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姣平
中西醫結合護理對急性心肌梗死中青年患者負性情緒的影響
范姣平
目的 研究分析中西醫結合護理對急性心肌梗死中青年患者負性情緒的影響。方法 選擇急性心肌梗死中青年患者120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成2組,各60例。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觀察組采用中西醫結合護理。觀察護理前后2組患者SDS、SAS評分的變化,觀察護理后2組患者生活質量各項評分,同時比較2組患者對護理質量的滿意度。結果 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SDS、SAS評分分別為(41.84±3.26)和(42.75±4.90)分,對照組患者的SDS、SAS評分分別為(52.09±4.87)和(54.89±5.72)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中的癥狀、體力限制、社會限制以及情緒4方面的評分均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和對照組的護理滿意度分別為95.0%和8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中西醫結合的護理模式可大幅度提高護理質量,減輕急性心肌梗死中青年患者的負性情緒,改善生活質量。
急性心肌梗死;中青年患者;中西醫結合護理;負性情緒;生活質量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血管內科十分常見的疾病,發病后患者的心臟心肌會出現急性缺血和壞死[1],具有發病突然、病情進展快、死亡率高的特點,對患者的生命安全威脅十分大。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因其年齡階段、扮演重要的家庭角色而容易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進而影響治療的積極性,需要引起臨床的重視[2]。因而實施有效的護理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增強治療效果是臨床關注的重點。本研究主要分析了中西醫結合護理對急性心肌梗死中青年患者負性情緒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在蕪湖市第一人民醫院接受治療的急性心肌梗死中青年患者120例進行研究,隨機分成2組,各60例。對照組中男34例,女26例;年齡28~60歲,平均(45.2±7.5)歲;合并癥:高血壓42例,糖尿病18例;學歷水平:高中和高中以上19例,高中以下41例。觀察組中男33例,女27例;年齡27~59歲,平均(45.9±7.7)歲;合并癥:高血壓41例,糖尿病19例;學歷水平:高中和高中以上18例,高中以下42例。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主要包括用藥護理、監測生命體征、展開健康教育等。觀察組:常規護理的同時聯合優質護理與按摩等中西醫結合護理措施,具體如下:(1)心理護理。加強患者與護理人員之間的交流與溝通,講解疾病的可治療性,減輕患者抑郁、焦慮、緊張的情緒,提高患者治療的依從性,增加患者治療的信心,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2)飲食護理。指導患者補充充足的無機鹽、維生素以及碳水化合物,適當攝入脂肪,遵循少量多餐的飲食原則,讓患者戒除煙酒,飲水量則控制在每天2000mL左右,體質量的漲幅需低于2kg/周。(3)運動護理。患者可根據心功能的分級情況展開適度的運動,防止劇烈運動,從而改善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4)自我監測。提高患者與患者家屬的監測能力,早期發現身體的不適癥狀和藥物不良反應,及時告知醫生給予對癥處理,并根據患者病情的變化調整治療方法。(5)按摩護理。按摩手法包括指揉法與指按法,穴位包括天樞、支溝、足三里、合谷、三陰交等,按摩以出現輕度酸脹感為宜,每個穴位按摩2min左右,每天2次;患者仰臥,兩腿屈曲,手掌順結腸方向按摩,每天2次,15min/次。
1.3 觀察指標 觀察護理前后2組患者SDS、SAS評分的變化[3],觀察護理后2組患者生活質量各項評分的變化,主要包括癥狀、體力限制、社會限制以及情緒4方面的評分,同時比較2組患者對護理質量的滿意度。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SDS評分、SAS評分 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SDS、SAS評分低于對照組患者的SDS、SAS評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

表1 2組患者SDS評分、SAS評分比較(x±s,分)
2.2 生活質量 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中的癥狀、體力限制、社會限制以及情緒4方面的評分均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x±s,分)
2.3 護理質量滿意度 觀察組和對照組的護理滿意度分別為95.0%和8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護理質量滿意度比較(n)
急性心肌梗死屬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類型,最近幾年急性心肌梗死的發病率直線上升,對患者的身心健康威脅十分大[4]。據調查顯示絕大部分的心肌梗死患者會表現出明顯的負性心理情緒,因而提高護理質量從而改善心肌梗死患者不良情緒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5]。
中西醫結合護理有利于護理人員了解患者心理狀況的變化,從而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實施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提高患者的自身適應力[6]。心理護理可減輕患者的負性情緒,改善護患關系,縮短病程、改善患者癥狀,進而解決患者的心理問題、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7]。合理的飲食和規律的運動能夠幫助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減輕心理障礙對患者所產生的不良影響。加強自我監測能夠及時發現患者出現的不適癥狀,防止病情惡化而影響治療效果。按摩天樞、支溝、足三里、合谷、三陰交等穴位能夠起到生氣化血、調理脾胃的作用,按摩腹部則可以促進腸道蠕動,預防便秘的發生[8]。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SDS、SAS評分低于對照組患者的SDS、SAS評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表明中西醫結合護理可顯著減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負性情緒。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的各項評分低于對照組患者生活質量的各項評分,且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為95.0%,對照組的護理滿意度為8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表明中西醫結合護理能夠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生活質量,提高患者對護理質量的滿意度。
綜上可知,中西醫結合的護理模式可大幅度提高護理治療,減輕急性心肌梗死中青年患者的負性情緒,改善生活質量。
[1] 石彪.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前急救特點觀察[J].當代醫學,2015,21(16):41-42.
[2] 楊少慧,李艷紅.人性化護理干預及常規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內科治療中的效果[J].中國實用醫刊,2015,42(10):79-81.
[3] 陳小歡,吳志華.心理護理干預對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負性情緒的影響及效果分析[J].臨床醫學工程,2015,22(1):91-92.
[4] 張玲玲.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急診護理路徑的效果探究[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5,3(2):175-176.
[5] 梁愛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實施全程優化護理應用分析[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5,3(2):165-166.
[6] 綦甲清,陳書艷.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診護理措施[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5,10(5):173-174.
[7] 陳漢霞,馮葉綠.綜合護理干預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響[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15,25(13):173-175.
[8] 李常樂.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診護理分析[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4,5(3):47-48.
10.3969/j.issn.1009-4393.2016.6.084
安徽 241000 蕪湖市第一人民醫院 (范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