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娟
摘 要:作者通過本人兩節課的對比反思,反映了新課程理念下教師的角色轉變,以及學生學習狀態的變化。
關鍵詞:反思;新課程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1-384-01
在一次市級課題結題報告會上,聽到一位專家說了一句話:教師要做“懶”教師。由此我聯想到了我最近上的兩節課,對我觸動很大。
與我帶同樣班級的化學老師生病了,學校臨時通知我:化學課改上生物課。由于臨時增加課,《血紅蛋白的提取和分離》這一節課我沒有備充分,練習冊上的習題還沒有做。上課時我和學生一起在討論中學習完本節課的知識點后,我們又一起做練習冊上的習題,做完后一起討論答案。其它習題我和學生們答案一致,但其中有第2題:下列各項中,一般不影響凝膠色譜法分離蛋白質的是( )A層析柱高 B層析柱直徑 C緩沖液 D樣品分布 我選的是B選項,而有的學生選的是D選項。D選項為什么不對,我一時還沒有想好怎么解釋。于是我讓選D的學生韓群利講她的理由,韓群利站起來說:“我認為選D正確,根據凝膠色譜法分離蛋白質的原理,在其他條件適合的情況下,樣品分布無論呈什么形狀,由于大小分子蛋白質的流動速度和路徑不同,所以對實驗結果無影響;而層析柱直徑越大,越有利于大分子運動,若直徑過小,大分子下不來,堆積在上面,使小分子也被堵在了上面,就無法分離”。安育林同學立刻站起來反駁她:“層析柱直徑不可能小到大分子蛋白質運動不了,如果是這樣的話,凝膠顆粒和緩沖液怎么能裝進去呢?我認為應選B,因為增大層析柱直徑可以導致同一時間通過的蛋白質分子增多,但大小分子都增多,對垂直速度并不影響,所以對實驗結果沒有影響;而樣品分布如果均勻則對實驗結果沒有影響,若樣品分布不均勻,假設大多數小分子處于樣品下層,則小分子先向下運動,而大分子后向下運動,雖然小分子運動的慢,大分子運動的快,但由于小分子先向下運動,所以二者到達層析柱底部的時間差會減小,也有可能同時到達,達不到分離的目的,對實驗結果有影響。”王佳、梁楚軒同學也都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就在同學們的辯論中,其他同學也都逐漸明白了正確答案為B,D選項錯誤的原因,這時下課的時間到了,就這樣我們在愉快、熱烈的討論氣氛中完成了本節課的學習。
第二天的課是本節內容的后半部分——實驗操作,我認真地備好了知識點。本打算用多媒體演示實驗操作,可是多媒體教室被其他科老師提前預定,我只好改用自己講解實驗操作。上課時我一步一步耐心地給同學們講解,也有同學與我進行了互動交流,我講得津津有味,并陶醉其中。當我講完的時候,我發現有三個同學趴在桌子上睡著了,有兩個正在打瞌睡。我感到好遺憾,禁不住當著同學們的面說:“這節課我上的好失敗啊!”。有幾個學生馬上說:“老師你上好著呢?”。我說:“我只顧自己講的陶醉,而你們中有些人卻睡的沉醉。我應該讓你們來講,或許更好”。
這兩節課后,我進行了反思,為什么我沒有備好課而那一節課卻完滿的完成了教學任務,我“精心”備好了課,卻上的并不理想。經過對比,我意識到了,這兩節課剛好是新舊課程課堂教學的對比。第一節課雖然在備課時我把練習題沒有提前做,但成功之處是,我調動了學生,在問題探討中,激發了學生的思維和積極性,利用集體的智慧解決了問題,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而第二節課,我雖然在知識上準備很充分,但失誤之處是在教學方法上,我主要采用的講授法,教學中主要是我的思維在動,我處于教學的主體地位,而學生在被動的接受知識,一部分學生的思維并沒有被我調動起來,所以才會睡著。
由此我想“教師要做‘懶教師”這句話還是有道理的,它符合新課程理念。教師的“懶”并不是真正的懶,這里的“懶”指的是教師一定要在教學中轉換自己的角色,教師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管理者、參與者和促進者。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讓學生真正“動”起來,而不能一味地只顧自己講,使學生處于被動。我想我們備課不僅僅是備知識點,更重要的是備教學方法,備如何組織課堂教學,備如何調動學生。怎樣才能做到這樣呢?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平時的勤奮學習,學習教育理論和教育心理學,學習新課程理念,不斷進行教學研究,經常進行教學反思,經常與同行交流探討,用平時的勤獲得課堂上的“懶”,用教師的“懶”來獲取學生的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