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宜榮 李伯和 賀建雄 陳飛軍 張小軍
顱內動脈瘤血管內介入栓塞研究
袁宜榮 李伯和 賀建雄 陳飛軍 張小軍
目的 研究顱內動脈瘤血管內介入栓塞治療效果。方法 選取顱內動脈瘤患者52例為研究對象,根據患者情況分為手術夾閉組20例和介入栓塞組32例。比較2組患者治療效果和術后復發情況。結果 手術夾閉組治療良好19例(95.00%),不良1例(5.00%);介入栓塞組治療良好31例(96.88%),不良1例(3.13%),2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手術夾閉組患者完全夾閉19例(95.00%),部分夾閉1例(5.00%)。介入栓塞組患者完全栓塞28例(87.50%),瘤頸殘留3例(9.38%),瘤體殘留1例(3.13%),2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手術夾閉組20例患者,動脈瘤消失18例(90.00%),殘留穩定1例(5.00%),復發1例(5.00%)。介入栓塞組32例患者,動脈瘤消失27例(84.38%),殘留穩定4例(12.50%),復發1例(3.13%),2組患者復發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結論 顱內動脈瘤血管內介入栓塞治療效果較好,而且不用開顱,可以達到同手術夾閉同樣的效果。
顱內動脈瘤;介入栓塞;手術夾閉;臨床療效
顱內動脈瘤是一種危害較大的腦血管病,動脈瘤破裂出血又是神經外科最難處理的急癥之一[1]。經過約70年的臨床探索,現階段對于動脈瘤的治療方法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開顱顯微外科手術夾閉,另外一種是血管內介入栓塞,這兩種方法各有優缺點,臨床上可以用作互補[2]。在治療時,應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選擇治療方式。介入治療屬于微創治療,因此更受患者的青睞。現將宜春市人民醫院通過大型DSA機進行的介入治療研究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1月~2015年6月宜春市人民醫院收治的顱內動脈瘤患者52例為研究對象。其中,男20例,女32例;年齡15~67歲,平均年齡(45.55±4.87)歲;SAH急性起病50例,小腦腦內出血起病2例,CT檢查證實。患者動脈瘤Hunt-Hess分級:I級10例,II級28例,III級11例,IV級3例。患者臨床均表現為突發劇烈頭痛,顱內動脈瘤破裂出血癥狀,經DSA或CTA檢查確診:大腦中動脈瘤12例,頸內動脈瘤8例,小腦后下動脈遠端動脈瘤1例,椎基底動脈瘤1例,前交通動脈瘤16例,后交通動脈瘤14例。患者根據情況分為手術夾閉組和介入栓塞組,手術夾閉組20例,介入栓塞組32例。2組患者在一般資料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手術夾閉組:手術入路,標準冀點入路16例,擴大冀點入路4例;手術過程中將側裂池及顱底諸池充分解剖,以減少腦組織的牽拉,使載瘤動脈近心端、遠心端和動脈瘤頸顯露出來,將動脈瘤完全夾閉;與此同時,要做好動脈分支和穿支血管的保護工作。完成動脈瘤夾閉后,如果周圍組織遭到壓迫,需要將其切開,清除其內血塊,經罌粟堿生理鹽水沖洗。介入栓塞組:32例患者經右股動脈穿刺,將6F或8F導引導管引入,導引導管頭端置于患側頸內動脈巖骨段,輸入微導管,分別采用GDC、Axiumtm、Obit、MicroPlex等彈簧圈進行動脈瘤囊內栓塞,其中11例采用SolitairetmAB型支架輔助。術后常規低分子肝素抗凝1d。根據患者情況進行高血壓和降低血液粘滯度治療,配合抗血管痙攣藥物治療。對于有明顯蛛網膜下腔積血患者,術后行側腦室外引流或腰大池引流。
1.3 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出院時治療情況、動脈瘤腔閉塞情況,術后隨訪3個月,觀察患者術后復發情況。
1.4 療效評價標準 顯微手術后1周根據患者CTA結果進行判斷,了解夾閉是否完全,載瘤動脈是否通暢。根據夾閉情況分為完全夾閉和部分夾閉。介入栓塞術后全腦血管造影判斷:100%栓塞,動脈瘤完全不顯影;95%栓塞,動脈瘤瘤頸少許殘留;90%栓塞,動脈瘤瘤頸殘留;80%栓塞,瘤頸殘留,有少許瘤體殘留;低于80%栓塞,瘤體殘留將其歸類為完全栓塞(100%栓塞)、次完全栓塞(95%~100%栓塞)、瘤頸殘余(80%~95%栓塞)和瘤體殘余(<80%栓塞)四類[3]。
1.5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數據均采用SPSS18.0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出院時治療情況比較 手術夾閉組和介入栓塞組患者出院時治療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2組患者出院時治療情況比較[n(%)]
2.2 2組患者動脈瘤腔閉塞情況比較 手術夾閉組患者完全夾閉19例(95.00%),部分夾閉1例(5.00%)。介入栓塞組患者完全栓塞28例(87.50%),瘤頸殘留3例(9.38%),瘤體殘留1例(3.13%)。2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167,P>0.05)。
2.3 2組患者隨訪結果比較 手術夾閉組和介入栓塞組患者動脈瘤消失、殘留穩定、復發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顱內動脈瘤破裂是引起成年人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患者在大量出血的情況下可引起顱內壓急劇升高,處理不及時則危及患者生命[4]。目前治療顱內動脈瘤的主要措施為手術夾閉和血管內栓塞治療[5]。有些患者只適合手術夾閉,而有些患者則只適合介入栓塞治療,也有兩種方法都可以的情況[6]。因此,選擇合理有效的手術治療方式對治療顱內動脈瘤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有研究結果顯示,在臨床治療時,需要根據根據實際情況選取適當的治療措施,可有效減少手術治療對患者的損傷和提高臨床療效[7]。而魏郢等研究[8]結果顯示,介入治療因其微創的特點而逐步成為治療的首選方式,尤其對于Hunt-Hess分級較高的患者,手術夾閉風險高、難度大,故其選用介入治療更適合,但其療效與常規手術夾閉治療無顯著性的差異。對此,本院通過分別給予顱內動脈瘤患者介入治療和手術夾閉治療,發現手術夾閉組和介入栓塞組患者出院時治療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表明介入治療和手術夾閉臨床療效無顯著差異性,均可有效治療顱內動脈瘤,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此外,治療后手術夾閉組和介入栓塞組患者動脈瘤消失、殘留穩定、復發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表明介入治療可以達到開顱手術夾閉同樣的效果,對顱內動脈瘤具有良好的抑制和穩定作用。本研究結果提示,顱內動脈瘤血管內介入栓塞治療可達手術夾閉同樣的效果,具有良好的臨床治療療效和安全性,且由于該手術方式為介入治療,僅需對患者進行小范圍的穿刺即可,有效減少了對患者的創傷面積和程度,有利于患者術后身體的恢復,使患者更快恢復至正常活動水平,故介入治療具有更廣泛的適用性,臨床應用具有更大的優勢。
綜上所述,顱內動脈瘤血管內介入栓塞治療效果良好,而且不用開顱,可以達到同手術夾閉同樣的效果,值得臨床作進一步推廣。
[1] 萬剛,朱安林,陳銳鋒,等.顱內動脈瘤血管內介入栓塞治療術中預防出血并發癥的經驗探討[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3,16(18):27-29.
[2] 楊立軍.血管內介入與顯微外科夾閉術治療顱內動脈瘤的效果比較.[J].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15,22(B22):55-56.
[3] S.Stampfl,S.Rohde.Comment on:Mechanical Thrombectomy with the Solitaire AB Device in Large Artery Occlusions of the Anterior Circulation[J].Clinical Neuroradiology,2010,20(4):267-268.
[4] 朱卿,孫超,蘭青.支架輔助技術在顱內動脈瘤血管內介入栓塞中的應用[J].中國微侵襲神經外科雜志,2013,18(9):406-408.
[5] 馬建軍,徐麗娟,馬忠華,等.手術夾閉和血管內介入治療顱內破裂動脈瘤的療效分析[J].中國冶金工業醫學雜志,2013,30(3):262-264.
[6] 常楓.顱內動脈瘤夾閉手術患者圍手術期免疫功能分析[J].中國醫學工程,2015,23(12):100.
[7] 張行泉.顱內動脈瘤破裂出血早期行顯微手術夾閉的臨床療效[J].浙江創傷外科,2015,20(5):857-858.
[8] 魏郢,唐從峰.介入栓塞與開顱瘤頸夾閉術治療顱內動脈瘤破裂的對比研究[J].神經損傷與功能重建,2016,11(1):69-71.
江西 336000 宜春市人民醫院神經外科 (袁宜榮 李伯和賀建雄 陳飛軍 張小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