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浩
[摘 要] 面對新世紀經濟發展全球化、高等教育大眾化、就業競爭白熱化的新形勢,作為外語類高職院校到底該秉持什么樣的課程取向,才能實現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呢?聚焦“雙核”能力培養強化職業素質教育,從建立基于“雙核”能力培養的人才培養方案的原則和人才培養方案制訂的基本思路提出了參考。
[關 鍵 詞] “雙核”能力;職業素質教育;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 G717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6)28-0134-02
我國職業教育經歷了職業教育思想觀念和人才培養模式變革的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舉旗職業—教育立法階段(1980-1998年);第二階段是規模擴張—發展階段(1999-2005年);第三階段是示范引領—質量提升階段(2006年至今)。面對新世紀經濟發展全球化、高等教育大眾化、就業競爭白熱化的新形勢,作為外語類高職院校到底該秉持什么樣的課程取向,才能實現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培養目標?作為外語類高職院校教師、教學管理人員怎樣看待和思考專業人才培養呢?怎樣正確理解和執行人才培養方案呢?筆者有以下思考。
一、建立基于“雙核”能力培養的人才培養方案的原則
人才培養方案是高職學院辦學思想指導下對人才培養的總體構想,是制訂教學計劃、組織人才培養方案實施和進行教學質量監控的依據。外語類高職院校需結合高職學院教學實踐,構建人才培養體系,凸顯專業特色,培養和造就具有社會職業競爭力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為進一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升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和專業核心能力努力。
(一)聚焦“雙核”能力培養,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突出“雙核”能力(職業核心能力和專業核心能力)培養。專業核心能力培養聚焦于“崗、證、課”的有機融通,構建專業能力和外語能力模塊,形成以專業核心能力培養為主線的專業課程群。引入國家(行業)職業標準融入專業教學內容,以職業活動過程為主線,以工作任務為導向,以職業能力的形成為目標,全面落實學院的“三雙”(雙素養+雙技能+雙證書)人才培養規格,使學生在獲得畢業證書的同時,能順利獲得相應的中級及以上職業資格證書。職業核心能力培養著力于職業綜合素質培養,構建職業社會能力、職業方法能力的課程模塊,形成人文素質、職業道德、職業拓展等課程群,提升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就業能力、職業轉換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學生的職業生涯發展是實現學生自身發展和企業發展需要的結合點。在當今教育社會化、評價多元化、資源信息化的時代,要針對高職院校學生的特點,加強其人文素養、職業素養、學習技巧和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充分體現“互聯網+”課程的教改理念,充分利用學院的課程網絡資源庫,對學院的課程實行改革,提倡教師制作緊扣知識點的微課,對學生的學習方法與學習效能加強引導與培養,使學生“德、智、體、美”全面協調發展,獲得終身學習的能力。課程設置應引導學生正確處理好思想與行為、知識與能力、理論與實踐、學習與健康等關系,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確保學生具有較強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二)堅持“四個對接”,突出職業特點的原則
高職教育以培養生產、服務第一線的高素質的勞動者和實用人才為目標,使受教育者具有崗位就業的競爭力和在職業崗位群就業、轉崗、晉升的能力。人才培養方案必須與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構建對接,以實現人才培養的“四個對接”,即學校與企業對接、專業培養目標與產業人才規格對接、人才培養過程與產業工作任務(過程)對接、教學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主動適應勞動力和人才市場的變化,使受教育者獲得由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構成的職業能力。
(三)加強溝通能力培養,凸顯外語特色的原則
外語類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方案制訂應該凸顯外國語職業的特點。人才培養方案應突出“外語+專業+技能證書”和“專業+外語+技能證書”的特色,在課程設置上凸顯外語職業學院的特點。為突出外語特色,在課程設置上,達到培養“人文素養與職業素養兼備、外語技能與專業技能兼通、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兼有”的市場急需的特色人才的目的。
(四)緊扣專業技能標準,突出實踐能力培養的原則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學習活動應與職業崗位的具體工作任務或問題相結合,通過分析任務、解決問題來引發、維持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培養方案必須從崗位實際需求出發,以工作任務來整合理論和實踐,堅持“理實一體”“教學做合一”,緊扣專業技能抽查標準,設定模塊化課程體系,構建任務引領型專業(實訓)課程,強化綜合項目實訓和頂崗實習等教學環節,增強學生適應企業實際工作環境和完成工作任務的能力。
(五)對接培養目標,精心設置課程群的系統性原則
應準確把握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和人才培養規格,準確分析專業建設現狀,提出本專業的總體建設思路,精心設計專業核心能力課程和職業核心能力培養課程體系,充分利用教學條件及資源,強化教學管理與評價。課程設置中應充分考慮培養方向的職業崗位群,將職業資格證書的培訓納入課程體系,構建模塊化的專業課程群。將教學內容、教材建設和教學方法融入培養方案之中,不斷探索培養高素質技能型專業人才的方法與途徑,建設高水平、實用型、共享型的實習實訓基地,創優人才培養方案。
二、“雙核”能力培養的人才培養方案制訂的基本思路
(一)深入調研,明確專業所對應的職業崗位群
各專業應對周邊地區的行業、企業進行深度調研,采取實地調研與網上調研相結合的方式,了解企業的生產與工作流程、職業崗位群職責與要求、人才需求取向與人才規格要求。明確描述本專業面向的主要職業崗位及其所要求的職業核心能力;寫出相應的調研報告,在此基礎上,準確把握培養目標和人才規格的定位,以便確定本專業所對應的職業崗位群。
(二)認真分析,明確職業崗位群的知識、能力、態度結構
各專業對確定的對應職業崗位群進行典型工作任務(過程)的分析,明確描述本專業面向的主要職業崗位及其所要求的職業核心能力,明確企業的崗位專項技能對畢業生應具備的基本素質、知識要求、能力要求、職業態度要求等,為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提供科學依據。
(三)仔細推敲,明確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
各專業的人才培養必須緊密對接行業產業,根據行業產業發展對人才培養的要求,制訂具體的人才培養目標與培養規格。人才培養的總體規格要體現“雙素養+雙技能+雙證書”的要求,即人文素養和職業素養,外語技能和專業技能,畢業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各專業的培養目標與培養規格應明確具體,凸顯外語類職業院校的特色。
(四)精準把握,確定畢業標準
應根據專業的職業崗位對本專業的職業資格(技能)等級要求,明確規定學生畢業時應獲得的職業資格證書和等級,提出針對核心職業崗位的職業資格證書,或針對職業核心能力的中級及以上職業技能證書的要求。每個專業應明確提出學生必須獲得畢業證和一個職業資格證書,至少要達到雙證的培養要求。
(五)反復斟酌,構建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在專業調研的基礎上,依據本專業對應職業崗位(群)必備的知識、能力、態度要求,按照“三雙”的培養規格要求,各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經過充分討論,廣泛征求意見,堅持以學院與企業聯合培養為基礎,制訂出“產教結合、校企共育、工學結合”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各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可結合自身專業的不同要求,提出具有本專業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
(六)突出特色,構建基于“雙核”能力培養的模塊化課程體系
按照“雙素養+雙技能+雙證書”的培養規格要求,構建基于“雙核”能力培養的模塊化專業課程體系。將課程分為“雙核”(職業核心能力和專業核心能力)能力培養模塊化課程體系。以“雙核”(職業核心能力和專業核心能力)能力培養為基本路徑,根據“崗位職責—能力要求—課程設置—課程目標”的思路來構建核心課程體系,對學生的知識、能力、態度形成系統支持,參照各專業的專業技能抽查標準,將學生相關職業資格培訓與考證納入課程體系之中。
(七)緊扣專業,明確專業能力核心課程
專業能力核心課程是決定本專業性質和職業能力的關鍵課程。課程設置應圍繞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養目標,綜合考慮學生的人文素質、職業能力培養與可持續發展,參照職業崗位任職要求,引入行業企業技術標準或規范,體現職業崗位(群)的任職要求、緊貼行業或產業領域的最新發展變化。
(八)嚴密監控,明確教學質量監控評價體系要求
建立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具體描述對課堂教學組織、實踐教學組織、師德師風建設、教學事故處理、常規教學管理等過程的監控,采取何種措施等,實現教學管理規范化;充分發揮各級教學督導成員的督導作用,全面強化各教學環節的運行和教學質量的跟蹤與掌控。
建立教學質量評價體系,逐步形成第三方的評價機制。充分考慮社會用人單位、社會第三方評價機構以及家長的評價,逐步形成包括專任教師、企業兼職教師、項目小組及客戶、行業企業和社會有關方面等評價主體在內的多元考核評價體系,形成學生評教、同行評教、企業專家評教“三評結合”的教學評價機制。突出考試與考評結合,改革學生學業成績評價方式,構建“課堂考勤+教學過程+課程考試”的形成性教學評價體系。
(九)實事求是,明確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實施的基本條件
1.師資配置要求。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有賴于教師較好的業務素質和較高的教學水平。根據各專業的要求及特點,按照課程的性質及地位,在人才培養方案設計中對本專業教師做出相應的要求與說明。
2.實踐教學配置要求。各專業人才培養規格根據“產學融合,工學結合”的宗旨,系統設計并安排各學期的實訓項目,明確校內實訓基地(含職業技能鑒定要求)、校外實習基地應滿足專業實踐教學和技能訓練的要求,滿足學生頂崗實習半年以上的要求,學院的信息網絡教學條件應該達到本專業教學的基本要求。應明確校外實習基地的功能與結構,校外實習基地的建立與拓展,為學生的專業實習提供廣闊的培訓提高空間與鍛煉機會,有利于學生畢業后盡快熟悉工作流程及業務,迅速上崗工作。
設置外語類專業的外語能力拓展實踐課程,內容包括:英語能力強化訓練、外語沙龍、各種外語第二課堂活動等。
參考文獻:
[1]王旖旎.高職學院校企整合“雙核”模式研究[J].商場現代化,2011(36).
[2]任春華.高職院校開展"雙核能力"培養的意義[J].金色年華(下),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