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梅 (燕山大學 國際教育學院 066004)
?
借助漢語國際推廣,實施河北文化“走出去”
鄭梅(燕山大學 國際教育學院066004)
摘要:本文從漢語國際推廣與河北文化“走出去”的關系入手,分析了河北在漢語國際推廣中的優勢及漢語國際推廣視角下的河北文化現狀,在此基礎上探討了如何促進二者的雙向互動、雙向共贏。
關鍵詞:漢語國際推廣;河北文化;走出去
當前,“漢語熱”在全球持續升溫,語言的推廣勢必伴隨著文化的推介,勢必促進文化“走出去”。作為中華文化發祥地之一、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背景下,河北在漢語國際推廣戰略中具有責無旁貸的重要歷史使命,在構建國際文化交流平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示當代中國社會、文化風貌等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漢語國際推廣的強勁勢頭也會給河北文化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有利機遇,推動河北文化國際化進程,助力河北文化走出國門,走向世界。但是,如何使河北的文化建設適應漢語國際推廣的需要,如何借助漢語國際推廣的東風推進河北文化產業、事業的發展,如何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燕趙文化”名片是當前亟待研究的問題。
河北歷史悠久、文化資源豐富,其“堅韌質樸、重信尚義、寬厚包容、求實創新”的人文精神更是中華文化的精華所在,在中國傳統文化推廣方面,河北具有不可取代的文化優勢。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背景下,河北將承接京津的多項功能,實時反映中國社會發展的每一個細微變化,是了解當今中國的一個重要窗口,在中國當代文化的展現和傳播方面,河北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
河北高校眾多、教育資源豐富,能夠滿足各級各類來華留學生的不同需求。此外,截止2016年,河北已在亞洲和南、北美洲建立了6所孔子學院 。在漢語國際推廣方面,河北具有潛力巨大的教育優勢。
在冀的各國留學生是其各自母語文化的代表,他們有探索甚至融入當地文化的強烈愿望,而且他們在冀時間普遍較長,相比較海外旅游人士擁有更多接觸當地風土人情和社會生活的機會。從留學生的角度出發分析河北文化的現狀,可以為我們提供一種由外向內審視河北文化的全新視角,并進一步地幫助我們在一定程度上找到河北文化國際化的切入口及如何提升河北文化國際吸引力的方式和途徑。為此,我們從文化認知、文化消費和城市文化滿意度三個方面針對留學生進行了河北文化現狀的考察。
我們采用了問卷調查和訪談相結合的形式,于2015年6月至11月對省內高校留學生進行了隨機抽樣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150份,收回有效問卷129份。其中,受訪者在冀時間不到一年的占34.9%,一至三年的占48.8%,三年以上的占16.3%。受訪者共涉及18個國別,其中亞洲國家占37.2%,歐洲國家占34.9%,非洲占16.3%,南美洲占9.3%,北美洲占2.3%,在各國別中,來自俄羅斯和韓國的人數占明顯多數,分別為27.9%和20.9%。受訪者的國籍分布情況與在冀留學生的分布情況基本吻合。
(一)文化認知
在本研究中我們通過封閉式和開放式兩種問卷考察了留學生對河北文化的認知情況,其中封閉式問卷考察了留學生文化信息來源。

表1 留學生文化信息來源
留學生雖然身處異域文化之中,但他們的活動中心主要在校園,同時受到個人交際能力和交際范圍的影響,他們真正能夠接觸到的異域文化信息比較有限,來源也大多有跡可循。統計結果顯示,留學生文化信息的主要來源表現出明顯的傾向性。由于語言和文化的障礙,留學生更愿意通過親朋好友的渠道獲取當地的文化信息,這樣不僅最省時省力,可信度也最高。同時,留學生具有很強的自主意識,當語言水平達到一定程度后,便會主動地通過傳統媒體或網絡獲取信息,因此,書報、電視、網絡也較受青睞。教師是留學生日常交際中最重要也是最受信賴的交際對象之一,但是由于課堂教學一般以語言為主,文化為輔,能夠專門進行河北特色文化介紹的機會少之又少,因此,教師所占的比例并不高。旅行社、俱樂部等商業機構的比例為最低說明其在針對外籍人士的營銷方面并沒有發揮出專業優勢。
我們用開放式問卷調查了留學生對河北文化認知程度,在“請說出河北特色美食、特色手工藝品、特色傳統技藝”三題中,回答為不知道分別為100%、87.9%和92.7%,即使能說出一二的也僅限于沿海地區的貝類工藝品和傳統武術,再無其他,甚至有人把北京烤鴨、餃子當做是河北特色美食。這樣的結果與河北豐富的文化產物反差巨大,說明河北在對外文化宣傳方面還沒有做到“特色鮮明、宣傳到位”。
(二)文化消費
我們考察了留學生的旅游文化消費和日常文化消費
在“是否在河北旅游景區消費”的調查中,56.1%的受訪者表示消費過或愿意消費,而43.9%的受訪者表示沒有消費或不愿消費。在選擇消費的人群中消費在100—200元人民幣之間的占74%,消費在500元人民幣左右的站21.7%,消費在1000元人民幣以上的占4.3%。這一結果與受訪者因學生身份而導致的消費能力有限密切相關,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外籍人士在河北旅游景區的消費還持有相當的保留心態。我們對不在景區消費的原因進行了調查,結果如下;

表2 留學生景區不消費原因
從以上數據可見,價格虛高和缺乏創意是留學生不消費的主要原因,而選擇“質量差”的人數也接近半數,這一結果與河北旅游景區文創產品的現狀比較吻合,可以看作是對我們的旅游文創產品的一記警鐘。

表3 留學生日常文化消費
將“去過一次”和“經常去”兩項相加可以看出,選擇去書店或音樂會等地進行文化消費的比例分別占到了58.4%和48.8%,超過或接近半數,這說明留學生有在當地進行文化消費的愿望。但其中有43.9%和26.9%的人去過一次以后就不再去,同時還有近半數的人“從沒去過”,這說明我們提供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消費還不適應外籍人士的需求,這一方面是由于留學生受語言水平和文化差異的制約而聽不懂、看不懂,另一方面也說明我們在對外文化宣傳上的調研還不足,還沒有摸準外籍人士的口味,不能對癥下藥。
(三)城市文化滿意度
城市文化滿意度調查中的衛生滿意度是指對公共場所的衛生評價;公共服務滿意度指留學生對日常生活中接觸的服務員、司乘人員、快遞員、醫護人員和海關、公安等政府工作人員態度的評價;硬件設施滿意度是指對公共服務設施,如無障礙通道、路標路牌等是否到位的評價;對安全滿意度指對交通安全和人身財產安全的評價。每一項以1到10的數字來打分,“1”代表非常不滿意,“10”代表非常滿意,而1到10之間的中位數5.5是滿意與否的分界點。把每一項的得分相加后取平均,得到結果如下:

表4 城市文化滿意度調查
結果顯示:雖然這四項的得分都超過了中位數,但與中位數的差值不大,尤其是前三項的差值都沒有超過0.5,這說明留學生對河北日常生活滿意度在這三個方面處于滿意的下限值上,可以說是勉強接受,在這些方面需要我們改進的地方還很多。安全滿意度的得分得到了7,說明在這方面留學生基本認可。通過訪談我們發現留學生在這方面的主要不滿都集中在交通安全領域,例如:不按交通規則行駛、機動車不避讓行人、違章停車等。盡管這里有因為中外交規不同而引起的文化差異,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目前我們在“文明出行”上存在的問題。
針對留學生群體的調查為我們展示了異域人士對河北文化的評價,也為河北文化的向前發展提供了參考,綜合上文的調查結果,我們提出以下建議:
(一)突出河北優勢,擴大留學生規模。雖然河北的留學生教育發展勢頭良好,但與毗鄰的京津地區還相差甚遠。與京津相比,河北留學具有成本低、環境好、母語干擾少的優勢。在招生工作中,我們要進一步突出自身優勢,贏得學生青睞。2015年7 月15日,河北與北京、天津簽署了《京津冀來華留學生教育協同發展宣言》(以下簡稱《宣言》),約定三方將成立京津冀地區來華留學教育協同發展機構,并在搭建平臺、聯合培養、資源共享等方面開展合作。河北要抓住這個有利契機,積極主動地推動《宣言》的實施,打造形式多樣的夏令營、短訓等活動,借助京津的生源優勢,擴大自身留學生規模。
(二)充分利用省內來華留學和海外孔子學院資源宣傳河北文化。首先,可在入學教育中增設河北文化宣傳板塊,這樣既能幫助留學生盡快適應異域環境,又能使他們對河北文化形成概括的印象。其次,利用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使留學生深入接觸河北,感受其中精髓,激發其熱愛河北、宣傳河北的自覺性,同時,也能充分發揮教師在課堂之外的文化宣傳優勢。再次,建立留學生校友錄。盡管留學生畢業后身處世界各地,但都對河北抱有著深厚的感情,我們要及時地將河北文化建設的新成果、新發展傳遞給他們,調動他們為河北文化國際化發展牽線搭橋的熱情和力量。最后,利用海外孔子學院在當地的信息和宣傳優勢,打造河北文化宣傳的海外平臺,積極為河北文化產品和文化活動走出國門提供資訊支持。
(三)加強市民文化素質建設,塑造文明友好的河北形象。首先,要利用廣播、電視、網絡等各種渠道開展長期的文明禮儀教育,在全社會形成強大的輿論壓力,抵制不文明行為。其次,豐富群眾文化活動,用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提升市民的文化素養,從根源上使文明禮儀深入人心。
(四)設計創作適應國際化需求的文化產品。留學生的文化興趣點和消費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外籍人士的普遍需求,因此,我們可以加強創新,設計創作精致、高端、特色鮮明的文化產品,滿足國際化的消費需求。另外,我們還要在公共圖書館、書店、景區等地增加多語種的文化宣傳材料,方便外籍人士閱讀和購買。
參考文獻:
[1]李春雨.北京文化的異域審視[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6).
[2]李春雨,陳捷.北京文化與漢語國際推廣[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6).
[3]李樹峰,李翠霞,孟憲林.秦皇島市外國留學生旅游行為研究[J].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6).
基金項目:河北省文化藝術科學科研項目(項目編號:HBWY2014-Y-E002)
作者簡介:
鄭梅(1981-),女,吉林長春人,文學碩士,燕山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副教授,研究興趣為對外漢語教學及中外文化比較。