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姜 李蕾 尚振華
摘要:隨著建設世界一流高水平大學的深入發展,我國教育改革和開放的步伐正在加快,同世界各國的教育與學術交流日趨活躍。各高校問不僅在國內激烈競爭、重組合并,而且不斷加大智力引進與對外聯合辦學的力度,對外聯絡及接待工作大量增加。如何利用好高校的外事窗口,為高校上質量.上水平、上層次服務,提高學校的知名度和辦學效益,是高校外事工作人員必須深人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高校 外事工作 大外事
中圖分類號:G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6)04(a)-0136-02
外事工作是高校日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校對外交流的窗口。加強外事工作是高校實現高等教育國際化和提高綜合實力的重要途徑。尤其在高等教育國際化趨勢愈加明顯的今天,正確認識高校外事工作存在的問題、加強對高校外事工作的創新和改革,將對進一步完善高校國際化建設的組織、協調,管理和服務體系產生重要的意義,進而對提升高等教育國際化水平和競爭力產生積極作用。
1.高校外事工作的內容
(1)教學和管理資源的引進和派出。根據高校教學和科研需要,聘請、管理和服務國外教學和管理人才,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推動和服務校內教學和管理人員參與國際交流,參加國際學術會議、進修、訪問、科研合作交流等。通過教學和管理資源的引進和派出,建立高水平國際化的師資隊伍、培養管理人員先進的管理服務理念,提高高校教學科研管理水平。
(2)學生的引進和派出。積極做好招收、管理、服務和培養海外留學生的工作,包括積極推動和配合高校師資隊伍和課程體系建設,滿足學位留學生的教學要求;做好對外漢語教學,保證和提高語言生的培訓質量;做好其他日常的管理和服務工作。推動和服務校內學生參與國際交流,拓展校內學生的國際化視野,拓寬海外交流渠道,落實與實施校內學生派出項目,提供行前培訓等。通過學生的引進和派出,豐富校園的多元文化,服務高效的人才培養目標,擴大高校的海內外知名度。
(3)頂層設計和戰略規劃。隨著高校外事工作的業務范圍大幅度增加,外事工作理念和機制較傳統發生了根本性轉變,高校外事部門在頂層設計和戰略規范方面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通過收集與加工海內外最新的高等教育信息,完成相關理論研究為學校總體工作提供智力支持,策劃、組織實施重大計劃與項目,組織和協助各學院和學科做好提高國際競爭力的全面工作,切實做好規劃、組織、牽線、協調、管理和服務工作。
(4)其他日常涉外工作。外事工作作為高校對外交流的窗口,承擔了科研合作與學術交流、外事接待、舉辦國際會議、行政審批、發文和收文,以及其他外事工作的協調和落實工作。可以說是高校完成對外交流的平臺和展示自己的窗口。
2.高校外事工作的現狀、改革與創新
(1)意識定位。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日益提高和高等教育的飛速發展,高校外事工作主動或被動地大幅度增加了業務范圍,集教學、學生工作、后勤服務、行政管理服務于一身;在層次和領域上也快速發展,出現很多以前不曾遇到的情況;新形勢下,高校自身發展、科研工作、師生交流的愿望等,都對傳統的外事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例如:在國內學生申請海外交流項目的過程中,辦完所有的手續和材料可能需要學生跟學校各個部門打交道,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再例如,在承辦大型國際會議的過程中,外事部門常常受到人手不夠、專業性不強的局限。而在科研合作交流中,缺乏專業素養又成為短板。可以說,高校外事工作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
在這種情況下,高校外事工作者迫切需要及時調整工作思路,找準角色定位,提高管理服務意識。作為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的具體實施者,高校外事應從全局出發,如何發揮以人為本的精神,踐行群眾路線,簡化工作程序,優化服務。一方面作為智力支持,配合高校做好總體工作規劃,在工作思路和內容方面有清醒的認識;另一方面,結合自身工作特點,協調學校教學、學生工作、科研、人事等相關部門通力合作,捋順工作思路,服務各學院和學科提高國際競爭力的全面工作。
(2)機構設置。傳統的高校外事機構設置一般為高校直屬處級單位,隨著涉外業務的發展,各個院系設置了外事工作人員,但一般為兼任性質,在承擔外事工作的同時還肩負許多其他的工作,工作的時間和精力大多被分散了;為了滿足工作需要,其他教學管理部門、學生工作、科研、人事等相關部門也逐漸設置了外事工作崗位,這種做法一方面有利于外事工作人員了解所在部門的工作規律和機制;另一方面卻導致其崗位設置模糊,工作內容重疊,對外事政策把握不及時和準確,容易出現各自為政、信息溝通不暢等問題,對資源配置也是一種浪費。
傳統的外事機構有限的工作人員很難滿足日益發展的外事工作要求,這就要求盡快形成高校內部群策群力、齊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建立“大外事”系統,將外事機構工作重心轉為主導和服務,使學院成為外事工作的主體,充分調動教授專家的積極性,強化國際交流與合作項目的協調與落實。同時,聘請具有豐富國際合作經驗的國內外專家學者,充分發揮著名專家學者在學術上的國際影響力、寬闊的國際視野、廣泛的國際關系以及豐富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經驗,為學校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工作提供咨詢、建議、論證、監督、評價和指導。可以說,構建“大外事”系統是實現國際化建設的有效途徑、合理配置外事人力資源的重要契機、促進高校國際化建設的有力措施,以及打造外事管理服務平臺的堅實保障。
(3)隊伍建設。外事工作人員,作為高校外事工作的具體實施者,承擔著重要的任務。一支過硬的外事工作隊伍,對于提高高校外事工作水平、推動高校外事工作的改革與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新中國成立后,周恩來總理在1951年對外事工作人員提出十六字要求,即站穩立場、掌握政策、熟悉業務、嚴守紀律。雖然時代變遷,但體現了對外事工作人員的基本素質要求,即思想政治素養、業務水平和行政管理能力、思想品德修養。然而,隨著外事活動的日益頻繁,面對從未遇到過的新情況,傳統上對外事工作人員的基本要求已經不能滿足工作需要。
結合人事制度改革,強化選拔聘用機制。立足工作需要,從外事工作實際情況出發,規范細化工作內容。選拔的高校外事工作人員應具有過硬的專業素養,包括政治素養、外水水平、基本的外事工作常識、業務水平和行政管理能力,更要具有過硬的服務意識。制定和完善個人培訓和成長計劃。高校外事工作的內容和特點要求對外事工作人員加強教育培訓工作,強化專業素養和服務意識。通過培訓,提高外事工作人員的職業素養,在高校外事工作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同時在工作中應建立和完善激勵機制,包括崗位激勵、機會激勵、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關心外事工作人員的個人發展,從而充分調動外事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應充分認識到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辯證關系,個人的良好發展能夠有力地推動整個外事部門的工作,反之亦然。
綜上所述,在教育國際法飛速發展的今天,高校外事工作面對著機遇和挑戰。高校外事工作在新形勢下要抓住機遇,迎難而上,提高創新意識,懷揣進取夢想,將外事工作落到實處,促進高校國際化發展要求,并最終促進我國高等教育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