激動K受體,鎮痛效果顯著,采用靜脈注射后見效快,鎮痛效果持久,且其還具有部分激動和拮抗μ受體,能促使平滑肌舒張,減少患者惡心、嘔吐的發生,降低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6],同時地佐辛減輕了丙泊酚對心血管的負性肌力和對外周血管的直接擴張作用,與丙泊酚的不良反應無協同作用,對呼吸循環幾乎無影響,使用地佐辛麻醉時,能促進患者快速蘇醒,對患者機體功能影響較小,因此能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綜上所述,地佐辛復合丙泊酚靜脈麻醉麻醉效果顯著,能促進患者術后恢復,且患者不良反應較少,便于患者早日出院,可將其作為髖關節脫位手法復位術患者靜脈麻醉的有效方法推廣運用。
[1] 劉榮,肖金輝,桂新星,等.地佐辛復合丙泊酚用于無痛人流的療效[J].實用醫學雜志,2011,27(17):3214-3216.
[2] 馬星鋼,顏學滔,孟利剛,等.地佐辛對小兒丙泊酚-瑞芬太尼靜脈全麻蘇醒期躁動的影響[J].廣東醫學,2015,36(15):2421-2423.
[3] 羅燕華,趙子良,黃煥森,等.地佐辛復合丙泊酚麻醉在輸尿管鏡下氣壓彈道碎石術最佳劑量的篩選[J].實用醫學雜志,2014,30(20):3326-3328.
[4] 楊明敏,張奇芬,陶曉三,等.地佐辛復合依托咪酯在老年患者肩關節復位術中的應用[J].江西醫藥,2015,50(11):1279-1281.
[5] 黃玉瓊.瑞芬太尼復合丙泊酚在骨折及關節脫位手法復位中的麻醉效果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24):244-245.
[6] 劉峰,王麗,邊步榮,等.舒芬太尼復合地佐辛用于脊柱手術后靜脈自控鎮痛的臨床觀察[J].中國臨床醫生,2012,40(11):45-47.
10.3969/j.issn.1009-4393.2016.32.095
江西 341000 江西省贛州市中醫院麻醉科(林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