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彥紅
?
發熱
黃彥紅
【摘要】文章主要介紹發熱的病因、臨床表現及發熱待查的診斷程序及要點。
【關鍵詞】發熱;臨床表現;診斷;轉診
各種原因引起的體溫超出正常范圍稱為發熱。發熱是人體防御疾病的一種反應。判定發熱,以測量體溫升高為準。一般腋溫>37℃,尤其>37.2℃,可認為有發熱。臨床上按熱度高低將發熱分為低熱(37.3~38℃)、中等度發熱(38.1~39℃)、高熱(39.1~41℃)及超高熱(>41℃)。有些發熱原因易查,有些發熱原因一時難以查明。當體溫>38.5℃、發熱時間超過2~3周,經完整的病史詢問、全面的體格檢查及常規實驗室檢查仍不能明確診斷者,稱為發熱原因待查。
引起發熱的病因甚多,臨床上大致可分為感染性與非感染性兩大類,以前者最為多見。
1.1感染性發熱 占發熱疾病的絕大多數,包括各種病原體(如病毒、肺炎支原體、立克次體、細菌、螺旋體、真菌、寄生蟲等)引起的各種急、慢性傳染病和急、慢性全身與局灶性感染引起的發熱。
1.2非感染性發熱 常見可引起非感染性發熱的疾病有:①結締組織病,如風濕熱、系統性紅斑狼瘡、皮肌炎、結節性多動脈炎等;②血液病,如白血病、惡性淋巴瘤、惡性網狀細胞病等;③惡性腫瘤,如癌、肉瘤等;④變態反應,如藥熱、血清病等;⑤物理性及化學性損害,如熱射病、大手術后、骨折、大面積燒傷、急性胰腺炎等;⑥神經源性,如腦出血、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等;⑦其他,如甲狀腺功能亢進、嚴重失水或出血、無菌性膿腫、內臟血管栓塞、組織壞死等。
發熱一般可分為3個階段。
2.1體溫上升期 表現為皮膚蒼白、煩躁、畏寒、無汗或寒顫。體溫上升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體溫急劇升高(驟升型),于幾十分鐘至幾小時之內達到高峰,并常伴有寒顫,見于大葉性肺炎、瘧疾等;一種為緩升型,體溫逐漸上升,多不伴寒戰,如傷寒、結核等。
2.2體溫持續期 表現為皮膚潮紅而灼熱,呼吸加快加強、出汗等。此期體溫已達高峰,可持續數小時(如瘧疾)至數天(如肺炎、流行性感冒)或數周(如傷寒)。
2.3體溫下降期 由于病人大量出汗,喪失大量的體液,可出現血壓下降,甚至休克,尤其在年老體弱及患有心血管疾病的病人較易發生。體溫下降方式有兩種:一種為驟退,體溫于數小時內驟退至正常,常伴有大汗(如瘧疾、大葉性肺炎等);另一種為漸退,體溫于數日內逐漸降至正常(如傷寒、風濕等)。
許多發熱疾病具有特殊的熱型,在診斷和鑒別診斷上有一定的意義。常見的特殊熱型如下。①稽留熱:體溫持續于39~40℃,達數天或數周之久,24 h內體溫波動≤1℃。可見于大葉性肺炎、傷寒、副傷寒、斑疹傷寒、恙蟲病等急性傳染病的極期。②弛張熱:體溫>39℃,但波動度大,1 d內體溫差別>2℃,且體溫低限仍高于正常水平。見于風濕熱、敗血癥、膿毒血癥、肺膿腫、嚴重肺結核等,也可見于傷寒、副傷寒。③雙峰熱:體溫曲線在24 h內有兩個高熱波峰,形成雙峰。可見于黑熱病、惡性瘧、大腸桿菌敗血癥、綠膿桿菌敗血癥等。④間歇熱:體溫突然上升達>39℃,往往伴有惡寒或寒戰,歷時數小時后又下降至正常,伴大汗淋漓。經一至數天,體溫又再突然升高。如此反復發作,是為間歇熱。可見于間日瘧、三日瘧、化膿性局灶性感染等。⑤波狀熱:體溫在數天內逐漸上升至高峰,然后在數天內逐漸下降至常溫或微熱狀態,不久又再發,呈波浪式起伏。可見于布氏桿菌病、惡性淋巴瘤、腦膜炎等。⑥再生熱:又稱回歸熱。熱型特點是高熱期與無熱期各持續若干天,迅速升高、迅速下降,周期地互相交替。見于回歸熱、鼠咬熱等。⑦雙相熱:第1次熱程持續數天,然后經一至數天的解熱又突然發熱,熱程持續數天而突然解熱。可見于某些病毒感染,如脊髓灰質炎、淋巴細胞脈絡叢腦膜炎、登革熱、麻疹以及病毒性肝炎等。⑧不規則熱:發熱無一定規律。可見于風濕熱、流行性感冒、支氣管肺炎、肺結核及癌性發熱等。
3.1詳細詢問病史
3.1.1既往史、家族史和生活環境的調查 ①如有顏面或其他部位的癤腫,手指或皮膚刺傷,腹部手術和拔牙,尿路和膽囊結石等,有利于敗血癥、膿腫(肝腎膈下)、感染性心內膜炎、尿路及膽道感染的診斷;②阿米巴痢疾的既往史,常可為阿米巴肝膿腫的診斷提供線索;③關節炎、肌痛、皮疹、日光過敏、反復腹痛(胸膜炎、心包炎)、蛋白尿等既往史,有利于結締組織病及其相關疾病的診斷;④對惡性腫瘤和結締組織病、變態反應性疾病,應詢問家族史;⑤對結核病患者應詢問既往史和預防接種史;⑥詢問近期有無服藥史和預防接種史,有利于藥物熱和血清病的診斷;⑦詢問動物接觸史和飼養史、作業環境史、野浴史和傳染病流性地區居住史,有利于某些地方病和流行病的診斷。

表1 發熱的發病情況或伴隨癥狀與疾病的關系
3.1.2 了解發病情況、伴隨癥狀及診治經過 了解發熱的發病情況及伴隨癥狀,對正確的診斷疾病具有重要意義,其關系見表1。
3.2熱型及熱程的監測 監測體溫3~4次/d,制成準確的體溫曲線,以分析熱型,幫助診斷。通常感染性發熱多見于午后;結締組織病等多見于午前。
此外,臨床上根據發熱持續的時間長短將發熱分為短、中、長程3種。①短程發熱:發熱<2周。②中程發熱:發熱2周~2個月。③長程發熱:發熱>2個月。短、中程發熱以感染性疾病為多見。長程發熱則以腫瘤、結締組織病可能性大,熱程越長,后者的可能性越大。
3.3體格檢查
3.3.1全身皮膚、黏膜檢查及全身營養狀況 惡病質提示重癥結核、惡性腫瘤,注意有無皮疹及皮疹類型:面部蝶形紅斑、指端及甲周紅斑提示為系統性紅斑狼瘡;環形紅斑見于風濕熱;玫瑰疹見于傷寒和副傷寒;軟腭、腋下條索狀或抓痕樣出血點見于流行性出血熱;瞼結膜及皮膚少許淤點、紫癜見于再生障礙性貧血、急性白血病及惡性組織細胞病;有皮膚癤腫者要考慮為敗血癥及膿毒血癥。
3.3.2全身淺表淋巴結檢查 全身淋巴結腫大見于細菌感染(特別是結核菌感染)、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壞死增生性淋巴結病、血管免疫母細胞性淋巴結病、惡性組織細胞病、白血病、霍奇金病、淋巴病等。
3.3.3頭顱檢查 結膜充血多見于麻疹、流行性出血熱、斑疹傷寒;扁桃體腫大伴膿點為化膿性扁桃體炎;外耳道流出膿性分泌物為化膿性中耳炎;乳突紅腫伴壓痛,為乳突炎;頸強提示有腦膜刺激征,見于腦膜炎或腦膜腦炎。
3.3.4心臟檢查 心率增快應想到風濕熱、甲狀腺功能亢進及嗜鉻細胞瘤等。心臟擴大和新出現的收縮期雜音提示為風濕熱;對原有心臟瓣膜病者隨訪中有雜音性質改變,要考慮為感染性心內膜炎。
3.3.5肺部檢查 一側肺局限性叩濁、語顫增強、有濕啰音提示為大葉性肺炎;兩側肺下部叩濁、呼吸音及語顫減低提示胸腔積液,在年輕病人以結核性胸膜炎多見。
3.3.6腹部檢查 膽囊點壓痛,墨菲氏征(Murphysign)陽性伴皮膚鞏膜黃染,提示膽囊炎、膽石癥;肝大質硬、表面有結節,提示肝癌發熱;肝脾大可見于白血病、淋巴瘤、惡性組織細胞病;季肋點壓痛、腎區叩痛,提示上尿路感染。
3.3.7四肢與神經系統檢查 杵狀指伴發熱可見于肺膿腫、支氣管擴張;關節紅腫壓痛見于風濕熱、紅斑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時表皮多不紅。腦膜炎刺激征見于中樞神經系統感染。
3.4輔助檢查
3.4.1初步檢查 ①血常規,白細胞總數、紅細胞總數、血紅蛋白定量、紅細胞比容、血小板計數;②尿常規,蛋白、糖、尿膽素原及尿沉渣鏡檢;③便常規及便潛血;④血沉、C反應蛋白;⑤肝功能及病毒性肝炎標志物檢查;⑥胸部X線檢查。
3.4.2確診檢查 根據病史、臨床癥狀、體征及初步檢查結果綜合判斷、初步確診后,進一步做相應的檢查,以確定診斷。
3.5診斷性治療 若臨床高度懷疑為某一疾病,但無病原學或組織學證據,可行診斷性治療,如試驗性抗結核治療。若試驗性治療有效可證實診斷。
①對所有發熱病人在未明確診斷之前,不要輕易應用抗生素和退熱藥,更不能使用糖皮質激素,以免掩蓋病情而貽誤診斷和治療,應在查明發熱原因后對因治療。
②對發熱病人若肯定為細菌感染時,應合理選擇抗生素治療,不要頻繁更換抗生素;若抗感染治療3 d仍體溫不降或病情加重,應轉上級醫院會診或住院治療。
③對疑為傳染病引起的發熱病人應轉傳染病院進一步診治。
④對伴有中樞神經系統癥狀的發熱病人,應盡早轉上級醫院診治。
⑤對疑為惡性腫瘤、結締組織病及其他不明原因長期發熱的病人,應轉上級醫院進一步診治。
⑥對高熱中暑、術后發熱、高熱譫妄、抽搐及嬰幼兒高熱應采用物理降溫等措施。
【中圖分類號】R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7185(2016)05-0018-03
doi:10.3969/j.issn.1672-7185.2016.05.012
收稿日期:(2016-03-19) (2016-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