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 蕾
自體角鞏膜緣移植對原發性翼狀胬肉的治療效果觀察
毛 蕾
目的 探討自體角鞏膜緣移植在治療原發性翼狀胬肉中的臨床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原發性翼狀胬肉患者78例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均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9例。對照組采用單純翼狀胬肉切除術治療,觀察組采用翼狀胬肉切除并行自體角鞏膜移植治療,對比2組治療效果及術后復發情況。結果 觀察組患者治愈率為94.87%(37/39),對照組治愈率為74.36%(29/39),2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1年內復發率為7.69%,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的28.2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自體角鞏膜緣移植在原發性翼狀胬肉治療中的應用效果顯著,臨床推廣價值高。
自體角鞏膜;移植;翼狀胬肉
翼狀胬肉為臨床常見眼科疾病,熱損害、粉塵刺激及遺傳均為該疾病的重要影響因素[1],瞼裂部球結膜、結膜下組織出現肥厚、變性與增生,可生成囊腔發展向角膜內,可造成角膜上皮、前彈力層造成破壞后形成。現階段,翼狀胬肉患者多通過手術予以治療,然而至今并未探討出一種術式,避免疾病復發。翼狀胬肉可造成眼部刺激、面容缺陷等臨床癥狀,甚至可引發角膜散光,對患者視力有嚴重影響。為進一步探討有效的治療翼狀胬肉的方法,本研究選取78例原發性翼狀胬肉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自體角鞏膜緣移植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新余市人民醫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原發性翼狀胬肉患者78例,所選研究對象均為單眼發病,按隨機數字表法均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9例。對照組39例,男25例,女14例,年齡35~71歲,平均年齡(60.24±3.15)歲;觀察組39例,男24例,女15例,年齡34~70歲,平均年齡(60.55±3.23)歲。上述2組患者均符合手術治療指征,且基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可進行對比。
1.2 方法 對照采用單純翼狀胬肉切除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并行自體角鞏膜移植治療,主要方法如下:實施局部麻醉后于顯微鏡下行翼狀胬肉分離,在切除翼狀胬肉后顯露鞏膜及角膜創面,并給予壓迫止血,于顳下方球結膜下注射2%利多卡因,沿角膜緣作帶角膜緣上皮移植片,顯露角膜層后行角膜緣側與胬肉切緣角膜緣側對合,并將上皮朝上平鋪于胬肉區鞏膜表面,采用
10-0線縫合,并進行結膜側與角膜緣縫合。術后采用無菌繃帶加壓包扎,1d后鏟開敷料,后給予皮質類固醇眼藥水滴眼。
1.3 觀察指標 隨訪1年,觀察2組患者復發情況,同時記錄2組患者患者治愈率。
1.4 療效評價標準[2]治愈標準:治療后患者眼部結膜平滑,且并無充血、腫脹、增厚等情況,未出現新生血管及胬肉裝增生。復發評價標準:結膜存在明顯充血現象,且伴有不同程度腫脹增厚,創面出現新生血管及胬肉增生。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 觀察組39例患者中,治愈37例,治愈率為94.87%;對照組39例患者中,治愈29例,治愈率為74.36%,2組治愈率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2組患者術后復發情況對比 觀察組39例患者隨訪結果顯示,復發3例,復發率為7.69%;對照組39例患者隨訪結果顯示,復發11例,復發率為28.21%,2組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術后復發情況對比[n(%)]
翼狀胬肉為臨床常見眼科疾病,患者多數伴有眼部異物感、屈光、眼干、不正等病癥。臨床研究表明[3],其發病原因與長期紫外線照射及慢性炎癥侵襲等有較大關聯,另有臨床資料顯示,年齡增長、遺傳及粉塵刺激等都是造成該病發生的重要因素[4]。從角膜緣干細胞理論來看,來自于角膜緣干細胞的角膜緣上皮,其在局部受損或功能降低的情況下,會造成結膜轉向分化并發生異常。而在正常生理條件下,角膜緣具有的增殖壓力或對結膜上皮細胞長入產生抑制,同時有效防止角膜緣部結膜血管的侵入[5]。角膜緣功能的喪失會造成角膜上皮增殖能力的喪失,由此在結膜上皮長入及新生血管形成的情況下產生翼狀胬肉。所以,有效恢復患者角膜緣干細胞功能,是提升患者臨床治愈率并降低復發率的關鍵所在。
胬肉切除是臨床常用的治療翼狀胬肉的手術方法,手術操作相對較為簡單,但是大量臨床資料表明[6],患者經由該種手術治療后,存在較高的術后復發率。主要原因是胬肉切除術并不能將未侵入細角膜、結膜以及角膜緣上皮層的翼狀胬肉細胞清除,再加上患者復發后需要再次接受手術治療,會對角膜緣干細胞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導致正常角結膜上皮表重建難度大,而在角膜細胞上皮及結膜及血管組織過度增生的情況下,會進一步加重患者病情,同時嚴重影響治療效果。自體角鞏膜緣移植是臨床新型促進角膜損傷愈合、修復角膜上皮糜爛及缺損的有效方法,其可有效減少角膜新生血管的侵入,從而阻斷假性胬肉的形成,達到改善患者臨床臨床癥狀、改善患者視力情況的目的。臨床資料表明[7],經由自體角鞏膜緣移植治療,能夠為患者病變區角膜緣提供上皮來源,促進角膜正常透明性的恢復,同時有效促進角膜上皮愈合[8]。在行翼狀胬肉切除后,采用自體角鞏膜緣移植的方法進行植片,成活的干細胞可有效逆轉基底細胞的異常代謝,從而阻斷蛋白質向氨基酸的降解過程,最終起到良好的阻止異常結膜原生組織增生、預防翼狀胬肉術后復發的作用。
本次研究中,對觀察組患者于翼狀胬肉切除后并行自體角鞏膜緣移植,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臨床治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且隨訪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術后復發率顯著低于對照組,2組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綜上所述,自體角鞏膜緣移植在原發性翼狀胬肉患者治療中的應用效果顯著,具有較高臨床推廣價值。
[1] 鐘珊,黃金芳.逆行切除帶蒂角膜緣干細胞移植治療翼狀胬肉[J].眼外傷職業眼病雜志,2010,32(9):697-699.
[2] 夏紅和,嚴宗輝.翼狀胬肉切除聯合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治療原發性翼狀胬肉的 Meta 分析[J].眼科新進展,2010,30(4):361-366.
[3] 謝碧華,許海嘉.翼狀胬肉切除加角鞏膜緣干細胞移植術的臨床療效觀察[J].現代臨床醫學,2010,36(3):192-193.
[4] 鄭根主,鄭琦,許燕紅.翼狀胬肉發病機制和治療的研究進展[J].河北醫藥,2011,33(12):2195-2198.
[5] 王大萍.翼狀胬肉切除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30例療效評估[J].航空航天醫藥,2010,21(2):171-172.
[6] 嚴呂霞,嚴錦云.手術放大鏡下行翼狀胬肉切除聯合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臨床分析[J].國際眼科雜志,2010,10(9):1821-1822.
[7] 石一寧,石蕊,張純濤,等.翼狀胬肉發病機制的研究進展[J].陜西醫學雜志,2010,39(10):1382-1384.
[8] 張巖,孔令普,王翠,等.不同術式治療原發性翼狀胬肉的臨床效果分析[J].國際眼科雜志,2015,15(2):361-363.
10.3969/j.issn.1009-4393.2016.12.018
江西 338003 新余市人民醫院 (毛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