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軍政 郜振武 鄭艮強 鄭上團 吳斗
骨折術前深靜脈血栓與D-二聚體的相關性研究
郭軍政 郜振武 鄭艮強 鄭上團 吳斗
目的 探討下肢骨折患者D-二聚體動態變化與深靜脈血栓發生的相關性,促進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早期預防。方法 選擇下肢骨折患者524例作為觀察對象,術前采取靜脈血通過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血中D-二聚體,同時完善術前下肢靜脈彩超。隨訪6個月,觀察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結果 所有患者均隨訪成功,隨訪率100%,其中DD陽性者372例,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74例(19.89%);DD正常水平者152例,其中下肢深靜脈血栓者11例(7.24%),2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性別、年齡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結論 下肢骨折患者術前DD水平和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水平具有相關性,可作為下肢深靜脈血栓早期診斷的指標。
靜脈血栓; D-二聚體;下肢骨折
骨折是一種嚴重創傷,常因車禍、高空墜落、摔傷等原因導致患者到醫院就診[1]。骨折發生后由于靜脈損傷,導致靜脈血流淤滯和創傷后血液高凝狀態,往往容易伴發靜脈血栓[2]。下肢深靜脈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骨折術后常見并發癥,有資料報道[3-4],骨科術后在不進行干預措施下DVT的發生率可達40%~60%,嚴重者導致肺栓塞而死亡。D-二聚體(D-dimer,DD)是凝血過程中形成的交聯纖維蛋白的纖溶酶降解后產生的特異性產物,其改變常與患者體內血栓形成有一定的相關性,本文進一步探討下肢骨折患者DD水平變化與深靜脈血栓發生的相關性,為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早期診斷提供依據。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03月~2014年10月山西醫科大學附屬山西大醫院骨科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524例作為觀察對象,其中男315例,女209例;年齡21~82歲,平均(56.34±10.50)歲。排除凝血功能障礙者、血栓史、腫瘤患者及其他嚴重多器官功能障礙者,本次研究均履行告知義務,患者均知情同意,自愿參加本次研究。
1.2 方法 患者術前1天清晨采取靜脈血4mL測定DD數值(DD陽性測定采用ELISA法測定),DD由該院放免室專人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儀器選用日本CA1500全自動血栓/止血分析儀,波長575mm,其中DD<500ng/L為陰性。全部患者住院時間為15~42d,平均(23.5±5.7)d,出院后進行為期6個月的隨訪(以電話隨訪為主),同時對DD陽性者進行彩超檢查,對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給予低分子肝素治療。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對數據資料進行整理分析,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經正態性和方差齊性分析后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所有患者均隨訪成功,隨訪率100%,其中DD陽性者372例,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74例(19.89%);DD正常水平者152例,其中下肢深靜脈血栓者11例(7.24%),2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性別、年齡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不同DD水平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情況
下肢骨折發生后,骨的解剖結構遭到破壞,血管完整性受損,包括髓腔內骨髓可能進入血液、靜脈內膜甚至血管層受到損傷,從而激活纖溶系統和凝血系統,造成血液的高凝血狀態[5-6]。有資料報道,骨折后,由于軟組織廣泛損傷和肢體活動減少,導致肺栓塞和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顯著增加,其中DVT的發生率可達40%~80%,肺栓塞的發生率達2%~10%[7]。在亞洲國家,骨科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較高,一項亞洲7國的研究發現,骨科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占43.2%[8]。血栓性疾病一旦發生,很容易加重原發病情,延長患者康復時間,若發生腦栓塞和肺栓塞,則很容易危及患者生命,但由于下肢靜脈血栓早期往往沒有特異性癥狀,因此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成為骨科臨床面臨的挑戰。
雖然通過血管彩超和螺旋CT可以對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和腦栓塞、肺栓塞患者進行早期診斷,但由于骨折患者肢體固定,活動困難,因此對每位患者行CT和彩超檢查存在一定的難度,同時在搬運過程中如果操作不當很容易導致骨折錯位,增加患者痛苦,延緩疾病康復,因此有必要選擇一種簡便、高效的檢查手段代替CT和彩超,早期診斷下肢深靜脈血栓高危患者。D-二聚體可反映患者體內凝血及纖溶的變化,是膠原纖維蛋白的特殊分解產物,其變化可因血栓性疾病、創傷和腫瘤等因素引起,一般創傷后,D-二聚體水平增加,48~72h內逐漸下降并消失。若創傷后72h D-二聚體仍>500ng/L,則可能意味著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9]。近年來的研究發現,骨折患者骨組織中所含的D-二聚體數值較正常人水平高,這可能是因為骨組織受損后其中所含的凝血酶激活物、組織因子釋放到血液中,激活了外源性凝血通路所致[10]。
Bates等[11]認為,骨科術后患者穩定期若D-二聚體水平為陰性,則可以排除血栓的可能,可省去進一步檢查的必要。但本文的研究結果卻顯示:即使D-二聚體水平為陰性的患者,其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仍為7.24%,其原因可能與骨折疾病過程中,D-二聚體水平存在波動,在其本身被降解達到某種平衡的情況下及纖維蛋白降解生成的過程中,雖然血液仍為高凝狀態,但本身卻處于正常水平,盡管此時已經產生靜脈血栓,因此提示術前D-二聚體正常仍不能排除血栓的可能,需要進一步借助螺旋CT和彩超予以確診[12]。總之,下肢骨折患者術前DD水平和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水平具有相關性,可作為下肢深靜脈血栓早期診斷的指標。
[1] Robert-Ebadi H,Becker F,Righini M.Upper extremity deep vein thrombosis:a particular form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J].Rev Med Suisse,2015,4(460):342,344-347.
[2] 王翔,鄭國壽,白祥軍,等.嚴重多發傷合并下肢深靜脈血栓33例的診斷及治療[J].創傷外科雜志,2015,17(2):120-122.
[3] Mabrouk B,Anis C,Hassen D,et al.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Incidence,Ph ysiopthology,diagnosis andtreatment[J].Tunis Med,2014,92(7):435-447.
[4] Sartori M,Migliaccio L,Favaretto E,et al.D-dimer for the diagnosis of upper extremity deep and superficial venousthrombosis[J].Thromb Res,2015,135(4):673-678.
[5] Matsumoto M,Kurasako T,Niguma T,et al.Preoperative screening of deep venous thrombosis:cutoff value of D-dimer,age and BMI forfurther examination of DVT by echo-color-Doppler[J]. Masui,2014,63(12):1350-1354.
[6] 王軍,趙春鵬,危杰,等.脛骨平臺骨折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骨與關節雜志,2015,4(2):86-90.
[7] 黃方.下肢骨折術前行血管超聲檢查的診斷價值[J].中國醫學工程,2015(1):55.
[8] Oude Elferink RF,Loot AE,Van De Klashorst CG,et al.Clinical evaluation of eight different D-dimer testsfor the exclusion of deep venous thrombosis in primary care patients[J].Scand JClin Lab Invest,2015,75(3):230-238.
[9] Sathe PM,Patwa UD.D Dimer in acute care[J].Int J Crit Illn Inj Sci,2014,4(3):229-232.
[10] 王培丞,曹力,楊德盛,等.雙側全膝關節置換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與高血壓的關系[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5,19(9):1335-1339.
[11] Bates SM,Grand-Maison A,Johnston M,et al.A latex D-dimer reliably exculdes venous thromboembolism[J].Arch Intern Med,2001,161:447.
[12] 李軍,徐朝,郭志強,等.血漿D-二聚體檢測在下肢骨折圍術期抗凝治療中的應用[J].武警后勤學院學報(醫學版),2013,22(11):1003-1004.
10.3969/j.issn.1009-4393.2016.6.018
山西 030001 山西醫科大學附屬山西大醫院 (郭軍政 郜振武鄭艮強 鄭上團 吳斗)
吳斗 E-mail:douwu065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