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彩 馮陽陽
腹腔鏡探查急腹癥的臨床效果探討
劉金彩 馮陽陽
目的 探討腹腔鏡探查急腹癥的臨床效果進行探討,為急腹癥的臨床治療提供參考。方法 選取普外科急腹癥患者268例,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134例,治療組采用腹腔鏡治療,對照組采用傳統手術方法,對2組探查準確率、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和住院時間進行比較。結果 治療組患者的探查準確率(96%)顯著高于對照組(71%),治療組患者的平均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分別為(44.6±7.2)min、(6.2±3.1)d顯著短于對照組的(66.4±5.4)min、(9.6±2.4)d(P<0.05);治療組患者術中平均出血量為(82.8±9.8)mL顯著少于對照組的(170.2±16.5)mL,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采用腹腔鏡治療急腹癥的臨床效果良好, 療效優于傳統的開腹手術,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腹腔鏡;急腹癥;臨床效果
急腹癥是指腹腔內組織或者器官發生病理變化,從而產生以腹部為主要癥狀和體征的疾病。該疾病的一般治療方法是大面積切開患者腹部,進而明確病變部位,并通過手術進行治療。但是這種剖腹治療方式的探查準確率低,在患者身上形成的創面大,在手術過程中出血量多,患者術后愈合需要很長時間。目前,急腹癥的治療廣泛地使用腹腔鏡治療,并且取得了一定的臨床效果。本研究對268例急腹癥患者分別使用腹腔鏡探查法和傳統方法進行治療,取得一定的經驗,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以中國空空導彈研究院洛陽二○二醫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接收的急腹癥患者268例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62例,女106例,年齡25~78歲,平均年齡(45.3±6.5)歲。其中99例患者上腹疼痛,123例患者下腹疼痛,剩下46例為全腹疼痛。經患者同意將其隨機均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134例。2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程以及身體情況等各方面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治療組采用腹腔鏡探查手術進行治療,采用續硬膜外加靜脈復合麻醉,在患者腹部適當部位進行切口,建立氣腹,其腹部壓力控制在14mmHg左右,根據主訴將腹腔鏡的探頭伸入患者腹部,觀察腹部組織和器官,明確病因,然后才采取針對性的手術方法進行治療。
對照組采用剖腹探查進行治療,即在患者的腹部中央進行切口,檢查患者的各個臟器,明確病因,然后采取針對性的手術方法進行治療。
1.3 觀察指標 對2種治療方法的病灶探查準確率、進行手術所需時間、手術過程中臟器出血量、患者術后恢復時間等情況進行比較分析。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268例患者數據資料均采用
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通過對268例患者的比較發現,治療組患者的探查準確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平均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均顯著少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顯著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的臨床指標對比(x±s)
急腹癥是普外科一種常見的疾病,是腹部急性疾病的總稱,該病的病情較為復雜,其發病較急,病程發展快,且患者多伴有劇烈疼痛癥狀,不但影響患者生活治療,嚴重時還會危及患者的生命[1]。
以前,醫師常通過患者的主訴以及一般的輔助檢查來診斷疾病,然而由于有些患者的臨床特征并不具有典型性,相關的輔助檢查并不能確診,這就極大地增加了確診的難度[2]。由于一般檢查不能確診,因此在臨床上急腹癥的治療不得不選擇用手術的方式進行治療,雖然手術治療能夠治愈患者疾病,但手術往往會給患者造成較大的創傷,不僅使患者在心理受到影響,對患者的身體也有一定的損傷。此外,由于手術創傷較大,在術中和術后也極易導致并發癥的產生。因此,臨床上必須及時探討更加安全、有效的探查方式。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大批先進儀器開始進入醫學領域,如B超、CT、核磁共振等,使人們對疾病的診治有了更準確的判斷,急腹癥的腹腔鏡治療作為新興的治療手段也有著極大的發展空間。
腹腔鏡利用微創入路能在腹腔內全方位運作自如,具有創傷小、視野清晰、手術精細等優點。應用腹腔鏡不僅在患者身體上形成的創口較小,而且不會影響其他組織和器官,減少不必要的剖腹手術,尤其適用于癥狀不典型而又有剖腹探查指征的患者[3]。本研究134例治療組患者中,有128例診斷正確,準確率為96%,而剖腹探查的準確率只有71%,腹腔鏡探查的準確率較剖腹探查提高了25%。夏泉[4]在腹腔鏡探查和剖腹探查比較研究中發現,腹腔鏡的探查準確率為100%,顯著高于開腹手術治療的成功率(P<0.05)。使用腹腔鏡手術治療平均手術時間為(44.6±7.2)min,而傳統的剖腹治療手術則平均需要(66.4±5.4)min,手術時間是治療組的141%,可見新的治療方法可以大大縮短手術時間,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患者的痛苦。治療組的平均住院時間為(6.2±3.1)d,而對照組的平均住院時間為(9.6±2.4)d,可見腹腔鏡手術法對患者創傷小,所以恢復快,不但節約了患者的時間,也緩解了醫院住院難的壓力,同時還降低了患者的治療成本。孫躍勝等[5]在腹腔鏡的探索中發現,腹腔鏡治療患者在術后2~3d即可下床走動。本研究中,治療組在手術過程中的出血量平均為(82.8±9.8)mL,是對照組的48%,即與開腹法相比,腹腔鏡治療法能減少一半出血量。周峰[6]研究發現,腹腔鏡術中出血量為69.4mL,是傳統治療術中出血量的46%,可以看出腹腔鏡探查法治療急腹癥能大大減少術中出血量。盧政鋼[7]還將這2組患者的術后排氣時間進行了對比,治療組的術后排氣時間平均為26h,而對照組為39h,腹腔鏡治療大大縮短了術后排氣時間。以上研究表明,腹腔鏡探查方法可以作為一種有效的診斷手段應用于外科急診工作中。
腹腔鏡治療作為急腹癥治療手段有很好的應用前景,然而為了取得更好的治療效果,醫務工作者應掌握腹腔鏡治療的適應癥,具體如下:患者生命體征平穩、能耐受全麻、無嚴重的凝血功能障礙、具有開腹探查指征的病例、診斷極為困難的急腹癥、無電視腹腔鏡應用的禁忌證[4]。腹腔鏡創口小出血量少,如果在手術過程中出血量增加,應放棄繼續鏡頭探查,及時進行開腹手術。由于此技術還不是應用很廣,醫師技術良莠不齊,在手術過程中難免會出現意外情況或者人為失誤,當患者病情嚴重時,應及時改為傳統開腹方法進行有效治療,以免貽誤病情,在此之前醫護人員要提前與患者及其家屬進行溝通,讓患者及其家屬做好心理準備,使患者以更好的狀態配合治療。加強醫師的技能培養,腹腔鏡創口小,但其視角也比較局限,醫師不能全方位地觀察組織和器官,有些情況不能立即分清,因此,需要加強對手術醫師的技能培養,增加醫務人員的手術經驗,使醫師在手術過程中能及時正確地判斷患者的病情,做出正確的處理方式。在臨床上特別適于下述情況:(1)急性闌尾炎;(2)粘連性腸梗阻;(3)潰瘍穿孔;(4)閉孔疝嵌頓;(5)腹部閉合性損傷。腹腔鏡在急腹癥探查中的適應證較廣,但這種治療方法并不是萬能的,以下幾種情況者不應進行腹腔鏡探查:(1)腸梗阻引起嚴重腹脹;(2)腹腔粘連嚴重;(3)腸脹氣者;(4)腹部有炎癥;(5)急性大出血并休克;(6)有反復多次腹腔手術史等[8]。
急腹癥患者腹腔鏡探查治療較常規治療而言,其不但能夠提高疾病診斷準確率,縮短手術時間及愈后時間,而且并發癥少,臨床效果顯著,值得推廣和應用。
[1] 覃程,王強,黃世鋒.腹腔鏡在普外科急腹癥診治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中外醫學研究,2012,9(10):29-30.
[2] 孫剛,張榆林,蔡雄,等.腹腔鏡在普外科急腹癥診治中的臨床應用分析[J].中國美容醫學,2011,7(23):90-91.
[3] 孫發締,周少波,楊功安.腹腔鏡腹腔探查術在診斷不明的急腹癥診治中的應用[J].蚌埠醫學院學報,2012,37(12):1445-1446.
[4] 夏泉.腹腔鏡治療急腹癥126例臨床分析[J].治療與觀察,2013,12(7):92.
[5] 孫躍勝,童曉春,尤孫武.腹腔鏡技術在急腹癥診治中的應用體會[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3,22(23):112.
[6] 周峰.普外科腹腔鏡治療急腹癥的臨床觀察[J].中國當代醫藥,2013,20(26):192-193.
[7] 盧政鋼.普外急腹癥中應用腹腔鏡的臨床觀察[J].臨床研究,2014,12(15):144-145.
[8] 葛春剛,胡志杰,賀平波,等.腹腔鏡腹腔探查在急腹癥診治中的應用[J].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12,21(10):1320-1323.
10.3969/j.issn.1009-4393.2016.6.036
河南 471000 中國空空導彈研究院洛陽二〇二醫院(劉金彩 馮陽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