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永省
部分切除術與全脾切除術治療外傷性脾破裂對比分析
段永省
目的 探究部分切除術與全脾切除術治療外傷性脾破裂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外傷性脾破裂患者60例,隨機分為2組,各30例。對照組采用全脾切除術治療,觀察組采用脾部分切除術治療,對比2組并發癥發生率、手術前后WBC、IgM、Tuftsin、吞噬率以及吞噬指數等情況。結果 2組手術后0.5個月的WBC均顯著高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2組手術后12個月的WBC水平與治療前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對照組手術后0.5、12個月的IgM、Tuftsin、吞噬率以及吞噬指數均顯著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手術后0.5個月的IgM、Tuftsin、吞噬率以及吞噬指數均顯著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手術后12個月的IgM、Tuftsin、吞噬率以及吞噬指數與治療前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觀察組手術后0.5、12個月的IgM、Tuftsin、吞噬率以及吞噬指數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相比于全脾切除術治療,脾部分切除術治療外傷性脾破裂具有較高臨床效果,能夠顯著降低并發癥,保留脾功能,增強患者機體免疫能力,值得推廣。
脾部分切除術;全脾切除術;外傷性脾破裂;療效
脾破裂是一種高發腹部臟器閉合性損傷類型,通常此類患者的癥狀并不明顯,如果未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使失血性休克死亡概率升高,因此在確診后及時接受手術治療是治療的關鍵[1]。傳統治療脾破裂的手術方式為全脾切除手術,然而隨著臨床醫學的不斷發展,此手術方式已經逐漸不能滿足患者要求。而脾部分切除術能夠保留部分脾臟組織,目前已被逐漸推廣于臨床[2]。為進一步探究脾部分切除術的臨床療效,本次研究選擇60例外傷性脾破裂患者,分別給予全脾切手術和脾部分切除術治療,對比
2組療效?,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商丘市第四人民醫院收治的外傷性脾破裂患者60例,隨機分為2組,各30例。對照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22~68歲,平均年齡(43.45±3.12)歲;Feliciano外傷脾破裂分級:3級10例,4級7例,5級13例;觀察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為22~68歲,平均年齡為(43.45±3.12)歲;Feliciano外傷脾破裂分級:3級10例,4級6例,5級14例。所有患者均屬于腹部閉合性損傷,未出現其他臟器損傷和嚴重功能障礙。2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進行傳統常規全脾切除術。觀察組采取脾部分切除術,在入室全麻后取平臥位,切口取左肋緣下切口。首先手法輕柔地游離脾臟,用手輕輕向上托起脾臟,在脾窩內用大紗布墊起,充分暴露脾臟。然后根據患者脾臟的傷口和血供情況來選擇最合適的手術方式切除部分脾臟,保留1/3以上脾臟,保證術后脾代償功能。在切開脾胃韌帶后,對于血管走向清晰者直接處理血管,對于血管走向不清晰者需要緊靠血管入脾門處處理血管,分小束結扎,處理血管時需要觀察脾臟的血運情況,在處理血管后可見血運障礙和良好的分界線,從此分界線向健側
0.5 cm處行交鎖“U”形縫合,以鉗夾法切除缺血部分脾臟,然后結扎血管,最后縫合留置引流管。
1.3 觀察指標 密切觀察2組患者手術前、手術后0.5、12個月的白細胞總數(WBC)、血清免疫球蛋白M(IgM)、促吞噬素(Tuftsin)因子、吞噬率和吞噬指數等指標情況。吞噬率計算方式為:已吞噬細胞的白細胞數量/100個白細胞×100%;吞噬指數計算方式為:100個白細胞吞噬的細菌數/100個白細胞×100%。同時注意觀察并統計2組并發癥發生率情況,進行總結分析[3]。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組間比較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指標 2組手術后0.5個月的WBC均顯著高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2組手術后12個月的WBC水平與治療前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對照組手術后0.5、12個月的IgM、Tuftsin、吞噬率以及吞噬指數均顯著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手術后0.5個月的IgM、Tuftsin、吞噬率以及吞噬指數均顯著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手術后12個月的IgM、Tuftsin、吞噬率以及吞噬指數與治療前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觀察組手術后0.5、12個月的IgM、Tuftsin、吞噬率以及吞噬指數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手術前后臨床指標對比
2.2 并發癥 觀察組術后出現2例粘連性腸梗阻,1例切口感染,1例胸腔少量積液,其并發癥發生率為13.33%(4/30);對照組術后出現4例粘連性腸梗阻,5例切口感染,2例胸腔少量積液,其并發癥發生率為36.67%(11/30),2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所有患者經對癥處理后癥狀基本消失,隨訪
12個月,未出現腹痛、腹水、高熱等臨床癥狀,未見脾臟發生明顯形態改變。
外傷性脾破裂由于多種因素導致的疾病,主要為擠壓傷、擊打傷以及撞擊傷等,均會累及左側肋部,其所產生的沖擊力傳導至脾臟,對脾臟造成損害。而銳器擊傷會穿透腹部和脾臟,從而導致外傷性脾破裂[4]。
對于外傷性脾破裂患者以往通常采用脾全切手術,雖然其具有顯著療效,但此手術對患者造成的創傷較大,還會影響到內部腹壁解剖結構[5]。脾臟組織具備一定的可縫合性,并且隨著臨床醫療器械和腹腔鏡技術的不斷進步,使得脾部分切除術得以實現[6]。Tuftsin因子是生物活性肽激素的一種,能夠有效促進巨噬細胞和多形核白細胞的吞噬作用,并且只在脾臟產生,所以能夠作為脾臟功能的特異性指標,有效反映出脾部分切除術后的臨床療效[7-8]。本次研究中,2組手術后0.5個月的IgM、Tuftsin水平均顯著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觀察組的
IgM、Tuftsin水平在術后12個月會逐漸升高,與治療前相比,差異不顯著。此外,通過體外吞噬實驗可見,觀察組在術后0.5個月的吞噬率以及吞噬指數均顯著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在術后12個月后吞噬率以及吞噬指數均恢復術前水平,并且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該結果與趙山斗[9]的研究結果相類似,說明采用脾部分切除術后,在早期脾臟組織和血供顯著減少,對脾功能造成損傷,但隨著保留的部分脾臟逐漸恢復脾功能代償功能,使脾臟能夠逐漸恢復術前功能,并且手術后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較低。
綜上所述,相比于全脾切除術治療,脾部分切除術治療外傷性脾破裂具有較好的臨床效果,能夠顯著降低并發癥,保留脾功能,增強患者機體免疫能力,值得推廣。
[1] 余華,王翔翔,劉明忠,等.射頻消融保脾治療外傷性脾破裂23例應用體會[J].中國現代普通外科進展,2013,16(7):569-571.
[2] 楊曉春,張啟林,吳強,等.24例外傷性脾破裂保守治療體會[J].當代醫學,2012,18(24):103.
[3] 于洪武,代偉,張蕓,等.基層醫院開展腹腔鏡脾切除術治療外傷性脾破裂的探討[J].浙江醫學,2015,37(16):1387-1388.
[4] 劉勇.閉合性外傷性脾破裂68例臨床分析[J].河南外科學雜志,2013,19(4):89-90.
[5] 陳紅衛,汪佳輝.嚴重外傷性脾破裂切除加自體脾移植的臨床療效及其對免疫狀態的影響[J].浙江創傷外科,2014,19(1):101-103.
[6] 韓家偉.外傷性脾破裂患者的臨床急診手術效果分析[J].河南醫學研究,2014,23(10):96-97.
[7] 李國梁,藺覓.腹腔鏡下脾修補術治療外傷性脾破裂32例體會[J].中華腹腔鏡外科雜志,2013,6(1):55-56.
[8] 李增輝,王浩龍,朱澤衛,等.外傷性脾破裂行保脾手術25例臨床分析[J].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2014,17(2):245-247.
[9] 趙山斗.脾部分切除術治療外傷性脾破裂41例療效觀察[J].中國基層醫藥,2013,20(22):3446-3447.
10.3969/j.issn.1009-4393.2016.17.025
河南 476000 商丘市第四人民醫院普外科 (段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