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昊
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展,互聯網金融得到了快速發展,使其成為全民關注的焦點。互聯網金融不僅掀起了金融業創新的浪潮,而且眾多消費者把目光從傳統的金融機構轉移到互聯網金融上,它將對中國現有的金融機構以及人們消費觀念產生長久而深遠的影響。本文首先對我國互聯網金融迅速崛起的原因進行闡述,詳細分析了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的發展趨勢、共生機理以及促進互聯網金融與商業銀行良性互動發展的建議,旨在為互聯網金融與商業銀行營造一個公平公正的營業環境,推進中國金融行業的健康繁榮發展。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商業銀行;關聯性;共生發展;
隨著社會的發展,互聯網金融模式迅速興起。廣大消費者可以通過互聯網金融辦理各類業務,如購買各類保險,不必再到實體的保險公司營業網點購買;辦理理財業務沒有必要跑遍各家商業銀行的理財大廳,只需要在手機簡單地操作,便可以實現;支付時,通過在手機上的簡單操作,瞬間即可完成。在“大資管”的趨勢下,互聯網金融與商業銀行將立足共生關系,共同致力于金融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促進我國金融市場的健康繁榮發展。
一、互聯網金融迅速崛起的原因
(一) 網絡技術、移動通信技術、支付技術和安全存管技術的不斷突破,互聯網用戶的大幅上漲,為金融產品與市場需求的高效結合提供了基礎,促進科技與金融的結合。
(二) 互聯網金融獲得了政策上的鼓勵與支持。“克強經濟學”面世以來,市場的地位在國民經濟中逐步提升,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順應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要求。
(三) 金融市場供需失衡為互聯網金融的出現創造了契機。最后,互聯網金融的出現是互聯網精神向金融領域延伸帶來的結果。面對挑戰,傳統金融機構一方面加快金融服務的互聯網化,推出更具吸引力、競爭力的產品,拓寬市場的廣度;另一方面則采取諸如調減支付寶轉賬額度等措施,抑制互聯網金融對利潤的“侵占”,也是為自身改革爭取時間。新舊交替是自然規律,打破傳統格局一定會出現新、舊力量的摩擦。在未來,互聯網金融模式與傳統金融模式的演進格局,取決于市場化程度、法律約束力和社會環境的包容性,也取決于金融機構、企業的經營能力與創新能力。
二、互聯網金融與商業銀行的發展趨勢
(一)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趨勢
更加規范化。現在是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的時期,發展不夠成熟,相應的法律法規沒有頒布、相應的監管體系沒有形成。目前的互聯網金融仍然存在很多漏洞與缺陷,存在很多經營風險。互聯網金融現出遍地開花的繁榮局面,同時也是魚龍混雜的一個發展局面,存在很多監管漏洞。。因此,隨著互聯網金融的不斷發展,相應的法律法規也會不斷完善,監管越會越來越到位,互聯網金融也會發展地更加規范。更加專業化。
互聯網金融目前正欣欣向上、發展繁榮,但是互聯網金融目前也是魚龍混雜,發展參差不齊、良莠不齊。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不夠規范、有些金融企業的專業性也不高。在未來的發展中,互聯網金融不僅會利用互聯網技術、互聯網平臺發展自己的業務,同時也會在金融方面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互聯網金融的本質仍然是金融,因此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必定在金融方面越來越精、越來越專業化。
(二) 商業銀行的發展趨勢
業務綜合化。金融行業的競爭力越來越激烈,商業銀行的業務也在不斷地擴張。商業銀行經營的業務范圍、領域越來越寬。以前商業銀行的主要業務是存貸款,由于當時競爭不激烈,傳統商業銀行靠存貸利差也能獲得豐富的利潤收入。現在銀行的業務不僅涉及存貸款,還發展各種理財產品、基金、保險、債券、貴重金屬等等,銀行與其他行業的界限越來越模糊,銀行發展也呈現混業發展、綜合發展的趨勢。
實體網點智能化。商業銀行的實體網點越越來越智能化,網點有公共無線可以使用。存取款可以通過ATM機操作,開卡可以通過自助發卡機辦理,辦理買理財等其他業務也可以通過智能設備進行辦理。很多業務都能突破時間空間的限制,為客戶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務。
三、互聯網金融與商業銀行的共生機理分析
互聯網金融的起步得益于銀行的合作,卻因影響到銀行利益遭到商業銀行的 “排擠”。如果商業銀行強勢維護壟斷地位,則在長期看來是“爭做21世紀的恐龍”,因為官定利率成為歷史只是時間問題。當下是開放利率的緩沖期,互聯網金融正推動銀行早做準備。如果既希望互聯網金融茁壯成長,又保證商業銀行能繼續做大做強,同時還要求中國的市場經濟越來越繁榮,那么探討互聯網金融業與商業銀行維持什么樣的關系從而取得“三贏”的局面就很有必要。
(一) 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發展的促進作用
互聯網金融通過低成本、創新的商業模式促進普惠金融的實現,提升小微融資覆蓋和投資理財覆蓋,降低金融業交易成本。發展歷程雖短卻態勢強硬,原因在于金融市場高度管制下,商業銀行服務的局限性以及金融創新監管盲區的存在使得互聯網金融“乘需而入”。而面對互聯網金融的來勢洶洶,商業銀行紛紛采取措施積極應對。互聯網金融正倒逼商業銀行改革創新。
首先,互聯網金融融資模式更好地滿足了中小微企業的信貸需求,啟發商業銀行重塑放貸模式。互聯網金融融資模式基于網絡交易、社交網絡賬號等數據分析,建立還貸能力評價體系,構建P2P網絡借貸平臺,借貸雙方靈活選擇,具有操作方便、放貸及時、額度小等特點,相比于小額貸款公司,受到的規定限制更少,因此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中小微企業貸款難問題。互聯網金融是民間借貸在合法化邊緣的華麗轉型。另一方面,商業銀行是市場經濟的參與者,偏愛信用評級高、資產規模大的國有企業符合信用風險管理要求。
其次,互聯網金融理財產品豐富了投資渠道,也給商業銀行帶來了一定程度的儲戶流失,商業銀行開始主動探尋與互聯網技術結合的新路徑。投資渠道有限、國內通脹嚴重的情形下,由活期、定期存款轉投理財產品已經成為一種趨勢。互聯網金融理財產品借助互聯網技術優勢,在渠道設計上大膽創新,實現了申購、贖回無時間、空間限制以及“1元”理財的極低門檻,與網絡支付、手機支付的高效結合極大地方便了投資者提現、消費,積累了廣泛的民眾基礎。商業銀行134在互聯網金融的競爭壓力下,更加注重占比80%的存款“小客戶”需求,整合人力、資本、信息資源,讓互聯網技術滲透進傳統銀行業務,研發并推出自己的互聯網金融產品。
(二)商業銀行對互聯網金融發展的支撐作用
互聯網金融的高速發展還離不開商業銀行的支撐。首先,正是商業銀行的發展不完善為互聯網金融帶來發展業務的空間和機會。其次,互聯網金融理財產品的設計依附于商業銀行,如第三方支付的完成必須由銀行的資金結算功能支持,2013年“錢荒”時期天弘基金與商業銀行的協議存款的高利息創造了“余額寶”的高收益。
四、促進互聯網金融與商業銀行良性互動發展的建議
(一) 完善風險防控機制,構造公平有序市場
互聯網金融業正處于加速發展的階段,可觀的行業利潤、較低的準入門檻吸引了眾多參與者。而互聯網金融屬于高風險行業,互聯網的安全風險與金融風險并存。P2P平臺也的確出現過資金池等非法集資甚至龐氏騙局的亂象,主要是因為互聯網金融的無序發展所致,很長一段時間內互聯網金融是監管“特區”。同時,新進入者、新型產品極大地擴容了金融市場,現行的金融業規則已經不能滿足市場需求,因此調整、變更現有的監管方式,構造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是時下首當其沖的任務。完善風險監管機制還能為消費者提供權益保障,增強消費者對新興金融模式的信心。
(二)致力金融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確立兩者良性互動發展的大方向互聯網的普及為金融產業向線上延伸奠定基礎。金融產業由線下拓展到線上,順應了消費者使用習慣和社會主流商業模式改變的要求。傳統的金融產業更多地模仿學習西方模式,銀行、證券、債券、衍生產品等板塊均屬舶來品,但幾乎與外國同步的互聯網金融具有土生土長的意義,更直接地反映了國內金融市場的不足與剛需。
五、結語
綜上所述,互聯網金融與商業銀行之間關系的分析,說明了要相互的合作、取長補短、優勢互補、不斷相互促進,只有這樣才能快速的推進中國金融行業健康繁榮發展。
參考文獻:
[1]顏臣.我國商業銀行互聯網金融發展策略研究[D].山東財經大學,2016.
[2]丁靜柔.互聯網金融背景下我國商業銀行發展模式研究[D].天津財經大學,2015.
[3]彭迪云,李陽.互聯網金融與商業銀行的共生關系及其互動發展對策研究[J]。 經濟問題探索,2015,(03):133-139.
[4]朱小霜.互聯網金融對我國中小商業銀行發展的影響研究[D].鄭州大學,2015.
[5]白金枝.互聯網金融發展及其對我國商業銀行的影響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