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椿
摘 要: 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發展的大趨勢,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教育的信息化,為教育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和方法、教學形式、師生關系等帶來巨大變化,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必將發揮其特有功能。現階段國內的信息技術環境下對語文教學研究尚沒有完善的成熟的適合學校的方法和體系,因此,通過利用信息技術環境,為小學語文教學探索一探套高效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為小學語文教學注入新的活力,對教育的發展和改革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信息技術 小學語文 高效教學
通過現代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的整合,形成高效的課堂教學模式,支持網絡資源共享、情境創設、啟發思考等多方面要求,能夠促使學生由“學會”向“會學”轉變,有利于學生形成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克服對計算機、網絡的依賴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新型教學模式和方法應體現出人文性的教育,讓學生學會做人做事,充滿自信,善良,有骨氣,堅強,符合現代教育理念。因此,把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的整合高效應用,是每一個教育者都必須繼續探索和思考的。
一、轉變教師的傳統教育教學觀念和提高現代信息技術能力,是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有效性的前提。
教育的現實不容樂觀,教師乃至領導觀念落,認為現代信息技術只是傳統教學方式的輔助工具,根本不用息技術,也不愿用信息技術,安于現狀,對外面的世界缺乏了解,缺乏對現代信息技術的深度學習與全新認識,不理會信息技術對教育的特有功能。
教師沒有現代教育理念,就談不上實現信息技術環境下的高效課堂,即談不上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整合。為此,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教師的現代教育理念和對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的運用熟練程度;其次是要解決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整合的教學模式,是否突破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模式。幫助教師具備適應現代教育的信息技術能力,提高教師信息技術素養,就要加強和普及現代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必須加強教師的理論學習,加強對教師信息技術應用的培訓,使教師在學習培訓中了解現代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特有功能和作用,以及運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動力和能力,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其實現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如培訓形式有信息技術現場演示講解、動手操作、信息技術專題講座、課件制作及各類素材的網絡收集加工處理,同時教師要根據自身條件和所任學科特點進行隨時隨地的學習。教師之間要取長補短,互相學習,互相提高。要提高教師的信息技術能力整體水平,必須有一支專業的技術骨干隊伍帶領教師掌握信息技術應用,學校要積極安排教師外出學習培訓,開展交流活動。在教學管理中應用信息技術,如教師、學生電子檔案管理,這也是提高教師信息技術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
二、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的整合,能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
在信息技術環境下,語文教學要突破傳統的以教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變為以學為主的新型教學模式,營造富有自主性的教學氛圍,以學生為主體參與教學格局,實現網絡資源共享、情境創設、啟發思考,能夠促使學生由“學會”向“會學”轉變,體現出人文性教育,使語文教學符合現代教育理念。信息技術和語文教學的整合可實現這種教學格局,在多媒體交互式學習環境中,學生可以通過課前搜集有關資料,共享學習資源,把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如教學《錫林郭樂大草原》、《小草》、《赤壁之戰》、《草船借箭》等課,可以通過網上查找相關圖片、視頻、歷史背景資料等,指導學生利用網上豐富的資源進行相關問題的討論,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線索,通過多媒體語文教學,學生學會圍繞主題自己去查詢、學習、處理相關資源,找到自己所需資料,發揮多媒體網絡優勢,提高學習能力,成為學習的主人,學會如何獲取知識。在語文教學中,通過音頻、圖片、視頻等信息技術進行情境創設,渲染氣氛,有利于激發學生的美感,培養學生分辨真、善、美的能力,啟發學生對生活的思考。
如教學《故宮》一課時,播放《故宮紀錄片》視頻,學生看了故宮的一個個鏡頭,聽了解說員的相應解說,從抽象到具體的對故宮各重要建筑的空間、結構、布局、歷史背景等各方面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從而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體會就迎刃而解了。學生自然而然體會到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激發愛國之心,很好地解決了課文的重點與難點,收到了良好課堂教學的效果。如果一味應用傳統的教學方法,老師臺上講,學生下面聽,好一點的配上或投影幾張圖片,則可能講了半天也解釋不清楚,學生聽得迷迷糊糊,似懂非懂,課堂效率很低。
三、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的整合,易突出分層教學效果和重難點,強化教學效果。
分層教學,根據學生不同個體,設置不同層次的教學,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使不同層次的學生能在自己的水平上得到較好的發揮,而教育信息化為分層教學的實施發揮更好的作用。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整合,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選擇學習內容、方法、策略和發展目標,即利用信息技術開展個體學習方式,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有助于學生個性發展,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同時,教學過程中根據課堂教學選取最能體現教學目標的教學媒體,最能形象體現出抽象思維,可以很好地解決教學中的重難點。
如《詹天佑》,可按照學生基礎和成績好壞分成好、中、差等層次,提出不同目標,通過多媒體動畫模擬呈現詹天佑的設計施工及課文介紹,讓中等生上臺畫居庸關隧道開鑿示意圖,然后請優等生上臺畫八達嶺隧道開鑿示意圖,最后播放有關這兩個隧道開鑿示意動畫,請基礎較差的學生對照示意圖進行解釋說明。根據分層教學,讓基礎較差學生掌握本文的生字、詞語,理出文章的脈絡,提出不理解的句子;基礎較好學生把握文中關鍵的詞語、句子,深入理解重點句子;基礎很好的學生進一步理解思考本文的實際意義。通過多媒體交互設計不同層次的練習,讓不同層次學生能根據自身基礎完成相應層次練習,即學生完成作業有必做和選做相結合,供學生自主選擇,防止出現“吃不飽”和“吃不了”的學習現象,同時解決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四、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的整合,能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
課堂上,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發揮學生的創新思維,不拘泥于書本,不依常規,積極讓學生提出自己的新見解、新發現,有自己的新思路、新設計,經常進行想象訓練。如《草船借箭》一課中,播放相關《草船借箭》電影視頻,通過導語把學生引入情境,學生仿佛身臨其境。如此學生就能想象到當時的情境,想象到當時環境下的人和事物,從而深刻理解課文內容。在課堂教學中,根據教材內容恰當運用信息技術,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發展創造力有很大幫助。
教學過程中,也不能過于依賴信息技術,一節課下來,全部是圖片、視頻等,是無助于教師展開教學的,過度的信息量,適得其反,課堂漫無邊際,學生無所適從,達不到信息技術手段下的課堂教學改革,也就談不上提高學生創新意識,不利于教師和學生的互動。因此,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是最佳組織者和引導者,根據教學需要,針對性地選擇適當的網絡信息資料,使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享受尊重、信任、理解和寬容,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朋友關系,即學生享受良好的學習育人環境。
總之,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整合,不是簡單的數字相加,信息技術環境下的語文教學有其獨特魅力。要實現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有效整合,語文教師必須根據學生個體性、差異性、教材內家等,去思考、開展創造性的勞動,做出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的電教媒體及選擇適當時機,靈活運用。相信語文課堂教學就是生動有趣的課堂,能充分發掘學生潛能,達到最佳課堂教學效果,形成良好的育人課堂。
參考文獻:
[1]陸宏,孫月圣.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理念與實施[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2]何克抗.信息技術與課程深層次整合理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3]李先啟,張鵬.信息技術環境下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的探索[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