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摘 要:問題使人的注意力具有明顯的指向性與選擇性,對持續進行有目標的思維、探索活動具有顯著的激勵功能。心理學研究表明:問題意識是思維的起點,沒有問題的思維是膚淺的被動的思維,只有當個體活動感到自己需要問個“為什么”、“是什么”、“怎么辦”的時候,思維才真正啟動。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應潛移默化地強調問題意識在思維活動中重要地位,除了強調以外,教師應該在平時的教學中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價值;問題
提出一個有價值的問題往往比學習知識本身更重要。一個新的科學知識體系的誕生,一個新的科學領域的發展往往都需要有價值的疑問。問題意識是提出問題的前提和基礎。當學生形成了“問題意識”,就能夠更敏銳地感受和覺察與該問題有關的信息,提高對無關信息的抗干擾能力。問題使人的注意力具有明顯的指向性與選擇性,對持續進行有目標的思維、探索活動具有顯著的激勵功能。心理學研究表明:問題意識是思維的起點,沒有問題的思維是膚淺的被動的思維,只有當個體活動感到自己需要問個“為什么”、“是什么”、“怎么辦”的時候,思維才真正啟動。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應潛移默化地強調問題意識在思維活動中重要地位,除了強調以外,教師應該在平時的教學中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應如何培育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呢?
一、培養學生問題意識:樹立學生是學習主體的觀念
事實上,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產生疑問的是學生,因此問題的發現者、提出者理應也是學生。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只有將問的權利還給學生,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探索知識,剖析疑難,發展思維;才能真正實現發展學生個性,提高學生學習能力。正如蘇霍姆林斯說過的:“人的內心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總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然而,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有的老師往往只是自己講,常常替學生問,不給學生自己發現問題的機會,不引導學生自己去剖析疑難,結果學生一遇到稍難的問題就問老師,自己一點也不動腦筋,看起來很省事,可學生養成了思維懶惰的不良習慣。這樣,即使教師講得再多、再好,也只不過是講時清楚,講后糊涂,勞而無獲。學生的學習能力就在教師不經意中被扼殺了。要改變這種狀況,要求教師注重引導,努力尋找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并不斷鼓勵學生積極思維,讓他們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
傳統教學中,課堂中的提問成了教師的專利,學生只是回答問題,很少有主動提問的機會。教師把問題緊緊握在自己手中,引導學生圍著自己的思維轉,在新課程理念下這樣的課堂教學已不能適應學生的學習,更不利于學生素質的全面培養,所以課堂教學中應充分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讓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彰顯、回歸。
二、創設和諧氛圍: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
兒童對于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有著極大地好奇心,求知欲,他們會經常問問這,問問那,課堂上教師要給學生創設熱烈寬松和諧民主氛圍,多鼓勵,多贊賞,讓那顆容納大海的心與奔跑著小溪泉水的心相撞;讓那雙觸摸風霜雨雪的手與那雙捧起露珠花瓣的手共舞。
當學生難以回答出問題時,千萬不能譏諷,挖苦,嘲笑,要讓他們帶著安全感坐下,投入到對問題的重新判斷思索之中。讓那顆萌發著求知欲望的心永遠保持在積極的探索之中,直到解決問題帶著種成就感,幸福感完成心靈的積淀。
例如在教《凡卡》一課時,有個男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凡卡在給爺爺的信中寫了自己學徒生活的苦,在這個自然段的結尾用了省略號,作者是什麼用意呢?“這多簡單還問什么,不就是省略了凡卡所受的苦嗎”一個女生略帶諷刺地接過話茬,“是呀,挺簡單的這有什麼”。我也有過這樣的想法,然而瞬間的閃念之中令我有了靈感,抓住這一教學契機,直擊主題。我微笑著向提問男生豎起大拇指,說“是呀,省略號省略了凡卡所受的苦,那么他還受了那些苦呢?”這一問,需要孩子們開啟智慧的大腦,加以充分的創造想象,男生無意中的發問,卻給本課添上絢麗多彩的一筆。同學們各顯神通,想象出凡卡所受的其它的苦。而女生的回答如一盞閃亮的明燈,點燃了課堂,至今我仍記憶猶新。那省略號就如凡卡的串串淚珠,訴說著他的凄苦悲傷,我們怎能不深深地為之震撼,這也更看出沙俄統治下的勞苦人民命運的悲慘。教室掌聲雷動,在這熱烈民主和諧的氛圍中,孩子們智慧的火花得以迸發。
三、巧設情境:誘發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除了創設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敢于發問,還要努力創設情境,使學生置身于其中,投入到情境之中,達到身臨其境。在教學《長相思》時,由于年代久遠,加之學生對于古詩詞的學習積累還是比較薄弱,而且對納蘭性德還不是特別了解,只知道他隨康熙皇帝出征,遠離家鄉,遠離親人,課堂上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上,我播放具有離愁之緒的塤曲,配以納蘭性德在寒風朔月中隨帝出征的畫面,再以另一幅家鄉溫馨恬靜的生活畫面作比較,讓一部分學生扮作詞人,另一部分學生扮作詞人的父母、妻子、兒女,為他們創設提出問題的情景,那么本詞的主旨也就得以揭示。
有的問,塞外生活那樣艱辛,他為什么還要離開家鄉呢?
有的問,家鄉的生活多幸福,他不想念親人嗎?
有的問,納蘭性德是納蘭明珠的兒子,他可以利用父親的權力(位居宰相)說服皇帝,留在父母身邊,為什么還要去遭那份罪呢?
有的說“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國無此聲”難道他一夜未眠嗎?
是呀這些問題的提出,其實孩子們已經抓住了詞人的心理,了解詞人的處境,更能深深地理解詞人的情感。
納蘭性德,他身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衛,常常身在征途,不得不遠離家鄉,遠離親人,他把一切的一切化為如血般鮮活的詩篇,那顆偉大的孤獨的心在孩子們聲聲發問中不再孤獨,而依舊偉大。
結語:新課程改革下的課堂應該是讓學生帶著問題躍躍欲試地走進課堂,又帶著新問題愁眉緊鎖地走出課堂。在課的伊始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尤為重要,每一位教師都應該在備課中下功夫,引導學生提出最有價值的問題,使學生在整節課的學習過程中處于一種困惑、探究的學習狀態,讓學生解決自己最想知道的問題成為學習的內動力。
參考文獻:
[1]薛劍剛.論學生自我提問能力及培養[J].湖南第一師范學報,2001(04).
[2]孫紅安.懷疑—科學探索的起點[M]科學出版社,2000:9-14.
[3]宋振韶.課堂提問基本模式以及學生提問的研究現狀[J].學科教育,2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