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_彭杏月 編輯_胡是非 攝影_王大鵬 設計_孫星
?
“ 細火慢燉”提煉英美課程精華,從根上潤養學生專訪北京昌平新東方外國語學校校長王鵬
記者_彭杏月 編輯_胡是非 攝影_王大鵬 設計_孫星
國際課程怎么做?北京昌平新東方外國語學校校長王鵬考慮的不是“短平快”的成效,而是如何采用一種慢火細燉的教育模式,提煉出英美兩類課程的精華,真正從根上潤養學生。

北京昌平新東方外國語學校校長王鵬
2016年3月7日,在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與英國最大的學術考試局—愛德思考試局國際A-Level/國際GCSE(又叫IGCSE,簡稱IG)考點授牌儀式上,北京昌平新東方外國語學校(下文簡稱:昌平新東方學校)校長王鵬宣布:北京昌平新東方外國語學校已成功引入IG和A-Level兩大英聯邦中學課程,首次與其將現有AP等北美課程融合,并將于2016年9月起實行全新的國際高中教學體系。
消息不長,寥寥數句,卻不禁令人好奇。一向以北美課程體系為主攻方向的昌平新東方學校大力引入英聯邦課程是何用意?既已引進,何不保留其“原汁原味”,而要研發與北美課程(AP、UCC等)的融合?全新的課程體系又將怎樣使學生受益?近日,該校校長王鵬在一次專訪中回應了《留學》記者的上述問題。
GCSE課程
拎客
全稱是General Certificate of Secondary Education,即普通中等教育證書,是英國學生完成第一階段中等教育所參加的主要會考,相當于中國國內的初中畢業考試文憑。GCSE是英國中學10年級和11年級的學習課程,經過兩年學習后,學生方可進入A-Level階段的學習,其成績將被作為A-Level甚至大學錄取的參考。IGCSE是GCSE的國際版本,是目前國外14歲至16歲全世界考試最多人數的體系之一,其證書只要是說英文的國家地區均會得到承認。
A-level課程
全稱是英國高中課程(General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 Advanced Level),是英國的全民課程體系,也是英國學生的大學入學考試課程,就像中國的高考一樣,其課程證書被幾乎所有英語授課的大學作為招收新生的入學標準。A-Level課程科目相當廣泛,有文科、商科、經濟、語言、數學、理科、計算、法律、媒體、音樂等。其學制分兩年:第一年稱為AS水準,學生通常選擇3-4門課,通過考試后獲得AS證書。第二年稱為A2水準,學生可選擇AS水準中優秀的3門課,通過考試后獲得A-Level證書。
3月17日,攝影棚內,王鵬身穿一件淺咖色的夾克,搭配藍色牛仔褲,與此前授牌儀式上的西裝革履不同,此時的王鵬更顯干練、堅毅,這與他正推行的工作—堅持慢而深的教育模式倒有些相得益彰。
采訪中,首談引入英聯邦課程,研發新的課程體系這一工作,王鵬直言并非心血來潮,而是應運而生。近年來,中國留學出現的低齡化趨勢引發了本科、高中留學熱潮,而留學目的地國家也日趨多元化,這些極大刺激了對于北美以外地區的留學需求,資料顯示,目前申請英聯邦國家的中國學生人數已超過美國,這促使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一直在不遺余力地布局新的產品。
不過,站在一名教育者的角度,王鵬覺得這項工作的開展更具教育意義。眾所周知,北美課程體系一直是新東方最擅長的領域,經過五年半的發展,該領域已逐步完成從常規課程,到榮譽課程,到大學先修課程(AP課程),以及更高難度的大學學分課程(UCC課程)整個課程體系的構建。“應該說除了美國最高難度的天才課程體系尚未涉及之外,整個美國體系我們已經走到了一定的高度。”王鵬說道。
生源、成績和名望對于已成立數年的昌平新東方學校已不是發展的重點考慮因素。“度過了溫飽階段,我們要考慮的是如何精益求精。”長期處在教育第一線,王鵬清晰地感到,美國課程體系整體偏松散,雖自由、靈活,但不如英聯邦課程體系的標準化程度高。而與本科教學不同,國際課程的受眾是中學生,其學習自主性和效率較低,更需要一套完整的課程體系來進行規范和引導。
“美國沒有所謂的教育部官方課程體系,以及課程大綱,因此各個州自主權很大,難有統一的量化標準。”王鵬介紹,目前在大陸知名度較高的美國課程多為AP、IB等,以AP課程為例,它其實是美國大學的先修課程,本身結構松散,課程自由度很高,其教材和課程難度等因素,幾乎有90%以上取決于開設的學校和老師。但以IG,A-Level為首的英聯邦課程在每一個年級,每一門課程上都提供了清晰的教學大綱、教學目標和階段性測評,這些能夠把AP課程當中原有體系化不足的部分有效地補上。
“AP最終只是一個考試導向型的一個學分制課程,不能算作一個標準的文憑課程體系,這也是后來我們引進以英聯邦課程體系背后的一個重要考量因素。”
引入英聯邦課程體系,并非只為方便學生去英國留學,而是有著更深入的意義。“學生即使就讀美國課程,只要課程難度夠高,考試成績足夠優秀,英語等級高,申請優秀的英聯邦國家大學一樣沒問題。”
然而,長期的從業經歷讓王鵬觀察到,許多中國學生前腳如愿跨進理想的大學,后腳卻無法順利完成在國外的學業。例如,由于缺乏批判性思維,沒有自己的想法,學生在學術寫作時多提不出有價值的觀點,或者實驗經歷不足,雖有高分成績,但動手能力極差等等。“其實國外很多大學會質疑中國學生的高分,因為它無法反映其真實的學術能力。”這幾年,被辭退、無法順利畢業的中國留學生確實不在少數。
這讓王鵬感慨頗深,由于學生出國前接受的多是以考試為導向的課程培訓,而不是在高中階段就正式與國際接軌,隨著一個完整的課程體系一步一步讀上來,所以學生無論是在知識層面,還是學術能力層面,都出現了斷層。顯然,“短平快”式的成效、純數字化的錄取率已經失去了意義。
“我們現在就是想讓學生慢慢來,把基礎夯實,通過構建一個完整的課程體系,讓他們從根上得到提升。”王鵬向《留學》介紹,市場上,能夠獲得英國官方考試局授權考點和A-Level課程的學校和機構不在少數,但在前兩者基礎上,扎扎實實開課教學,并達到一定規模的機構不多。而在這為數不多的機構中,因為見效快,更容易出成績,90%都只做A-Level高端階段培訓,也就是A-Level課程體系的后兩年,對于體系中前兩年的基礎課程GCSE則多半忽略,這也是市面上A-Level課程比GCSE課程更廣為人知的原因之一。
“英國的高中是四年制(9-12年級),那么,完整的英聯邦課程體系應是在9-10年級修讀GCSE課程,在11-12年級修讀A-Level(AS+A2)課程。”但由于中國高中三年的學制問題,許多公辦學校的國際班無法提供這一套完整的課程體系;大多數民辦的國際學校,為了盡快出成績,或因成本、師資等問題,也是略去了GCSE,直切A-Level課程,只是在高一加了語言(多為英語)課程,這樣變成了語言+AS+A2的三年制“中國版”A-level課程體系。
“真正能夠有實力,也有決心從9年級開始提供一整套完整課程體系的國際學校,不光是在北京,在中國大陸地區都為數甚少。”
王鵬進一步解析,GCSE提供了許多基礎知識,例如學術寫作,實驗等,以及對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這些知識多半不會在A-Level考試中涉及,也就是說,學生并不能通過學習這些知識快速刷分,但是,對于其進入大學之后的學習,以及整個學術能力的提升是至關重要的。“(學生)考個雅思7分,托福100分,沒有太大意義,真正基礎層面的學術訓練有沒有掌握,這個很關鍵。”考慮到這一點,王鵬堅定了支持引進完整的四年制課程體系的信念。
但顯然,這是一個慢而難的過程,不僅需要前期的巨大投入,更需要堅定的決心。可王鵬覺得,走到今天,無論是從教育理念出發,還是師資實力來看,昌平新東方學校都已經準備好了去邁出這一步。
在引進過程中,王鵬將GCSE換成了其國際版本—IGCSE,方便中國學生學習,由此,昌平新東方學校完成了由高一到高四(英國9-12年級)IGCSE+A-Level (AS+A2)英聯邦課程體系的正式落地。

在引進英聯邦課程中,昌平新東方學校并沒有完全丟棄美國課程,而是進行了創新和研發,將IG和AP、UCC等不同體系的課程進行了融合。學生在9-10年級時學習IG課程,到了11年級,開始根據自己的留學意向,自由選擇就讀A-Level課程,或之前的AP課程。“因為現在畢竟還有相當多的學生去美國留學,那么他需要修讀AP課程,所以我們需要將IG跟現在的AP、UCC課程融合起來,建立一個新的課程體系。”
IG+AP的課程體系融合,目前應該算是中國范圍內首創性的舉措。王鵬坦言,這是受到了一些純國際學校的啟發。在進行課程融合前,王鵬和同事進行了大量考察,王鵬發現,北京國際課程融合做得相當不錯的國際學校當屬北京德威英國國際學校,該校在9、10年級采用了IG課程,在11、12年級則采用了IB課程,如此以來,學生在夯實基礎的同時也具備了良好的考試技能,一舉兩得。受此啟發,王鵬和同事們也逐步開始了IG和AP、UCC等課程融合的研發工作。
然而,課程融合的工作極具挑戰性。由于各自屬于不同的課程體系,IG和AP等課程在知識點的順序、難易程度等方面各有特色,在對接過程中,不是一些知識點出現了斷層,就是出現重疊,無法保證連貫性。“比如,AP考試需要的一些知識點IG課程沒有涉及,IG課程的一些知識點已經滲透于AP課程中出現了重復,又或者二者關于電、力、磁、光等物理知識點的順序設置不同等等。”因此,這個課程的融合,更像是一次研發,不僅要做一套全新的教材出來,更要把兩套課程中的知識體系完整而連貫的建立起來。
那么,王鵬和他的同事們又是如何解決的?王鵬笑道:“用最笨的辦法,把兩套教材放在一塊兒,逐步比較,逐步梳理,有斷檔的(知識點)填進來,重復的拿出去,順序不對的進行調整。”目前模塊部分的整合已經完整,對于很多知識點還需要進行切片化處理,力求細化,在后續應用過程中還要根據學生的情況及時進行調整。
許是從一線教師做起,王鵬對于學生的情況一直比較關注,對學生的需求也格外上心。在與新東方集團高管的一次對話中,王鵬提出了一個問題:在留學培訓市場上,有培優,有補差,為什么偏偏沒有針對中等層次學生的培訓服務呢?很簡單,在傳統的公辦學校中,老師真正照顧到的就是這幫學生。一套課程,一套進度的結果就是優秀的學生“吃不飽”,出去“開小灶”,落后的學生跟不上,狂補課。“這就跟一個班的整體考試成績一樣,好學生自然考得好,差學生無可避免的拉后腿,那么最能起作用的就是中間這幫學生。”
學生的分層化是一個長久存在的現象,許多教育者不愿提及,但王鵬覺得,這是個真實存在,也是需要解決的問題。在英、美等國,學生分層化的現象不太普遍,因為在進入高中之前,按照學生特質、學習成績、體育特長,貴族私立高中、社區公立高中等標準,學生就已經被逐個篩選了一遍,因此其同質化較高,一種課程體系實施起來沒有太大難度。但對于中國的民辦國際學校,學生分層現象比較嚴重,實驗班和平行班的學生會有不同需求,尤其對于平行班的學生,由于需要更多引導和監督,對于知識的吸收能力的各有不同,一個難度的課程很難順利實施。
“我認為,民辦教育或者國際教育,就是為了解決傳統教育中不能滿足各類學生學習需求的這一問題。”為了保證學生能夠最大程度的從課程中受益,王鵬想到了一個辦法:一套課程體系,兩種教學進度。具體來說,就是設置不同的教學要求,實行不同的教學方法,安排不同的教學容量。
聽起來容易,但實施起來拼得就不僅僅是理念了,更是學校背后的教育資源。“兩套進度代表著兩倍的成本,教師、課時、硬件都得跟上。”王鵬舉例,對于實驗班的學生,老師會教授難度更深的內容,布置強度更大的練習,課外也會有更多延展性的訓練,如閱讀,論文寫作、實習等,而對于接受能力較弱的學生,課程內容的進度會進行調整,確保學生吃透、消化。“我們盡可能的給學生提供比較個性化的教學資源,讓優秀的學生有更多選擇,讓一般的學生跳跳腳就能夠到,力求為學生提供最有力的學習難 度。”
“如果學校里實現了個性化教學,那么誰愿意花錢出去補課呢?”王鵬反問 道。
不過,在提供個性化學習資源的基礎上,王鵬并沒有放任學生完全自由。“有些學生經濟學很強,化學較弱,那么一味地花時間攻克化學是不必要的,多學一點跟商科有關的其他課程,也許是個更好的選擇。”
為了避免以上問題,王鵬在學校設立了規劃部,每個年級配有一名規劃師,一直跟進到該年級學生畢業為止。這些規劃師不負責教學或申請,只做一件事情,就是定期評估學生的學業成績、課外活動表現、語言能力,實時跟進學生的學習情況,為學生選課提供規劃,平衡學生興趣和學業之間的投入比。王鵬舉例,比如一名學生在10年級的數學課程上只考了B,之后選擇修讀AP課程較難的微積分,規劃師就會進行分析,合理建議,將學習微積分可能的阻礙和后果一一陳述,供學生選擇。如果學生想要將來想要讀工科,規劃師會建議一些物理學、數學方向的課程。有時候,對于選課過多的學生,規劃師也要進行監控,并在學生和家長之間起到良好的溝通作用,力求在有限的時間和精力范圍內,幫助學生達到最好的學習成效。
“我們現在深刻地感受到,一個好的規劃師,其價值不亞于一名頂尖的老師。”王鵬如是感慨。正因為規劃師的重要性如此之高,王鵬才在規劃師的專業性上有著極高的要求。規劃師一般要有留學背景,有名校申請和就讀經驗,同時在這個領域有深厚的經驗積累,尤其對于學生的長短板要格外了解和關注。“因為與中介不同,學校的規劃師需要從7年級開始就跟著年級走,那么對于學生家庭背景、成長環境、學術能力、性格特點等都需要比較了解。”當規劃師和導師充分結合,同時從學術上和生活上給予學生指導,這樣一個完整的流程是最人性化,也是最有利于學生學習和成長的。
采訪末尾,提及對于新課程體系的推進工作,王鵬說,這是一個慢而難,慢而深的過程,需要放下浮于表面的功利,沉下心一點點做。而他最有感觸的不是遇到的困難,是新的體系從根上給予學生的潤養和提升,從最終的結果來看,新的體系一定更好,學校、家長和學生將是一個三方互贏的局 面。
“其實堅持的是一種理念,就看你認不認同,有沒有耐心,要快餐式的結果還是慢工出細活,你來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