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懷宇
突然終止他汀類藥物治療對冠心病患者血管內皮功能的影響研究
唐懷宇
目的 分析對冠心病患者突然終止他汀類藥物對其血管內皮功能的影響。方法 選取89例冠心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分別在用藥前、停藥前、停藥1周時測定患者的靜脈血水平、肱動脈血管內皮功能、血管活性物質、血脂參數。結果 停藥前TXB2、LDL-C、TC水平、血漿6-keto-PGF1α、NO、TG、血漿ET水平、NTG血流量、反應性充血流量以及FMD均優于用藥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停藥前相比,停藥后1周TXB2、血漿6-keto-PGF1α、血漿ET水平、NO、TG、TC、NTG血流量、反應性充血流量以及FMD指標惡化,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冠心病患者突然停用他汀類藥物應用不但會導致藥物對血管內皮功能的改善作用消失,并會引起血管內皮功能的進一步惡化。
他汀類藥物;冠心病;血管內皮功能
冠心病史臨床中十分常見的疾病類型,他汀類藥物在其一級預防、二級預防中均能夠有效發揮降低心腦血管時間發生率的作用,所以也是當前臨床中防治動脈粥樣硬化的一線藥物[1]。但是,在臨床用藥中仍然存在較多的不規范行為,停止應用他汀類藥物較為常見,約占70%[2],主要因素有經濟條件限制、不良反應、患者重視度不強等。本研究選取89例冠心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探究突然終止他汀類藥物治療對冠心病患者血管內皮功能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項研究開展的時間為2012年4月~2014年10月,組中納入的研究對象均為該段時間內在吉林市中心醫院接受治療的冠心病患者,共89例,所有患者均經過嚴格的臨床檢查和診斷,并符合WHO中規定的相關診斷標準[3]。排除標準:排除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癥患者,1個月內服用抗氧化劑或提升LDL-C的藥物,周圍血管疾病患者,妊娠女性和血清甘油三酯超過4.5mmol/L的患者。其中男49例,女40例,患者年齡46~77歲,平均年齡(62.31±3.10)歲。
1.2 方法 患者每晚服用瑞舒伐他汀(阿斯利康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090091)20mg,共服用4周,用藥4周后停止。用藥期間加強患者各項指標的監測,并在用藥前、停藥前、停藥1周時測定患者的靜脈血水平、肱動脈血管內皮功能、血管活性物質、血脂參數。
1.3 統計學方法 對本組研究中所獲得的數據資料采用
SPSS15.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停藥前TXB2、LDL-C、TC水平、血漿6-keto-PGF1α、NO、TG、血漿ET水平均優于用藥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停藥前相比,停藥后1周TXB2、血漿6-keto-PGF1α、血漿ET水平、NO、TG、TC指標惡化,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停止用藥對患者血管活性物質和血脂參數的影響分析(x±s)
用藥后患者的肱動脈內皮依賴性舒張功能改善。停藥前NTG血流量、反應性充血流量以及FMD均優于用藥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停藥前相比,停藥后NTG血流量、反應性充血流量以及FMD指標惡化,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停用藥物對血流量和肱動脈內徑的影響(x±s)
血管內皮功能障礙不但是粥樣硬化的一個始動因素,并且在心血管事件的發生和發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縮血管因子內皮素TXA2、ET以及輸血管因子PGI2、NO是血管內皮細胞分泌的重要活性物質,其合成釋放失衡和內皮功能的損害之間具有密切的相關性[4]。大量臨床研究證實他汀類藥物對血管內皮功能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進而降低患者發生心血管事件的可能性。但是,在臨床治療中仍然存在較多的他汀類藥物不規范應用情況,其中以他汀類藥物停用最為常見。調查研究發現,一級預防患者、慢性冠狀動脈疾病患者和老年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患者兩年中的停藥率分別為74.6%、63.9%、59.9%[5]。同時,幾乎所有進行他汀類藥物臨床研究均設有4~6周的導入期,在這一階段中所有應用特挺累藥物治療的患者均應停藥。
大量實踐研究證實,包括硝酸酯和β受體阻滯劑在內的心血管藥物具有“撤藥綜合癥”[6],突然終止用藥會引起原癥狀和疾病惡化。但是關于終止他汀類藥物的研究較少,本文以冠心病患者為例進行研究,探究突然終止他汀類藥物對病人血管內皮功能的影響。研究中冠心病患者經4周瑞舒伐他汀(每天20mg)服用治療后停藥,患者肱動脈內皮功能指標FMD發生明顯下降,甚至會低于用藥前的基礎水平,研究證實突然停止用藥不但會導致藥物對血管內皮功能的改善作用消失,并會引起血管內皮功能的進一步惡化。患者突然終止應用藥物以后其輸血管因子發生明顯下降,但縮血管因子明顯增加,并且在反映血管內皮功能的眾多血液指標中,藥物停用后患者的血清NO水平對其血管內皮功能損害的影響最大。這可能是由于停止用藥對小分子GTP結合蛋白活性的影響相關[7]。在傳統臨床研究中已經發現他汀類藥物對甲羥戊酸通路的抑制作用,可減少類異戊二烯中間代謝產物GGPP的生成,致使小分子的GTP結合蛋白無法進行轉錄后修飾,進而會增加NO的合成和上調eNOS表達,與此同時可降低超氧化陰離子生成,降低NO滅活[8]。停止應用他汀類藥物以后,在一定程度上增加GGPP生成,恢復小分子GTP結合蛋白的活性,最終引起循環中的NO下降。并且NO水平越低,患者終止用藥后的血管內皮功能損傷情況越嚴重。
綜上所述,對冠心病患者突然終止他汀類藥物應用不但會導致藥物對血管內皮功能的改善作用消失,并會引起血管內皮功能的進一步惡化,也是導致患者發生心血管事件的重要危險因素,所以,在臨床中應盡量避免突然終止他汀類藥物應用,保證用藥的安全性和促進患者的治療。
[1] 卞鋒全.復方丹參滴丸+Vc片治療冠心病臨床分析[J].當代醫學, 2012,18(10):82-83.
[2] 黃宇玲,謝芳,劉鐵楠,等.動態觀察阿托伐他汀對冠心病患者血管內皮功能的影響[J].現代預防醫學,2012,39(2):514-515,521.
[3] 王虹,陸紅梅,陽文輝,等.他汀類藥物對冠心病患者循環微小RNA-92a表達的影響[J].中國危重病急救醫學,2012,24(4):215-218.
[4] 石蕊,姜鐵民,趙季紅,等.不同他汀類藥物治療早發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臨床隨訪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 2012,15(23):2619-2622.
[5] 趙心彬,倪敏,陶霞,等.他汀類藥物多效藥理作用及其機制研究進展[J].藥學實踐雜志,2013,31(1):19-21.
[6] 姚衛鋒,陳新軍.瑞舒伐他汀冠心病患者降脂療效觀察[J].當代醫學, 2010,16(31):144-145.
[7] 劉莉,牛新萍.瓜蔞皮注射液對穩定型心絞痛痰瘀互結證血管內皮功能的影響[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4,12(1):3-5.
[8] 霍志榮,王秋楓,李秀英,等.他汀類藥物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療中的研究進展[J].包頭醫學院學報,2014,30(1):143-145.
10.3969/j.issn.1009-4393.2016.12.087
吉林 132011 吉林市中心醫院心內科 (唐懷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