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芬
摘 要:有效的教學情境是支架,它幫助學生從較低的認知水平向較高的認知水平發展,有效的教學情境是催化劑,它催生學生學習的內驅力,最大程度地發揮學生的創造性,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教師應該熟悉情境教學模式,從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出發,熟練而恰當地運用各種情境創設方法,激發學生興趣,激活語文課堂活力。
關鍵詞:情境教學;催化;語文課堂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2-070-02
建構主義認為,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要受認知、社會文化背景及所在的學習環境等方面的影響。因此要讓學生在實際應用環境中去學習相應的知識和技能,充分體現“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理念。
情境教學即教師通過創設真實生動的情境,把學生帶入到課文所描繪的特定環境中,讓學生在一種悄無聲息、潛移默化的境界中學習,從而激發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熱情,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因此,發揮好語文教學中的情境教學效應,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促進教育的深層次發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那么,怎樣才能發揮好語文教學中的情境教學效應激活課堂活力呢?
一、利用故事創設情境,調動學生興趣
布盧姆曾經說過:學習的最好動機,是對學習材料本身的內在興趣。小學生的好奇心強,故事的情境創設總是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生動有趣的故事往往能使他們興致勃勃地進入課堂的學習,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特別是在相對抽象的課文教學中,生動有趣的故事導入更能激活課堂活力。
比如,在教學《飛向藍天的恐龍》這節課的引入時,教師通過一個故事引發學生思考:“億萬年前,恐龍的一支經過漫長的演化,脫離了同類,飛向藍天,最終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你們信嗎?”通過這個故事,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下子被激發起來。興致很高,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和知識積累,展開了激烈的討論。這時老師稍加引導:鳥能飛上藍天應具備什么條件?生活中有哪些現象與鳥飛上藍天相似?讓學生通過回憶生活的經歷來還原故事中的情境,這樣通過創設真實的情境,這些討論像一塊無形的磁鐵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不僅調動了學生的興趣又引出了本課的重點,學生了解了恐龍的體態、體表、生活習性等方面發生的巨大變化以及演變時間之長。
教學實踐告訴我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導入一些與教學內容有關的小故事,不但可以激發學生了解未知知識的學習動力,點燃學習的熱情,還可以使原本枯燥無味的課堂變得生動、有趣。
二、利用游戲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好奇心。
魯迅先生說過:“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根據語文學科特點和小學生好動、好奇的思維特點,在課堂引入的過程中設置游戲性情境,滿足學生愛動好玩的心理,產生愉快的學習氛圍,通過游戲使學生產生對新知識的求知欲望,讓學生的注意力處于高度集中狀態,在游戲中自主探究,輕松、快樂地得到知識。只有學生在自己親身探索的過程中體驗和感悟到的東西,才是永遠銘記的東西,只有經過學生自主構建知識才是真正屬于學生長久支配的知識。
比如,在《觸摸春天》這節課的導入時,教師模擬了一個游戲——貼鼻子游戲。在黑板上畫一個頭,參與游戲者用紅領巾蒙上眼睛,在距離黑板四米遠處,原地轉2圈,走向目標,將手里的吸鐵磁放在目標圖案的鼻子處,吸鐵磁貼在指定的紅色鼻子范圍內即為獲勝。很多同學躍躍欲試,一個個自告奮勇參加游戲,結果沒有一個能把吸磁鐵放在指定位置,學生們個個感慨:沒有眼睛,真做不好事情。這時,老師引出了課文內容:一個盲童安靜,在小區的花叢中自由穿梭,沒有一點兒磕磕絆絆,甚至用雙手攏住停在月季花上的蝴蝶。同學們頓時對這個女孩肅然起敬,帶著這種驚訝和敬意,同學們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究,非常投入地學習課文內容,從而深刻地理解了小女孩對春天、對大自然的熱愛可以創造奇跡。這篇課文的重難點不攻自破,這樣的課堂輕松、快樂,真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三、利用新聞創設情境,還原生活本真。
我們的教學和生活是密不可分,教學源于生活世界,以生活世界為前提,又回歸生活世界。因此,我們的教學必須從抽象、枯燥的形式中解放出來,走向生活,使教學生活化。新聞就是最近發生事實的報道,傳播快,又具有權威性。新聞報道中經常會涉及到語文方面的知識情景,因此,我們把新聞報道中涉及的語文知識提煉出來,還教師和學生書本之外的生活世界的時間與空間。
比如,在《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這節課的引入時,教師通過這樣一則新聞報道引入:中新網10月20日報道,俄羅斯在敘利亞拉塔基亞省北部發動一波空襲,俄空軍一天時間內在敘利亞境內執行了39次戰斗飛行,對哈馬省、拉塔基亞省、大馬士革省和阿列頗省境內的51處設施進行了60次轟炸,造成至少45人喪生。戰爭造成敘利亞人民無家可歸、流離失所。對于現在的孩子來說,很難想象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災難,所以這樣的新聞配上相應的圖片、視頻。一下子把學生帶入戰爭中,讓學生去感受,個別學生流下了傷心的眼淚,帶著這種悲痛的心情,再讓學生學習課文,就很輕松了,難點一下就攻破了,學生深刻地體會到戰爭的危害,人民維護和平、制止戰爭的強烈心愿。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讓學生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所以說,新聞報道在創設教學情景方面可以達到引人入勝、立竿見影的目的。
四、利用實驗創設情境,激發思維沖突。
學生不僅對新鮮的事物感興趣,而且還對自己熟悉的、親身經歷的事物感興趣。把學生生活中熟悉的、感知過的事物搬入課堂,使學生平中見奇,熟中見異。如果在課堂引入的過程中,教師有意地設計一些出乎學生意料的實驗現象,這樣不但使學生感到新鮮,還能打破思維定勢,激發思維沖突,活躍學生的思維。
在《新型玻璃》這節課的引入時,教師設計了一個小實驗,在講臺上放了一個長方形的新型玻璃——夾絲玻璃(非常堅硬,受到猛擊也安然無恙)師:誰能把這塊玻璃打破?請同學帶著手套到前面試一下。很多學生躍躍欲試,一個學生自告奮勇前來一試,結果沒打破,其他學生責怪他不夠用力,老師又讓學生推薦兩個男的,還是沒打破,學生陷入沉思。
此時引導學生學習新課,學生非常投入,問題一下子成為學生思考和實踐的因素,學生很快地認識到各種新型玻璃的特點和用途。因此,通過合理的實驗設計,創設思維的沖突,于無疑處生疑,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究,同時對事物本質的認識也比較深刻。
總之,有效的教學情境是支架,它幫助學生從較低的認知水平向較高的認知水平發展,有效的教學情境是催化劑,它催生學生學習的內驅力,最大程度地發揮學生的創造性,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教師應該熟悉情境教學模式,從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出發,熟練而恰當地運用各種情境創設方法,激發學生興趣,激活語文課堂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