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鐵生 鄧四海 黃仁財
耳前長角形切口用于復雜顴骨復合體骨折復位內固定術的效果觀察
王鐵生 鄧四海 黃仁財
目的 探討復雜顴骨復合體骨折患者選擇耳前長角形切口進行復位內固定手術的效果進行分析。方法 選取顴骨骨折患者共2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10例。對照組采用頭皮冠狀切口,實驗組則選擇耳前長角形切口,對比2組治療效果。結果 2組患者骨折均完全愈合,其中實驗組僅出現術后額紋,在1個月內消失,對照組出現感染1例,額紋1例。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為10.0%,優于對照組的6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復雜顴骨復合體骨折的治療中,采用耳前長角形切口,能夠擴大手術視野,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情況,應推廣使用。
耳前長角形切口;復位內固定;復雜顴骨復合體骨折
顴骨位置突出,在受力作用下,易于發生骨折。同時,顴骨與周圍的顳骨、蝶骨以及上頷骨和額骨之間,具有緊密的結構聯系,使骨折作用力向周圍波及擴散,對周圍結構造成破壞。冠狀切口的復位固定,是當前主要的治療方法。然而這種切口術后并發癥較多。本次實驗,對耳前長角形切口的手術效果展開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萍鄉市人民醫院在2012年2月~2015年1月收治的顴骨骨折患者,共2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10例,實驗組10例。對照組男6例,女4例;年齡15~60歲,平均(32.4±2.6)歲;其中上頷骨骨折2例,下頷骨3例,其他復合性骨折5例。實驗組男5例,女5例;年齡16~60歲,平均(31.2±2.4)歲;其中上頷骨骨折3例,下頷骨3例,其他復合性骨折4例。實驗符合倫理委員會標準,2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實驗前,由患者或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觸診時,出現局部壓痛;上頷骨與顴骨間間隙減小,喙突與顴骨間距減小;顴骨和上頷骨連接位置,呈現臺階狀;X線檢查發現眶下孔和上頷竇出現結構異常。排除標準:根據Zingg分類法[1],排除其中A類患者。
1.3 方法 對照組取平臥位,用氣管插管方式,進行全身麻醉,在頭頂到發際線內選擇切口,切口長度到耳屏上為止,與患者頭發生長方向,保持一致。將帽狀腱膜切開后,使用頭皮夾,對切口止血。分離皮瓣,直到發際線。切開額部的骨膜,將皮瓣分離至眶緣。將顴骨充分暴露后,切開顴弓上方的骨膜。使骨折處復位,用微型鈦板將顴弓固定,同時固定顴額縫。清洗頭皮瓣后加壓包扎。
實驗組體位及麻醉方法與對照組相同。切口選擇發際線內到耳前皺褶位置,以長角形切120°。以生理鹽水,選擇眼眶外位置進行注射。切開切口后,采用銳性分離的方式進行皮下分離,直到外眥外側為止。而后采用頓性方式,沿眼輪匝肌進行分離。分離方向以肌纖維方向為準,使顴額縫充分顯露。在顴弓上方2cm處,做出切口,到顳深筋膜處。繼續分離到顴弓上緣為止。切開附著在顴弓外的,淺層的顳深筋膜。暴露顴骨體與顴弓。從而進行復位和固定。
1.4 評定標準 隨訪期為6個月,記錄并對比2組術后并發癥情況[2]。
1.5 統計學方法 實驗數據采用SPSS19.0軟件處理,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組患者經不同的切口進行復位固定手術,術后骨折均愈合。術后6個月,實驗組患者均無血腫、感染情況,以及張口困難等情況,其中出現額紋1例,術后1月消失。患者咀嚼與言語功能均恢復,術后瘢痕較輕。相比對照組,療效較好。并發癥發生率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并發癥情況對比[n(%)]
顴骨在人體面部,處于突出位置,遭遇外力時,出現骨折的可能性較高。同時,顴骨在上頷骨與顱骨之間,起到支撐連接的作用,故而一旦顴骨發生骨折,則容易導致面部多處結構損傷,甚至出現腦外傷情況[3]。
顴骨骨折后,發生的移位,與受力大小和受力方向有關。若顴弓出現“M”形狀的塌陷,則說明受力方向為側方垂直作用力[4]。若顴骨體向內位移,或者向下方以及后方位移,則說明作用力是由前方垂直作用。這種情況下,容易造成顴骨體撞進上頷竇[5]。若顴骨向下方位移,則外眥韌帶,會隨顴骨同時出現位移狀況,從而改變患者瞳孔的水平面[6]。若骨折從顴骨波及到眶骨處時,會使骨折的裂縫中,被眶內容物所嵌入,從而破壞了眼外肌的平衡,最終形成復視[2]。
為了防止手術風險,過去對顴骨復合體骨折通常采用保守治療方法。而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以及人們對外形恢復的需求,近些年來,采用開放式骨折復位治療的患者,逐漸增加。而由于顴骨位置的復雜結構,故而手術切口的選擇較為重要。傳統的切口大多選用頭皮冠狀切口。這種切口的瘢痕位置被頭發所掩蓋,對人的外觀外貌,不會造成過大影響[7]。同時,其術野能夠滿足手術需要。因此,在顴骨骨折的復位固定手術中,應用的較為廣泛。然而,冠狀切口,所涉及的頭面組織較多,其切口長、創傷大、并發癥的發生率較高[8]。另外,因為手術位置在人體的頭面部,所以難免會造成術中的大量出血,從而提升患者感染風險,并增加出現血腫的可能性[3]。
耳前長角形切口,是一種在頭皮冠狀切口的基礎上,結合面部除皺技術,進行改良所得到的一種手術切口方法[4]。通過采用游離面部皮膚后鈍性分離的方式,防止面部神經遭受損傷。該切口方法,能夠擴大術野,使眶外側緣到下頷之間的位置,都能充分暴露。處理骨折情況較為復雜的癥狀問題時,能夠在直視下,進行復位固定,從而提升手術效果。
本次實驗中,2組患者骨折位置均康復,其中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為10.0%,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為60.0%。表明相對于頭皮冠狀切口來說,耳前長角形切口,能夠使并發癥發生率顯著降低。同時,耳前長角形切口,還能提供良好的術野。
綜上所述,在復雜顴骨復合體骨折的治療中,采用耳前長角形切口,能夠擴大手術視野,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情況,應推廣使用。
[1] 周劍虹,許振華,任常群,等.耳前長角形切口在頜面部多發骨折中的應用[J].中華口腔醫學雜志,2013,48(7):429-430.
[2] 盛艷嬌,賈保軍,敖建華,等.顴骨復合體骨折前庭溝小切口復位內固定54例[J].實用醫藥雜志,2015,4(6):530-531.
[3] 彭布強,高振杰,申露露,等.改良頭皮冠狀切口在顴骨復合體骨折中的應用[J].口腔頜面外科雜志,2014,2(4):285-288.
[4] 楊少芝,吳大宏.顴骨骨折65例臨床治療分析[J].基層醫學論壇, 2014,1(11):1387-1388.
[5] 劉秉堯,曹麗,陳偉,等.顳部Gillies切口在顴骨復合體骨折手術中的應用[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4,14(24):4670-4671.
[6] 李福軍.改良頭皮冠狀切口在顴骨復合體骨折中的應用[J].醫藥與保健,2015(8):285-288.
[7] 李麗,蘇鳳花,張柳瓊.經頭皮冠狀切口行顴骨復合體骨折內固定術的圍手術期護理[J].當代護士:專科版旬刊,2014(12):85-86.
[8] 張慶元,張清彬,趙巖.局部小切口在顴骨復合體骨折治療中的應用[J].口腔醫學研究,2014(7):54.
10.3969/j.issn.1009-4393.2016.12.020
江西 337055 萍鄉市人民醫院口腔頜面外科 (王鐵生 鄧四海黃仁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