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婷 楊瑤 劉祎
摘 要:公平正義自古就是社會追求的目標,而社會正義也是生態社會主義追求的目標。該文試從分配差異的視角探求生態社會主義的社會正義觀,說明現存的分配中權利、空間和收入這三個方面的差異現象,分析其原因并提出了一些解決措施。
關鍵詞:生態社會主義 社會正義 分配差異 平等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6)02(a)-0141-02
古希臘可以說是西方正義的來源,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柏拉圖主張,“社會正義就是每一個人都只做適合他的本性的事情” [1],得到他應得的東西,各司其職而不觸犯別人的利益。這個相比于古代的東方也有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說法。那么,要談社會正義觀,把它放在社會的層面,似乎又上升了一個層次。也有人說社會正義應該是分配的正義,包含經濟的正義,生態或環境的正義,社區或公共的正義,而該文認為社會正義觀應是正確看待分配中的差異現象,并能對此提出一定的解決措施。
1 當前生態社會主義中的分配差異現象
生態社會主義是在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由于生產力的發展,技術的進步對環境的負面影響逐漸加深的而產生的。生態社會主義主張社會正義,改變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而我們的分配過程中存在著權利、空間以及收入的不平等現象。在現實中,人們所提出生態公平問題,就是因為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還存在著明顯的不公平現象,在此主要從以下3方面來看。
1.1 權利不平等
生態與社會的關系是相當密切的,不能單獨的解決其中的某個問題。它所強調權利的分配中,不僅是傳統的社會保障權利、就業權利,還有女權、移民權利等。而女權也是受到關注最多的,要達到自然的公正,首先得在人群中達到性別公正。由于長期受到傳統思維的影響,女性在生活中的地位相當不穩定,或者有時會受到不公正的對待。還有一個是代際權利的公平,不僅要考慮當代人的平等機會,還要考慮后代人的機會平等。我們不能只考慮當代人的利益,而不考慮后代人的權利。我們不能毫無顧忌的為了自身的利益破壞環境,向大自然無限的索取,這對下一代是不公平的。我們應既考慮到當代人的利益,也保全后代人的權益,這才是權利的平等。
1.2 空間不平等
分配過程中另一個不平等的表現就是空間的不平等。空間不平等更多地關注社會中弱勢群體在環境中的不正義的處境。空間的正義要求所有的人,不論民族、國家和階層,在所有與環境相關的行為和實踐中,都享有公平的權利。而現今世界,存在著社會剝削和生態環境的污染,窮人是生態環境破壞的最直接的受害者。開發商把工廠建在新的土地上,他們獲得了利潤,而當地居民卻要承受環境的污染帶來的傷害。在自然面前,有的人利用自然資源獲利多而對環境保護的投入少,有的人在自然資源中獲益少,卻要負擔更多的環境保護責任。
1.3 收入不平等
社會公平的標準來自于主體間的比較,有人工作投入多,卻回報少,有人工作投入并不多,卻通過其它方式獲取高回報,便產生了社會不公的現象。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對經濟和政治領域的公平問題特別關注。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人們收入分配的差距在擴大,社會上出現了一些腐敗現象,讓人們對當前的收入分配感到不那么樂觀。相比較來說,收入分配是一個新的更加復雜的問題,盡管收入分配問題已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但人們大部分還停留在一般性的議論中,還沒有對這個問題背后的原因進行深入的分析。相比較來說,收入分配的差異表現的比較明顯,在普通大眾身上有較為突出的表現。當然,“生態社會主義者主張,未來社會要特別重視縮小貧富之間的差距,要千方百計使低收入的人的基本需求得到滿足”[2]可是在社會發展道路中,要實現這個目標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2 分配差異現象的原因
生態社會主義想要“建立一種自我約束的、更節儉的、生態上可持續發展, 人與自然和諧的綠色社會”[3],而現實發展中卻出現上面的空間、權利、收入的不平等的現象,那么這些現象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具體來說有以下幾個方面。
2.1 利用與補償不相對應
在現實中,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利用自然上存在著不公平的問題。發達國家過多指責發展中國家對自然的破壞,更多地要求發展中國家對自然環境進行補償,卻沒有對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開發、利用自然中的獲益程度進行對比,也沒有把發達國家對自然資源破壞所付出的代價作為一個評判的標準。而且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一部分企業和部門利用自然資源,創造了更多的個人利益,但也帶來了很多環境方面的問題。相反,沒有從中獲益很多的人卻要承受他們環境污染帶來的影響,這當然是不公平的。即就是說,自然資源和環境的利用不是無償的,人們利用自然與利益的補償是不相對應的。
2.2 發展道路的環境破壞程度高
隨著工業文明進程的加速推進,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斷增強,所創造的物質產品也日益豐富,但是人類由于受到經濟利益的驅動,自覺或不自覺給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重。人們發展道路中還存在著先污染,后治理的理念,發展道路中還存在著較大的人與自然不和諧現象,對環境的破壞程度較高。人們對蓬勃興起的工業文明不加限制,也不節制自身的欲望,結果導致自然對人的報復。
2.3 人們對生態公平的理念尚沒有完全建立
由于長期追逐高利潤而忽視生態環境保護,以及發展過程中更多關注的是利益的不平等現象,而沒有看到更多的具體的不平等的原因。人們對生態公平的理念認識不夠全面、不夠深刻,導致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即使出現生態不平等現象,如果沒有損害到自身的利益,人們也可能采取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不去捍衛生態的公平。可見現實中人們對生態公平的理念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這也是出現不平等現象的一個重要的原因。
3 實現平等的舉措
3.1 建立良好的補償機制
對于經濟相對落后但生態環境也需要保護的特定地區,國家也應加大投入力度,補償他們在維護生態平衡中而造成的利益損失。從企業層面上來說,要嚴格按照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嚴格限制這些企業的排污量,促使他們真正在節能減排上發揮更大的作用。從個人層面來說,一些使用對環境影響較大的消費品,應承擔起必要的補償責任,如:高排量的汽車、空調等,也應為可能導致的生態惡化付出代價。
3.2 建立有益于環境的科學發展道路
對于之前先污染后治理的開發自然的思路,不利于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而應創新發展思路,樹立可持續的生態保護理念,生產可持續、可循環的產品。生活中也常見建筑物的拆除與新建,產生了不少建筑垃圾,應該發展綠色建筑業,使用清潔能源,不僅是生產者,還有消費者也要樹立綠色消費意識購買清潔產品,有利于我們保護自然,保護人們的生態平衡。
3.3 建設生態環境及道德評價系統
針對人們生態公平理念尚未完全建立的基礎上,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建設生態環境及道德評價系統,引導人們能自覺地保護環境,實現人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從思想上首先改變態度,生態環境問題不是與自己無關,而是有關我們每一個人生存發展需要的問題,要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對破壞生態的行為進行道德上的譴責,建立良好的生態環境和道德評價系統,促進人與自然協調發展。
4 結語
生態社會主義者主張“建立一種在人與環境之間平等、和諧關系的生態社會主義社會”[4],而為了實現社會正義,生態社會主義在很多方面做了努力。生態社會主義的社會正義觀在當時及后世產生很大的影響,且社會正義是具體的、歷史的,在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有不同的表現形式,所以面對現今存在的權利、空間、收入方面的不平等問題,我們也要正確看待并積極應對這些問題。
參考文獻
[1] 趙敦華.西方哲學簡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2] 彭緒琴.西方生態社會主義的民主觀及其啟示[J].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24(4):29-31.
[3] 蔡春玲.淺析生態社會主義[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2003,3(2):74-75.
[4] 王桂艷.生態社會主義的生態正衣觀芻議[J].思想戰線,2008,34(3):5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