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潔 楊雪松 王少利 趙心懋
2006~2014年某院醫院感染現患率調查結果
孔潔 楊雪松 王少利 趙心懋
目的 分析某院連續5次醫院感染現患率調查結果的變化趨勢。方法 選取2006、2008、2010、2012和2014年某日現患率進行分析。結果 5次調查現患率1.62%~4.44%,例次現患率1.96%~4.73%。現患率較高的科室為各重癥監護病房(ICU),感染部位以呼吸道為主(48.44%~66.13%)。Ⅰ類切口外科圍手術期抗菌藥物使用率為由93.50%下降至65.50%(P<0.01)。結論 該院近年醫院感染現患率無明顯變化,抗菌藥物臨床應用合理性明顯改進。
現患率;醫院感染;抗菌藥物
某院于2006~2014年期間進行了5次醫院感染現患率調查,本文就該院5次現患率調查的結果進行描述和分析,判斷醫院感染變化的長期趨勢,為醫院感染的重點防控及制定切實可行的控制措施提供依據。
1.1 調查時間及對象 該院為三級甲等綜合醫院,目前床位數1540張,5次醫院感染現患率的調查時間分別為2006年、2008年、2010年、2012年、2014年,調查對象為選取當日的0點~24點期間內所有住院患者,包括期間出院患者,不包括期間新入院患者。
1.2 調查方法 醫院感染管理科負責整個調查的組織、實施、數據上報工作。調查人員由醫院感染監督員(醫生)、科室行政醫師、病房主治(或主治以上)醫師組成,予以集中培訓,統一調查方法,每份符合要求的病歷填寫個案登記表和床旁匯總表,最后每個病房一張匯總表上報。
1.3 診斷標準 根據衛生部(2001)2號《醫院感染診斷標準》診斷。
1.4 統計學方法 將個案登記表各項數據輸入計算機匯總,統計分析。對歷年匯總數據用SPSS21.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1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醫院感染現患率 5次醫院感染現患率調查的時間、調查人數、現患率及例次現患率見表1。

表1 歷次醫院感染現患率
2.2 各科室醫院感染現患率 5次醫院感染現患率均較高的科室為各重癥監護室,5次調查均沒有發現感染病例的科室為內分泌科、生殖醫學科、眼科及口腔科。見表2。

表2 醫院感染高發科室現患率(%)
2.3 醫院感染部位構成比 感染部位居首位的是下呼吸道感染,占40%左右,其次為上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切口感染及胃腸道感染。見表3。
2.4 醫院感染病原菌檢出情況 以重癥監護病房和內科送檢的比例較高,5次調查中細菌培養送檢率逐次升高(χ2=114.4,P<0.01)。見表4。

表3 感染部位構成比(%)
2.5 抗菌藥物使用情況 5次調查的日抗菌藥物使用率分別為41.00%、44.00%、32.40%、37.70%和38.90%,以重癥監護病房使用率最高,內科最低。預防性用藥的比例5次分別為56%、60%、60.90%、60%、58.00%。Ⅰ類切口外科圍手術期抗菌藥物使用率見圖1,Ⅰ類切口圍手術期抗菌藥物使用率逐次下降(χ2=200.1,P<0.01)。

圖1 抗生素使用情況及細菌培養送檢率
2.6 有創操作情況 5次調查的日泌尿道插管率、動靜脈插管率、呼吸機使用率及醫院感染現患率見表5。經χ2檢驗,日尿管使用率(χ2=121.5,P<0.01)及日呼吸機使用率逐次上升(χ2=89.0,P<0.01)。

表4 醫院感染病原菌構成比(%)
3.1 醫院感染現患率 該院5次醫院感染現患率在1.78%~4.44%,略低于國內其他醫院[1-3],但是明顯高于同期(該月(0.83%~2.04%)及該年(0.85%~1.92%))報告的醫院感染率,考慮仍存在醫院感染漏報情況,需要在今后的醫院感染管理工作中繼續加強對醫院感染及時上報的監管工作。
3.2 各科室現患率情況 重癥監護病房醫院感染現患率較高,其患者病情重,免疫力低下,有創操作多,導致醫院感染風險高,符合一般臨床規律,但可以看到外科及呼吸科ICU現患率呈下降趨勢,考慮該院近年開展的重癥監護病房的目標監測及加強管理取得了較好效果,因此應繼續目前對各個重癥監護病房的監管工作。

表5 有創操作情況(%)
3.3 醫院感染部位及病原菌分布 該院感染的高發部位依次為下呼吸道、上呼吸道、泌尿道及胃腸道,與國內監測結果基本一致[4-5],但明顯高于國外同類研究報道,Lee CM等人[6]的研究顯示醫院感染最常見的部位為泌尿系感染(53.8%)及血流感染(31.2%),下呼吸道感染僅占5.6%,Durlach R等人[7]的研究顯示呼吸道感染僅略高于泌尿道感染的患者(醫院感染率3.3%&3.1%),與國內研究結果不同。這可能與該院病原學樣本構成有關,該院痰標本約占28%~29%,明顯高于國外的痰標本比例,而無菌體液包括尿液、血液、引流液等標本構成比例較低,而痰標本易受污染,在各種標本中不合格率相對較高[8],也影響了感染部位的分布,提示需進一步加強無菌體液標本的正確采集和送檢。
3.4 病原學送檢及抗菌藥物使用管理 5次調查中日抗菌藥物使用率均低于衛生部<50%的要求,三聯及以上用藥的比例在0.7%~2%,同其它醫院相比多聯抗生素使用率較低[3,5],說明該院抗生素應用相對規范。抗菌藥物治療用藥細菌培養送檢率上升,同時Ⅰ類切口圍手術期抗菌藥物使用率下降,考慮該院抗菌藥物管理工作取得了成效:首先,自2006年起,該院制訂了抗菌藥分級使用的處方權限限制制度,對于限制使用或特殊使用抗生素需有高級別醫師的指導同意下方可使用,有效防止了抗生素的隨意濫用;二是加強培訓,對于新入職的員工及在院的醫護工作人員進行抗生素使用、病原學送檢方法及意義等培訓,并定期印發宣傳材料、組織專題講座;三是加強監控、定期考核,每月、每季度、每年對各科室抗生素使用情況、Ⅰ類切口圍手術期抗生素使用情況、病原學送檢率及抗生素耐藥情況進行監測統計,并公示給臨床科室,一方面作為臨床用藥參考,另一方面把不合理用藥情況記入醫療質量管理的科室及個人考評,并落實各項規章制度及獎懲措施;通過上述工作,該院抗生素合理應用情況有所改善,但仍存在部分使用抗生素治療的患者未送病原學檢查及圍手術期不合理用藥等情況,應繼續加大監管力度,做到合理使用抗生素。而有效的抗菌藥物管理手段不僅能提高并規范臨床抗菌藥物的合理使用,同時還能減少醫院感染的發生及病原菌耐藥性,對醫院感染管理具有重要意義[9-10]。
3.5 有創操作情況 近年來,該院呼吸機使用率及泌尿道插管率均較前上升,考慮該院近年收治急重癥患者逐年增多,醫療水平逐漸提高;但是在使用呼吸機或者泌尿道插管的患者中醫院感染率并未出現上升,考慮該院在接診急癥重癥患者人數增多的同時,對有創操作所致的醫院感染的管理控制工作相對較好,并未因此明顯增加醫院感染率。
綜上所述,該院近年醫院感染管理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抗菌藥物臨床應用合理性明顯改進,但在重癥監護病房感染監管、耐藥細菌監管等方面仍需進一步加強。
[1] 趙富美,劉蘇,沈毅,等.醫院感染現患率調查與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4):653-655.
[2] 梁茜,劉惠蘭,郭昆華.醫院感染現患率調查改進[J].西南國防醫藥,2013,23(11):1271-1272.
[3] 王景梅,薛彬,蔡于梅.住院患者醫院感染現患率調查[J].中國消毒學雜志,2013,30(9):844-846.
[4] Rutkowska K,Przybyla M,Misiolek H.Health-care associated infection in the newly-opened intensive care unit[J].Anaesthesiol Intensive Ther,2013,45(2):62-66.
[5] 張璟,徐潛,張耀文,等.醫院感染現患率調查變化趨勢分析[J].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14,13(6):345-348.
[6] Lee CM,Yeh SC,Lim HK,et al.High prevalence rate of multidrug resistance among nosocomial pathogens in the respiratory care center of a tertiary hospital[J].J Microbiol Immunol Infect,2009,42(5):401-404.
[7] Durlach R,McIlvenny G,Newcombe RG,et al.Prevalence survey of healthcare-associated infections in Argentina;comparison with England,Wales,Northern Ireland and South Africa[J].J Hosp Infect,2012,80(3):217-223.
[8] 王淑媛,柯培鋒,莊浩林,等.微生物檢驗標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質量控制對策探討[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3,34(20):2738-2739.
[9] 王國威,賀旭,陳許波.強化抗菌藥物管理的效果分析[J].西南國防醫藥,2014,24(4):385-388.
[10] 徐向紅,郭魏惠.抗菌藥物管理中應用績效管理控制醫院耐藥菌流行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12,19(14):155-160.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ing trends in 5 continuous point prevalence rate of healthcare-associated infection (HIA) in a hospital. Methods To analysis the prevalence rate on a given day in 2006, 2008, 2010, 2012 and 2014 respectively. Results The point prevalence rate was 1.62% to 4.44%, the case prevalence rate was 1.96% to 4.73%.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ICU) had higher prevalence rate. The infective site was more common in respiratory tract (48.44%-66.13%).There was no big difference in prevalence rate, department distribution and infection site among these surveys. The perioperative antimicrobial drug utilization rate of type I incision surgery decreased gradually from 93.50% to 65.50% (P<0.01). Conclusion The prevalence rate has no obvious change in this hospital in recent years, the rationalit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antibacterial drug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Prevalence rate; Healthcare-associated infection; Antibiotics
10.3969/j.issn.1009-4393.2016.6.005
北京 100191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 (孔潔 楊雪松 王少利 趙心懋)
楊雪松 E-mail:yangxuesong@bum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