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姝聲
摘 要:音樂教育改革為聲樂教學模式的創新和發展提出新的要求,實現聲樂教學模式的多元化是新時期教學發展的內在要求。我國聲樂教學改革在新時期取得很大的成就,但當前聲樂教學模式依舊存在許多問題。本文在分析聲樂教學模式現狀的基礎上,設計多元化的聲樂教學模式,為理論研究和教學實踐提供參考。
關鍵詞:聲樂教學 多元化 教學模式
進入21世紀后,我國音樂教育逐漸向素質教育方向發展,音樂教育是為社會培育人才的重要途徑,是我國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手段,有利于促進我國長期發展。聲樂課是音樂藝術教育的重要科目,聲樂教學不僅要提高學生的演唱水平,也要培養學生具有豐富的想象力、淵博的知識、創新精神、健康的心理等文化藝術素養。回首我國聲樂教學新時期以來的教學改革歷程,聲樂教學模式是改革的瓶頸問題,不突破原有的教學模式,只是在改革理論上實施新的教學內容,根本達不到改革的目的。為此,本文主要探討了聲樂教學模式的改革現狀,在此基礎上設計多元化的聲樂教學模式,為理論研究和教學實踐提供參考。
一、 聲樂教學模式的現狀
隨著聲樂教學改革的推行和發展,以及社會對聲樂人才需求的不斷變化,我國高校紛紛改革傳統的聲樂教學模式,從整體上來看傳統教學模式依然占主體地位,還沒有完全轉變為新教學模式。當前聲樂教學模式以傳統教學模式為主,在此基礎上發展出混合教學模式,多媒體教學模式和實踐性教學模式。聲樂教學改革對傳統教學產生重大變革,但當前聲樂教學模式依舊存在許多問題。
1.聲樂教學內容的變革有限
在聲樂教材的選擇上,教材中的聲樂曲依舊單一,將單一的聲樂曲目作為聲樂教學的專用教材已經不適合當前教師和學生的需求。在課堂教學上,聲樂技法課堂一般先安排基礎發聲練習,再進行曲目的演唱練習,在學生練聲階段教師進行詳細的講解和指導,但在歌曲演唱階段教師對學生的指導還不夠詳細,對于情感表達、藝術品質等方面的指導還很少。
2.教學模式依舊單調
新型教學模式在具體教學中的應用有限,傳統教學模式依舊是聲樂教學的主要模式。由于教學基礎設施、教師思想觀念等因素的影響,新型聲樂教學模式的應用還十分有限,依舊沒有超越傳統聲樂教學模式的主體地位。新型聲樂教學模式的開發程度有限,并沒有實踐開發利用,僅僅停留在理論階段。
3.學生水平與教學內容不協調
教師在教學曲目的選擇上存在盲目創新和增加的現象,曲目的選擇沒有根據學生的實際發展水平,一些高難度的、原創的、大型的曲目往往并不適合學生當前的學習需要,造成適得其反的效果,影響學生的發展。
二、 多元化聲樂教學模式設計
1.基礎技能教學模式設計
(1)科學地教授聲樂理論知識
在聲樂課堂實踐中,聲樂理論知識是學習聲樂的基礎,但學生學習聲樂理論知識往往具有局限性,聲樂理論知識與聲樂表演在學習過程中被分開,影響學生聲樂表演的效果,不利于調動學生表演的欲望。因此教師應將復雜的聲樂理論知識進行分類,重點對每位學生的特質進行分析,教授與學生發展相符合的理論知識,對學生進行有區別的理論知識教授,及時觀察學生的接受情況,使學生充分掌握應具備的聲樂理論知識,推動實踐和理論的共同發展。
(2)拓寬教授聲樂技能的曲目范圍
拓寬曲目范圍并不是簡單地增加曲目的數量,而是從不同方面加以拓寬。在曲目的語言方向,適當增加英文曲目,引導學生了解英文曲目的演唱,提高學生對聲樂課堂的興趣。在曲目的題材上,應將民族曲目、通俗歌曲、戲劇、民歌等合理結合,培養學生綜合聲樂技能,培養學生掌握不同的聲樂曲目,找到自己的專長。在曲目的表演形式上,應綜合教授獨唱、合唱、重唱等不同類型的表演曲目,培養學生掌握不用的唱歌技巧,擴寬未來的就業渠道。
2.情感體驗教學模式設計
(1)實施途徑
培養學生的情感體驗主要采用直接途徑和間接途徑。直接途徑就是引導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進行情感體驗,在實際生活經歷中積累藝術構思靈感和創作思路,不斷豐富學生的生活積累。教師指導學生隨時觀察和體驗生活中的自然風光和生活場景,感受人的情感特征,尤其是對演唱具有啟發的生活實踐。除此以外,教師還要引導學生間接的學習古今中外優秀的藝術文化,欣賞優秀的藝術創作和作品,提高學生自身的創作能力,擴寬學生的藝術視野。間接途徑就是通過戲劇、電影、小說、繪畫、詩歌等文學藝術作品體驗生活中的情感,構建想象和聯想能力。
(2)教學方法
實施情感體驗教學模式,教師首先要正確把握藝術作品的情感,為學生分析作者的情感是如何通過作品變現出來的,并分析如何采用合適的方式將藝術魅力表現出來,使學生充分掌握其基本性質和類別。其次,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學生的情感變化,在此基礎上促進學生的情感體驗更加深入。最后,教師要引導學生抒發真實的情感。情感體驗的最終目的是學會真實的抒發歌唱情感,聲樂表演最忌諱虛假、做作情感的表達,因此教師要注重調動學生的內心世界,喚起學生真實的情感,促進學生在歌唱表演中引入樸素的、真實的情感。
3.文化修養教學模式的設計
(1)聲樂文化的分類
為了在教學中提升學生的聲樂文化修養,教師首先要明確聲樂學生應具備的文化素質,明確聲樂文化的類別。一般性文化是指非藝術類所涉及的知識,例如社會科學相關學科、自然學科中的基礎知識,有利于幫助聲樂學生拓寬聲樂專業之外的知識領域。姊妹藝術文化主要包括聲樂曲目的創作背景、專業外的相關文化知識等與聲樂文化相互促進的文化內容,有利于學生情感的培養。專業文化指的是聲樂專業相關史論、技能知識等,影響學生專業審美文化的形成。
(2)教學應用
首先,教師將實際案例作為學生聲樂曲目練習的重要先導,在曲目練習之前講述與曲目相關的實際案例,激發學生練習和學習的興趣,然后在教授聲樂曲目中引導學生培養如何表達情感,讓學生深刻感受到文化修養在聲樂表演中的作用,刺激學生主動關注聲樂文化。其次,教師組織開展與聲樂表演相關的展覽等課外體驗活動,主要參觀國內外的文化藝術成果,在實踐中融入至文化氛圍中,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最后,教師可以將相關的影視資料作為學習聲樂曲目文化的輔助教學工具,將文化修養的培育生動化、具體化,使學生充分得到文化藝術的熏陶。
4.數字化教學模式設計
(1)實施聲樂演唱互動
將學生的聲樂表演、聲樂訓練等學習活動與計算機相關聯,學生通過計算機完成聲樂表演的基本訓練和作品展示,學生的整個聲樂表演是通過計算機進行反饋、匯總的,為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進步提供客觀的資料。協奏模式是進一步的互動方式,教師可以操控計算機,控制音樂的播放時間,并采用反饋信息及時調整教學,做到以學生的實際為主體。學生在演唱或發生的過程中,計算機可以判斷其音色、音質、音量等準確度,學生根據計算機的提示進行及時調整。這種數字化的互動教學模式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實現了寓教于樂的目的,加強了學生聲樂技能的練習。
(2)加強計算機與多媒體之間的互動
采取多媒體教學與數字化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多媒體教學能夠刺激學生視覺、聽覺等,再利用計算機技術創建學生聲樂練習的聲音模型,與視覺藝術相結合,通過視頻介質構建聲樂練習的可視模型,使學生和教師在多媒體的教學氛圍中全身心投入,學生不僅能夠聽到自己的歌聲,還能夠看到真實的表演圖像內容,有利于及時矯正學習過程中的問題,提高聲樂教學效果。
5.個性化教學模式設計
隨著聲樂教學改革的深入,出現更多具有創新意識的個性化教學模式,其教學方法沒有絕對的規范。但是任何個性化聲樂教學模式都要以學生特點為基礎,分析學生的文化背景,針對學生的發展情況制定具體的教學方法。第二,個性化聲樂教學模式的實施要在調研學生需求的基礎上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根據學生不同的興趣愛好實施因材施教。第三,教師要在調研的基礎上制定個性化的聲樂培養計劃,增加學生的學習動力。最后,建立個性化的教學評價機制,激發學生參與到互動聲樂學習中,真正提高學生的聲樂水平。
三、 多元化聲樂教學模式的科學組合
上述五種多元化聲樂教學模式并不是相互獨立,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系。基礎技能教學模式是聲樂教學中最基本的教學模式,是培養學生其他多元化技能的基礎;當學生熟練掌握聲樂基礎技能后,教師逐漸實施情感體驗式教學,使學生體會到聲樂并不是簡單的藝術行為,而是具有深厚情感的藝術;文化修養教學模式有助于配合情感體驗教學的實施,二者相互促進,有利于同時提升學生的聲樂文化素質和聲樂表演水平;數字化教學和個性化教學這兩種教學模式是貫穿整個聲樂教學的始終,有利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聲樂的積極性。總之,多元化教學模式是通過五種教學模式相互配合的綜合教學模式,這樣才能真正改革聲樂教學,提高我國聲樂教學水平。
結語
多元化的聲樂教學模式適合不同特點的聲樂學生群體,有利于因材施教,提高教學效果;數字化、實踐性的教學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聲樂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多元化的聲樂教學模式是深化教學改革的重要產物,實施多元化的教學模式有利于促進我國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聲樂教學是教師和學生互動的過程,聲樂教學模式的改革創新要具有科學性和藝術性,挖掘學生的聲樂藝術潛質,提升學生的綜合聲樂素養。
參考文獻:
[1]王世飛. 中國民族聲樂多元化的發展及其精神在高師聲樂教學中的運用探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3.
[2]謝紅,郝寶珠. 新時期多元化聲樂教學模式的設計探究[J]. 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9(10).
[3]鄧穎貞. 基于多元化理念的高職學前教育專業聲樂教學研究[J]. 柳州師專學報,2014,(6).
[4]任占忠. 多元化教學模式在聲樂教學的應用思考[J]. 音樂大觀,2013(12).
[5]王平. 聲樂教學的多元化、世界化——淺談戲劇表演專業民族聲樂教學教材改革[J]. 藝術教育,2010(10).
[6]韓凌. 高師聲樂教學:從曲目的拓展到聲樂價值理念的多元化[J]. 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2(5).
作者單位:沈陽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