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東
摘 要: 文章通過查閱文獻資料和邏輯分析等方法探討了當前中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分析了體育教學對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同時提出了體育教學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合理地開展了體育教學,旨在為促進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 中小學體育教學 心理健康教育 新課程
1.問題提出
在國外,一些發達國家對健康心理教育的研究已達到較高水平,然而在我國,人們對學校體育教育重要意義的認識更多的只是強調其強身健體的“生理功效”,而對它的“健心功能”一直未給予足夠重視。縱觀《體育與健康》課程整體改革,無論是在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策略上,還是在課程性質、課程價值、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的實施與評價上,都把增進學生的心理健康貫穿于課程的始終。因此,新課程標準下中小學體育教學應該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2.中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據有關資料顯示,目前我國青少年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令人擔憂,有超過三成的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心理健康合格率僅為二成多,優良率還不到一成,心理問題已經嚴重地影響到青少年學生正常的學習、生活、工作及健康。現在的學生多數是獨生子女,家長期望值較高,學校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過程中,存在過于重視智育,忽視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現象,心理健康教育往往成為教育的盲區。因此,學校應對中小學生進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成績,為學生今后的發展奠定基礎。
3.體育教學對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3.1有利于協調人際關系,增強社會適應性。
經常參加體育鍛煉能有效增加人與人之間的接觸機會,協助人與人的溝通,增強人們的交際能力,協調人際關系,是步入社會的重要課程之一。中小學生正處于成長期,其心理上渴望得到社會及其他人的認可和鼓勵。經常參加群體性體育活動,可以使他們接觸不同的人,學到更多的處事方法,提高他們的交際能力,使他們有更大的信心投入集體、社會,增強其社會適應能力。
3.2有效緩解壓力,改善情緒狀態。
中小學生的心理正處于不成熟狀態,經常會遇到許多不如意的事,處理事情不當成為他們心理疾病產生的根源之一。這就需要有一定的釋放與調節體育運動作為特殊的運動,其對調節心理有很大幫助,有節奏的呼吸、全身心的投入可以使人忘記煩惱,力的釋放、自由的運動可以使人的情緒得到發泄,宣泄心中的不快,從而達到放松與改善情緒的效果。
3.3培養學生的進取精神。
由于體育大多以競技形式存在,因此,在體育運中就存在較為激烈的競爭。競爭的勝負不能單靠兩天的努力,或先天性的因素決定,它不僅是汗水智慧的結晶,還需不斷努力。體育競爭越激烈,對參與者的要求也就越高,參與者必須具有良好心態,能承受一切失敗或勝利的心理,真正達到“勝不驕,敗不餒”。在失敗中尋找經驗教訓,積極進取,在勝利中不斷進步,從而達到不斷進步和提高的目的。體育成績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取得的,只有通過不斷努力才能獲得。
4.體育教學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4.1積極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有的放矢地進行培養。
任何一種教學,其內容都離不開教材的范圍。體育教學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蘊涵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因此,如何對教材進行篩選有的放矢地培養就成了教學內容能否順利進行的要素。教師在對教材進行選編時,應盡量根據這一特點進行合理編寫與安排,在優化教法的過程中,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培養學生勇敢、堅強、執著的精神。球類運動是集體運動項目,其能否順利地展開,主要靠整體配合。在球類課程教學中,教育學生發揚集體主義精神、團隊協作精神,并學會關心他人,關心集體。
4.3創設特殊的比賽情境,鍛煉學生的心理素質。
體育比賽往往能振奮人心,比賽過程中常常會出現一些激動人心的時刻。如最后的決勝階段,這不僅是觀眾歡呼吶喊的最后時刻,而且是運動員最后考驗心理的時刻。落后的一方如何扭轉局勢,領先的一方如何保住優勢,在這種情況下雙方運動員都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而最后的結果往往取決于運動員的心理素質。因此,在體育教學中我們應多創設類似情境,讓學生親自經受身心的考驗,從而磨煉他們的意志,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
5.結語
《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強調“健康第一”,體育教育工作者在幫助學生達到身體健康的同時,更要注意對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引入體育課堂中,使得體育教育和心理教育有效整合,這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新課程對體育老師提出的新要求。
參考文獻:
[1]張芙枚.心理健康教育在體育教學中的作用[J].新課程,2007,3.
[2]姬上兵,馮要輝.體育教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4,12.
[3]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研制組.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解讀[M].武漢:武漢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