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來彪
摘 要:初中語文教學要求,在繼承和發展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語文知識與語文素養,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有著其必然性。本文將明確傳統文化的內涵,分析初中語文教學的現狀,以及提出一些初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滲透的措施。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傳統文化;滲透;措施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2-250-01
語文教學是我國開設歷史最悠久的一門課程,自古以來就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如今的教學中提倡“新課改”,但是無論怎么“改”,優秀的傳統文化應一直保留在語文教學中。初中語文教師應在語文教學中積極滲透優秀的傳統文化,讓學生認識和理解傳統文化中的瑰寶和價值,在弘揚時代精神的基礎上繼承和發展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
一、傳統文化的內涵
傳統文化是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形成,同時保留在現實生活中的、具有相對穩定性的文化,傳統文化具有繼承性、相對穩定性和鮮明的民族性。傳統文化包括傳統習俗、傳統建筑、傳統文藝和傳統思想。傳統文化是歷史沿傳下來的民族文化,有著深深地歷史烙印;傳統文化亦為本土文化,是人們在長期的共同生活過程中積淀的帶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傳統文化既存在于歷史中,也存在于現實中;傳統文化滲透在現實生活中的各個領域。
二、初中語文教學現狀
如今的教學普遍是為了順利地升學而展開的教學,初中語文教學也不例外。如今的初中語文教學,普遍情況都是教師明確重點,為學生明確指出哪些內容必須背住,哪些作者的資料必須記住,哪些答題模板必須模仿等等,而往往不會深入探究以及學習作者通過該篇文章所表現的氣魄與人格。比如:教師在教授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時,往往注重實詞、虛詞和句子的翻譯,以及指出哪些句子是常考的然后要求學生必須記住,而往往一筆帶過杜甫在生活如此窮困潦倒的時候仍舊心系廣大蒼生的偉大人格。教學已經變了質,教學如今已帶有功利主義的因素。
三、初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滲透的措施
1、結合傳統風俗節日,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必須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傳統風俗節日如中秋節、春節、端午節、重陽節等節日是中國傳統的重大節日,能夠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促進傳統文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中秋節賞月、吃月餅是歷來的習俗,教師在講授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時便可結合中秋節本是一家人團聚的日子,而作者卻孤身一人在寺廟中,突顯出作者內心的孤獨寂寞之感。春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重大的節日,教師在講授琦君的《春酒》一篇時,便可結合春節這一傳統習俗,進一步分析作者內心的喜悅之情。提起端午節必不能少的一個人便是屈原,教師可向學生講授《離騷》作為課外補充,拓展學生語文知識。重陽節登高、賞菊等是必不可少的,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向學生介紹重陽節的最佳篇目,讓學生進一步了解重陽節的習俗。以傳統節日為突破口,讓學生加深對傳統風俗節日的了解,加強傳統文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豐富初中語文教學內容,拓展學生的知識面。
2、立足初中語文教材,挖掘傳統文化內涵。立足初中語文教材,挖掘傳統文化內涵,使傳統文化更好地滲透于初中語文教學。教師應通過初中語文教材中的文言文、詩詞、傳記等傳統文學作品,鼓勵、引導學生在探究語文知識的同時感受傳統文化的內涵,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從而達到初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滲透的目的。比如教師在教授《中國石拱橋》、《蘇州園林》、《中國博物館》等篇目時,教師可深度挖掘中國傳統建筑藝術文化的內涵,講解其人文性與傳統文化的結合,激發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在這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學生在感受傳統建筑人文性的同時,能繼承和發展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進而注入時代精神不斷創新發展,使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能在豐富多彩的世界文化中脫穎而出。因此,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要求教師緊跟時代的步伐轉變教學觀念,深度挖掘教材中的傳統文化內涵,讓學生在自主實踐探究中感知我國傳統文化的深厚。
3、培養學生閱讀習慣,引導學生接觸、閱讀傳統文學作品。高爾基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閱讀是一個人獲得精神食糧的重要途徑,是一個人提高自身修養的重要工具,是一個人不斷發展突破的重要動力。初中語文教師應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引導學生接觸、閱讀傳統文學作品,在拓展學生視野的同時,更能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傳統文化的滲透,學習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部分。比如諸葛亮的《出師表》一文,相信每個人都會對其中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感到動容,感受到一代忠臣的一片丹心,學生能夠從此問中學會忠誠、感恩的重要性。閱讀蘇軾的《赤壁賦》、《赤壁懷古》、《定風坡》等篇目,能夠見證蘇軾的一生風雨、一生挫折,然而他的多情造就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達,學生從蘇軾的篇目中能夠學會淡然、豁達與寵辱不驚。此外,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蜀道難》等篇目能夠讓學生感受到詩仙太白真的帶有“仙氣”,學生能夠從中感受李白的與眾不同,學習李白的豪放不羈。學生在閱讀中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的洗禮,并取其精華為自己所用,開拓視野的同時豐富了傳統文化知識的積累,提高自身修養。
初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需要從各方面著手深入挖掘傳統文化的內涵,并分析結合當前初中語文教學的現狀,從而使傳統文化更好地滲透到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在初中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應結合傳統風俗節日,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還應立足初中語文教材,挖掘傳統文化內涵,更應培養學生閱讀習慣,引導學生接觸、閱讀傳統文學作品,使學生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能夠更好地了解、學習、運用傳統文化。教師除要將傳統文化貫穿于初中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外,還應將學生學習語文知識與學習優秀民族傳統文化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使傳統文化真正滲透于初中語文教學的整個過程中。
參考文獻:
[1] 裴東霞.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滲透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5.
[2] 黃建榮. 關于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探索[J]學苑教育,2016
[3] 段澤運. 淺析初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J]中學語文,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