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
翻開一本本大大的繪本,那精美的紙張,優美的畫面在賦予孩子審美的同時一定會讓孩子產生濃厚的興趣,而孩子閱讀的過程,也是一種學習語言表達的過程。這個資源當然得充分地利用起來,引導學生在欣賞畫面的過程中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達。
因此,繪本是為低年級兒童的言語智慧發展提供一個新的途徑,繪本作為一種圖文結合的閱讀材料,是最適合低年級兒童閱讀的,它更樂于被學生喜歡,而繪本中很多圖畫和文字都富有哲理,蘊含了更多的道理,有利于學生去挖掘、去理解,從而提高學生的言語理解力。
今年,我有幸參加了重慶市級課題《如何利用繪本提高低段兒童口語表達能力》的研究,并圍繞課題實施方案,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此,我談談利用繪本提高低年級孩子口語表達能力的一些實踐和體會:
一、借助繪本初感知
翻開一本精美的繪本圖畫,雖然孩子們首先看到的是一幅幅精美的畫面,但是由于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他們更多的關注圖畫里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如色彩鮮艷的圖案、可愛的小動物等。當一幅美麗的繪本畫面呈現在我們面前時,我首先指導孩子們有一定順序的觀察圖畫內容,讓孩子說說畫面上有些什么,在相互補充后,再要求按一定的順序說說所看到的內容。這樣不僅能讓孩子們初步感知整體畫面內容,而且教給孩子觀察和描述的有序性和方法,為孩子下一步的完整而有序連貫的講述打下基礎。如繪本《我不知道我是誰》,我先一幅圖、一幅圖地展示畫面,然后讓孩子們通過觀察,用一句話來描述每幅圖片的內容,孩子們在初步感知的基礎上,分別踴躍地回答:“兔子達利B有好多煩惱!”“兔子達利B他不知道自己是誰?”“兔子達利B他不知道自己住在哪里?”“兔子達利B他不知道吃什么?”“這幅圖上看出,兔子達利B他統統不知道這些問題。”“兔子達利B最疑惑的是它為什么長了一雙大腳。”“哇,好可怕!黃鼠狼潔西D要吃兔子達利B了。”……最后,我再將這一幅幅圖片連貫起來播放給孩子們看,再將故事連貫起來介紹給孩子們,讓孩子們在初步感知繪本故事的同時,不僅認識了森林里的動物,也學會認識自我,更明白了講故事應該要完整而有序連貫地講。
二、利用繪本講故事
在初步感知了畫面內容,知道了畫面所呈現的故事后,接下來就要引導孩子利用繪本講故事。繪本故事書本身的呈現方式是易于孩子思考,以靜止的圖畫表達流動的故事情節,以一個個關鍵情節的片斷,傳達完整的故事,畫面與畫面之間的空白、連接就需要孩子自己去思考,去填補;同時每一幅畫面,又都是表現一個瞬間,其整個動作流程的再現也是依賴于孩子的想象。
三、依托繪本編故事
繪本中的圖畫,是延展的、跳躍的、活動的,能引領孩子走進故事情境,蘊含了文字無法表達的語意,這就是繪本圖畫的空白。這種“空白”給孩子預留了想象的空間,可以引發孩子產生豐富的聯想。而低年級孩子的身心特點決定了他們更富于想象,因此,依托繪本,讓孩子續編故事是提高孩子口語表達能力的最佳載體。
繪本的故事短小精悍,有時候,故事雖已讀完,卻意猶未盡,回味無窮。精彩之處的戛然而止,讓孩子們忍不住想給故事續個“尾巴”。這一類的繪本續編還有很多,在學生進行續編的過程中,學生不但應用了繪本故事中的語言,而且會對故事中句式語言進行遷移應用,只要長時間進行練習,學生的言語表達能力一定會得到提高。
繪本幫助學生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的方法還遠遠不止這些,更多的方式還有待于我在以后的課題研究實踐中去探索。但不可否認,繪本以它特有的精妙絕倫的語言文字和色彩明快的畫面,給學生營造了一個個夢幻奇妙的世界,激起了學生極大的閱讀興趣。繪本閱讀豐富了學生的語言內涵,為枯燥的語言訓練帶來了鮮活的生機,為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創造了更多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